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港股研究 > 盖茨淘金中国股市 > 正文
 
大福证券梁伟沛:冷眼看待“盖茨概念”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8月14日 03:29 证券时报

  大福证券 梁伟沛

  不少国际著名的基金公司都有投资港股的经验。由于这些基金财力雄厚而且眼光独到,被投资的股票多数会受市场追捧,中石油(0857)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例子。2003年,中石油被股神巴菲特的基金大手扫入,股价连续攀升,市值水涨船高,令不少跟风的股民笑逐颜开,这就是所谓的基金“羊群效应”,跟风的股民自然就是“基金羊”。然而,也有一些基
新浪交友有奖征文 理想系列写字楼热租中
走入香港梦想之都 大型休闲游戏燃烧战车
金利用这种“羊群效应”从短线操作中获取投机利润,目前最新的例子就是全球首富盖茨手中的基金———比尔及梅林达.盖茨基金(BillandMelinda Gates Foundation)。

  盖茨基金是2000年初由“盖茨教育基金会”和以盖茨父亲命名的“威廉盖茨基金会”合并而成。基金捐款来自盖茨夫妇,共计240亿美元。截至去年底,基金总资产已累积至268亿美元。由于基金收益主要用于慈善事业,所以其投资取向一向比较稳重,主要集中于电缆、网络设备和信息家电等领域。

  今年8月初,该基金公布已于今年7月2日购买了海域化工(2882)5.38%及北人印刷(0187)H股7.08%的权益,此事立刻在香港和内地刮起一场“盖茨旋风”。海域化工(2882)首先发难,公布当日最高升近五成,之后虽然稍为回软,但到收市时仍然大幅上涨达0.37港元,至1.35港元,升幅为37.8%;北人印刷(0187)当日升幅也达到17%,两地股市均为之侧目。

  不久以后,不少分析师和投资者就开始猜测这位全球首富的下一个目标。由于盖茨基金已经申请了QFII额度,内地有些股评家也振振有词地推出一批“盖茨概念股”。其中,光纤、家电,甚至肺结核疫苗概念都是热门。

  反观香港市场,对此事的反应就比较冷静,大多数分析家都认为盖茨基金此次的投资行为难以理解,因为其投资的两只股票都不是优质股,而且流动性较差。同时令市场颇感意外的是,据联交所网站披露,就在媒体公布该基金买进海域化工之后的第一天,该基金沽出了279万股海域化工,平均售价为每股1.35港元。相对于买入价0.93港元,盖茨基金在几周时间内获得了一笔不错的收益。

  这也许让投资者有点失望,盖茨基金并不能为市场带来任何指引和启示,它对所操作的几只港股显得缺乏足够的耐心,持股刚刚一个月就大比例减仓兑现。事实上,在香港这个高度自由的市场,只要不违反法律,哪怕是国际知名的大型基金也有耍耍小手段,搞搞短差的时候。

  以盖茨基金买卖海域化工的事件为例,香港市场的叫法是“trading(短线交易)”,而不是“investment(投资)”。只要能买能卖、快进快出,能赚到钱就行,并不在乎买卖的是什么股票,有没有投资价值。因而,笔者认为,我们不必花费时间去分析什么板块和概念,就当盖茨基金做了一个小买卖,赚了点“喝茶”钱。事实上,对于庞大的盖茨基金,投在这两只股票的资金仅占其总资产的0.02%,无足轻重,其影响力自然不可以与巴菲特投资中石油相比。当然,这名基金经理很聪明地利用了盖茨的名声、香港联交所的披露制度,还有传媒。

  另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联交所的权益披露制度。根据现有的条例,非关联人士只有持股量超过发行总股本的5%才需要披露,而这个比例远低于英美等市场2%的披露界限,其后果是会被某些“聪明”市场人士所利用。

  例如,香港有一个著名的本地基金,从2002年开始积极投资于小型股,其做法是低价收集一些低市盈率的工业股,但从大股东手中买来的比例不超过5%,但非常接近5%(如4.9%)的股份。隐藏一段时间后,再以高价收集一个很小的比例,以超越5%的披露界限而现身。这样一来,造成一个假象,基金以高价买入了某只股票。之后,这个名牌基金就借用传媒的宣传和股民的崇拜而出货。由于这个“金手指”基金的大部分货源是在披露权益之前以低价买来,再高价出货,因而获利丰厚。

  再如,这次盖茨基金也是利用这种“羊群效应”,在披露权益后的第一天就出货,但是股民要两天以后,即8月5日才知道,在这两天内以高价买入海域化工的股民不得不面对亏损。笔者认为,如果联交所的披露制度更加严格一些,就可以减少这种信息误导。

  我们都知道,全球最富有的两个人———盖茨和巴菲特彼此是好朋友,有很多共同点。例如,都喜欢麦当劳及玩桥牌,但他们在处理金钱的风格上却大有不同。巴菲特可以称得上是世界上最聪明的投资者,追随他在1.5港元左右买入中石油而且一直持有的投资者,都获得了巨额的盈利。但盖茨这次在香港买入的两只股份都是小型股,流通性较差。当我们投资这类小型股时,往往是易进难出。如果盲目追捧,将导致更大的损失。笔者认为,一只股票不应该因为名人的买入而变得具备吸引力。股价上升的驱动力永远只能是盈利、股息,以及增长前景。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亚洲杯精彩视频集锦
球迷关注亚洲杯决赛
雅典奥运FLASH演示
赵薇邹雪纠纷
广州新白云机场图片集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健康玩家健康游戏征文
话题-上海与城市榜样
可爱淘《狼的诱惑》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