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凌林/文
2005年1月1日,全球纺织品服装业迎来后配额时代。正如国内外业界预料的那样,“取消配额并不意味着中国纺织品全面进入自由贸易时代”。在正式全面取消纺织品服装贸易配额不过3个多月时间,中国纺织服装产品的两个最大出口市场——美国和欧盟几乎同时向中国纺织服装业举起了特别保障措施的大棒。
4月4日,美国纺织品协议执行委员会CITA宣布自主启动对中国棉制针织衬衫、棉制裤子、棉及化纤制内衣三类服装特别限制措施程序;6日,欧盟委员会启动对中国纺织品特别限制措施的“预警机制”,声称一旦中国进口纺织品数量进入预警区,将自行或应成员国政府要求进行调查。
遭遇“特保”大棒
所谓“特保”,是在进口剧增并且对国内产业造成严重损害的情况下,进口国所采取的贸易限制措施。
中国政府对美、欧做法表示坚决反对。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崇泉指出,任何试图变相延长配额体制的行为都将损害自由和公平贸易的原则,动摇多边贸易体制的基础。
美、欧意欲采取“特保”限制中国纺织服装产品,理由是中国纺织服装产业今年头3个月对美、欧出口增长幅度前所未有。
美、欧认为,中国纺织品、服装的大量出口,使他们的纺织服装业遭受到巨大的就业压力。其实,中国纺织品今年年初以来出口的大幅增长,只是过去配额时被压制的出口能力的正常释放。以“特保”限制中国纺织品对于欧、美本国的商业和消费者都没有好处。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宋泓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欧美对中国纺织品采取“特保”措施,不仅对中国的纺织品出口造成损失,也损害了欧、美消费者的利益。欧、美称此次实施“特保”措施的依据并不成立,因为纺织品配额取消后主要的变化就是进口来源的一种变化,从中国的进口增长比较多一点,是替代了其他成本比较高、效率比较差的其他国家进口数量的增长。实际上这种调整对进口国是非常有益的,因为来自中国廉价质优的纺织品对欧、美纺织消费者是非常有好处的,从进口总量上也没有太大的影响。
学会“与狼共舞”
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市场上,贸易保护主义不会彻底消失,只会以新的表现形式层出不穷。因此,我们的企业必须学会“与狼共舞”。
有专家建议,“美、欧以行政手段来设限中国产品,我们不该以完全自由竞争的市场行为来应对。”管理部门应该打出进一步调控出口的“组合拳”,其中“限定最低出口价格”是一个有效的办法。
中国纺织品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透露,日前,中国纺织品进出口企业联合起来实行行业自律,对部分敏感的出口纺织品实行最低限价。大约有415家纺织品企业表示自愿加入,这些企业的出口占对美国、欧盟出口总量的50%以上。
与此同时,我们的企业也有必要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业内人士指出,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一方面是因为前几年我国纺织服装企业为了抢占后配额时代的市场份额而全力以赴扩充产能,有些企业甚至在国家有关部门明文限制该行业投资增长的时候仍然顶风而上;另一方面是因为国内许多厂家和国外进口商担忧美国和欧盟采取限制措施,纷纷加快交货进度,力图赶在美、欧“特保”大棒落下之前就把出口订单的“生米”煮成“熟饭”。作为个体,他们的决策都是理性的,结果却形成了集体的非理性。
据预测,由于美国已经启动“特保”调查,调查结果最迟将在半年内公布,因此,美国对中国3种纺织品的进口采取数量限制的可能性比较大。而欧盟只是启动纺织品“特保”措施的预警机制,即来自中国纺织品出口增长的幅度超过一定限度,欧盟会进一步观察,判断是否对当地产业造成损害,在此基础上采取“特保”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