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比“呼吁”更有力量的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9月08日 08:05 中国质量新闻网

  挺长时间了,一个词儿在公众的耳边“嗡嗡”直叫,让人多少感到心烦意乱——这就是一出事儿就甚嚣尘上的“呼吁”。假如食品安全亮出红灯,一批专家就会出面“呼吁”一番;建筑工程若出现纰漏,又见学者们喋喋不休地表示“愤慨”。由于场面过于雷同,不免形成一套陈旧“公式”:出事+呼吁=全部。所以,每当专家发出阵阵“呼吁”时,邻居二哥就不耐烦地说:“除了呼吁,咱们的专家还能干点啥?问题这么多,您早干吗去了!” 这种
质问,语气上的确不太友好,可代表了很大一部分百姓的心声。

  对专家的呼吁,我决不一概反对。每当发生与公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事件,有关专家的表态格外重要。倾听他们的分析和看法,对稳定局势和民心确实可以起到很大作用。但请注意,公众急切需要的不是大路观点,而是您的独家声音。请注意:发出这种声音并不容易,需要您的研究成果、精辟论述以及“先声夺人”的胆量做后盾。百姓特别不爱听咋咋呼呼的陈词滥调,或者跟在别人屁股后面学舌。这就要求专家拥有一颗挚爱之心——脑袋在实验室潜心研究,耳朵却要密切倾听社会。还有,您的声音不能停留在一般话的议论上,而是要有解释真相的勇气,揭示原理的底气以及发表前瞻性观点的能力。而这一切,必须基于讲真话的基础之上。任何漂亮的修辞,含糊的臆想,富丽堂皇的大话,在这里都应一律禁止。

  最可笑的是,某些专家不懂装懂,有意卖弄。他们特别擅长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把浅显的话题“深刻”化。这类八卦“呼吁”,实在是误人子弟,混淆视听。要知道,我们生活在一个科学昌明的时代,从前那种“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绝对行不通的。是啊,呼吁来呼吁去,无非是罗列洋人观点,重复前人老话,一套大话加上零星猜测,只能满足部分媒体营造轰动的心理。说到这儿,必须强调指出,相关媒体责任重大,当邀请专家“呼吁”时,不能只看他的地位多高,胡子多白,而是看他的人格和真实学术水平,更重要的,要看此人是否具有“亲民性”。这一点极其重要,因为公众不喜欢一个颐指气使的声音,那样会叫人感到不舒服。 还有一点需要强调,如果专家对某事不够了解,感到心虚气短,最好能老老实实地对大家说“不知道”,或者不如不开口,因为洁身自好是一个知识分子所需遵守的道德底线。

  和为人处世一样,“呼吁”也是讲究人格魅力的。记得非典时期,局势较为混乱,到处人心惶惶。那个时刻,大伙儿特别爱听钟南山院士的呼吁。各地读者每天翻开报纸,头一件事就找他的名字。只要听到他的声音,见到他的观点,大伙儿就等于吃了一颗“定心丸”。为什么?人家是怀着一颗仁爱之心,凭着真本事讲真话。一听到他的声音,老百姓就知道,钟专家是和我们站在一起的!这个榜样,至今值得所有热衷“呼吁”者认真学习。至于那些如影随形的“呼吁”,一味奉承的“呼吁”,急于出名的“呼吁”,说了跟没说一样的“呼吁”,甚至出于个人和集团利益的“呼吁”,最好能少一点。呼吁之所以具有感召力,就在于它的公正无私、言之凿凿和观点透明。如果您不具备上述“三要素”,还非要借助媒体的放大功能“忽悠”的话,请恕我直言:这样做除了显示您的“声带”过于发达,只能带来一样不良效果:那就是给已经活得不轻松的老百姓再添一份堵。

作者:小 卫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