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一般均衡分析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7日 08:56 中国经济时报

  ■学人新论■张哲人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自由贸易区(Free Trade Area,FTA)逐步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目前东亚地区已经初步形成了包括中、日、韩以及东盟10国在内的“10+3”和“10+1”框架下的各种层次的经济合作机制,中、日、韩三个东亚核心国家的合作处于相对薄弱的环节,加快推进和加强中、日、韩之间的经济合作,已经成为推动东亚地区经济合作的当务之急。

  目前关于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并无实质性的协议,因此在这里我们做一个笼统的假设——中国对日、韩所有进口产品的实际关税水平降低50%,同时日、韩对中国也降低50%。通过模拟分析,我们有以下几点结论。

  第一,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中国宏观经济有促进作用,能在一定程度上拉动内需。其中,GDP(实际值,下同)约增长0.4%,呈先扬后抑的趋势;居民消费约提高1%,趋势同GDP;对投资的促进作用也约为1%,呈逐步增长趋势。应当说对内需的拉动较为有限,这主要是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是关税的降低对内需的影响是间接的,二是目前大量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等)的存在导致中国的实际关税水平大大低于名义水平。

  第二,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出口的促进作用约为4%,呈先抑后扬的趋势,对进口的促进作用约为7%,呈先扬后抑的趋势,有利于改善中国目前顺差过大的局面。中国对日、韩的出口获得了快速增长,增幅均超过10%;自日、韩的进口也增长很快,增幅均超过18%,说明整体来看中国与日、韩相比在竞争中处于劣势。此外,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还可以缩小对美国、欧盟的顺差,改变对东盟国家的贸易条件,但会使得对台湾地区的逆差有所扩大。在假定条件下,对美、欧顺差减小的原因在于中国的服装、纺织等产品更多地流向了日、韩市场。

  第三,中国出口增长比较快的产品技术含量相对较低,主要是农产品、服装、

纺织品等,其中,谷物产品约增长25%,渔业产品约增长26.5%,纺织品约增长19%,食品和烟草约增长13.5%,增幅均逐渐回落。而进口增长较多的则主要是技术含量高的工业制成品,机械工业产品约增长16.3%,汽车约增长13.3%等,呈先扬后抑趋势。上述变动主要系中国与日、韩间的比较优势所致。此外,石油、天然气、
铁矿石
等进口约增加5%,其原因在于内需和出口的增加带动了对资源、能源需求的增长。

  第四,财政收入约增加0.2%,呈现先扬后抑的趋势。关税水平的大幅度降低未对财政收入造成消极影响的原因在于两方面,一是由于关税水平的降低,进口数量大大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中和了税率下降的不利影响;二是内需的增加,消费、投资的提高,使得消费税、增值税的税收有所增加。

  第五,进口产品价格的降低会导致国内价格水平的下降,但是影响幅度有限,约为0.05个百分点,不会造成通货紧缩。此外,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使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约增加1%,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约增加1.2%。

  中、日、韩FTA能够拉动内需、增加居民收入、减少贸易顺差,对中国整体有利。日、韩同样需要从中国获得市场、能源资源和其他生产要素。目前,自由贸易区的阻力主要在日本,这主要是由日本远交近攻和以攻为守的自由贸易区战略,以及靖国神社、

钓鱼岛主权等问题造成的。对此,我们应采取“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策略,以市场、资源、软实力、规则和标准为牌,打出不同格局,迫其就范。同时可考虑与日、韩达成能源、环保、循环经济、中小企业发展等方面的单项协定,作为推进自由贸易区的基础。

  (作者单位: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外经所)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