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中国制造大家谈(6)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30日 01:26 中国经济周刊

  隆国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副部长

  “中国制造”要多加入“中国含量”

  在全球分工不断深化的今天,“中国制造”并非全部在中国完成,实际上,“中国制造”包含着大量其他国家的零部件、研发设计、分销、金融服务等等,个别极端的例子中,“中国制造”中的中国含量只有10%左右。

  任何产品都会出现质量问题,低价产品并不比高价产品质量问题更严重。发达国家汽车召回的比重,并不低于中国玩具出现质量问题的比率。而且,中国玩具出现质量问题,并不是因为“中国制造”,而是因为“美国设计”出了问题。2007年国外媒体不约而同地集中炒作“中国制造”的质量问题,不是因为“中国制造”的质量退步了(恰恰相反,“中国制造”的质量在快速提升)。借此对中国施加压力,谋取中国市场开放的好处,不过是一些发达国家“声东击西”战术在国际经贸领域的又一次运用。

  “中国制造”向哪里去?一是要继续提升质量,这是一个永无终点的过程;二是要着力提升“中国含量”在“中国制造”中的比重,这就要求在产品的价值链上,我国要不断地向技术密集、资本密集的制造环节和人才密集、信息密集的服务环节延伸;三是附加上“中国创造”的价值。

  王元 科技部战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中国制造业最有竞争力

  中国产品大规模地进入世界的产业贸易体系当中,这是一个新的世界经济体系形成的过程,是不可阻挡的,应该平和地来看待,而不是所谓的中国威胁论。经过这么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中国正在逐步摆脱单纯依靠廉价劳动力、资源和土地投入的发展模式,积极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使产业的配套和组织能力不断加强,企业的学习能力和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形成了一系列非常特殊的优势;特别是在一些传统的制造业当中,这种竞争优势打破了过去一些发达国家在原有的制造业的竞争优势。中国制造业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既有着依靠密集劳动力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完全依靠手工的生产方式,同时又有非常现代的技术装备,是一个极其庞大而又非常完整的一个工业体系,所以,中国制造能够形成这样一种优势也是必然。

  但也应该看到,中国制造业实际上在整个全球贸易体系中获得的利益分享还是很有限,中国制造业如果要形成新的更有利的竞争优势,必然需要往整个产业分工链条上的高端和高附加值环节上进行,目前这个速度在加快。很多国家讲“中国威胁论”,不在于中国能否以特低廉的成本进入国际市场,而是中国正以新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进入到世界竞争体系当中,这是西方国家最担心的。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