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反商业法则 海尔品牌积累深意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11日 11:11 人民网-市场报 | |||||||||
樊泽顺 在一个有关民族复兴与国家振兴的主题下,“海尔”这个名字,已经作为一种回响,萦绕在几乎所有人伫望的心底。 海尔名字的世界意义
有人会问:为什么会有海尔?是命运选择了海尔,还是海尔战胜了命运? 20年前,在中国家电工业刚刚起步之时,雏形的海尔还是一种弱小的声音,那声音甚至可以忽略不计———一个几百人的街道小厂。此时,为庞大市场而兴奋着的中国家电工业,正开始一轮从未有过的跃进:数以十计的生产线从国外引进,以冰箱为代表的成千上万的家电产品,正日夜不停地投放到如饥似渴的中国家庭中,但仍然供不应求———短缺时代中国市场的特有景象。 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作为中国最后引进的一条、也就是第41条生产线,德国利勃海尔的生产技术被引进到早期的海尔———青岛电冰箱总厂,而那个日子———1984年12月26日,由此成为海尔富有标志性的时刻。 投入这一轮市场热潮的海尔,当然摆脱不了市场的强大诱惑,以琴岛-利勃海尔为名的海尔产品同样迅速进入市场,而且同样有不小的收获。而此时,整个中国工业还都处在如饥似渴的原始积累时期,一般来说,底子比谁都薄的海尔,应该抓住市场的“大好机遇”,将所有心思放在利润攫取之上。 然而,张瑞敏却看到了危机。 很少有人能穿越财富的金山,看到背后的悬崖绝壁,但张瑞敏看到了———在无序的市场纷争中,埋伏着浮躁后的危机、短期行为的危机。 其实,任何与众不同的思想,其背景都不复杂。在包括今天海尔品牌的所有信念中,中国传统商业精神中的“以义制利”原则、看起来十分简单的诚信原则,甚至“有生于无”的传统哲学原则,都成为早期海尔品牌理想的信念基础。正是这些甚至带有浓厚个人品格特征的思想,推动张瑞敏穿越短期利润的陷阱,第一次触摸到用户理念———不仅仅是卖产品,还要让产品伴生一种品牌信誉。 在原始积累之外,海尔此时最主要的信念是:完成一种品牌积累。 看似违反了商业利润的通常法则,但恰恰形成了此后海尔一切世界意义的性格:从来就不是以直接追逐利润为指向,而是以创造品牌价值从而为用户创造价值为目标,不是把产品卖到用户家中,而是卖到用户心中。 于是,海尔此后“出口创牌而不是出品创汇”的理论,也就不难理解了。这也是海尔这个名字之所以有世界意义的哲学层面的基础。 海尔气质的世界意义 1998年3月25日,海尔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应邀登上哈佛大学讲坛。此后,在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以及各种各样的国际讲坛、国际论坛上,张瑞敏频频成为被邀请者。而到目前,海尔已有十多个案例分别被收进哈佛大学、欧洲工商管理学院、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等世界著名学府的MBA案例库,成为全球商学院的通用教材。 很少有人这样想,张瑞敏的理念气质、海尔的理念气质,为何与国际理念有如此多的契合点?在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经营理论发展了上百年,在许多跨国巨头形成自己独特的经营理论体系、并为许多中国企业所奉迎的今天,张瑞敏和海尔的出现为何引起如此多的“国际共鸣”? 答案其实只有一个:海尔20年的探索指向,从来都是世界意义的。海尔的所有经营理论体系,都具有世界平台的气质,与具有前进品格的所有世界经营管理成果,都有异曲同工的天然对接。 谁都知道张瑞敏是一个典型的商界学者。他几乎阅读了所有最先进的管理论著,其书目甚至延伸到中国的哲学思想范畴。但张瑞敏没有照搬一种理论,他用“思想搅拌机”式的去粗取精模式,涉猎一切有见地并且符合海尔发展实际的理论精华,然后在实践中创立了海尔独特的经营哲学。 任何兼容并蓄的气质都是开放型的,说海尔的管理经营思想体系是一个动态过程,也就是这个意思。海尔20年的管理创新历程,恰恰与世界管理思想的进步韵律一致,甚至节拍超前,才造就了今天海尔的世界气质。 构架一种历程的思考要比回顾历程本身困难得多,对一个未来的世界意义的海尔,当然我们也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前瞻。但有一点我们清楚,将海尔的现在与未来神秘化和复杂化是错误的,海尔其实很简单,这种简单用几个字就可以描述:做世界的海尔。 而且我们知道:在海尔所有的崭新旅程中,还有4个不变的字眼:重新开始。 《市场报》 (2005年01月11日 第二十一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