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产业时代来临 你是谁的宝贝儿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16日 19:43 中国新时代 | ||||||||
Kidult,一个新词汇,用来解释成人和孩子之间界限越来越模糊的现象,可以译作“大小孩儿” 文/本刊记者 李源 已经有好几个朋友迫不及待地提前祝我六一节快乐了。不得不承认,作为一个成年
前些天看某个电视剧,男主人公对噘着嘴的27岁的女友说:“都多大岁数了,还做这样的表情,装什么嫩啊!”这赫然让我想起前些年我在办公室里捧着《哈利波特》的时候,同事们不屑的表情...... 总之,我知道即将到来的儿童节将不只是十几岁孩童的节日,就如同那些本属于儿童的元素正在越来越多地渗入到成人世界。 Kidult,一个新词汇,由Kid + Adult而来,最早典出于1985年8月11日《泰晤士报》一篇广告界的文章《Coming Soon: TV’s New Boy Network》。它用来解释成人和孩子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的现象——孩子希望看起来像成人;而成年人希望能忘记自己的年龄,拒绝放弃作为年轻人的自由和快乐。如果愣要给个中文翻译,大概应该是“大小孩儿”。 2005年4月21日,来自康州Somers的斯科特·施巴诺和他的儿子在印第安纳波利斯举行的“庆祝星球大战3”展览会上玩星球大战人物玩具。“大小孩儿”斯科特·施巴诺本人就是个星球大战迷。 1970年代,美国《星球大战》的上映产生了无数Kidults,时至今日,《星球大战》的影迷已经追随了它30年,即便是当时的少年如今也步入中年。尽管如此,“庆祝星球大战3”还是吸引3万星球大战爱好者参加,来自全世界的影迷将此看作一次盛典,他们把自己装扮成喜欢的角色,还互相比拼自己的相关收藏,全不顾一个个的大肚腩和满脸的沧桑。 这让我想起了另一个电影——《麦兜》,虽然这是个动画片,但是我敢用华星影院一年的电影票打赌,走进电影院的绝大多数是成年人,或者《麦兜》根本就是给大人看的,就好像前些年已经颇为流行的日本动画片《蜡笔小新》,小新那个小流氓深得男青年甚至男中年的喜爱,以至于很多人不顾年龄之嫌在大庭广众之下肆意“小新腔”;更经典的应该是充满了黑色幽默的美国动画片《南方公园》,两个美国年轻人,让一个叫做南方小学的孩子们演绎了整个成人世界,那些满嘴成人脏话的小学生们,常常在说了一句“嘿,宝贝儿”之后出人意料地冷幽默一下,这绝不是一个孩子能干出来了。 不难看出,Kidult已经从一种现象演化成了一种文化,甚至一种产业。香港的某个杂志已在2004年将本是一个栏目名的“Kidult”,用做了刊物名;而在2001年,美国百老汇老明星,时年49岁的Mandy Patinkin出版了个人专集《Kidults》。 可以想象当环球嘉年华在北京热烈开幕的时候,很多大人的兴奋是如何远远胜于孩子。为了一个毛绒玩具,花掉上千元的游戏币,这绝对不是一个理智的成年人该干的事。 或者我们可以把儿童产业就此更名为“童心产业”,据某家玩具公司公布的调查发现,年龄在18至69岁的成年人中,84%至少拥有一个卡通玩具。在美国,玩具公司40%的产品都是专为成人设计的。而我国的成人玩具市场仅青年需求一年就达500亿元人民币左右。 还有还有,电子游戏!如果硬把它归为“童心产业”也未尝不可,我的某位30+N的同事是正宗电子游戏迷,他最爱玩的是小蜜蜂和超级玛莉。 当一个人从少年成长为青年,当他发现世界是远远超出他的想象的复杂,那种拒绝变得成熟、世故,不愿意追随主流、拒绝认同自己年龄段的人群的心态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虽然有人非常不屑的认为这是“装嫩”,我倒愿意理解为这是用孩子的眼光看这个世界,以抚慰越来越粗砺的心灵。 在这个六一儿童节,我有了给父母打个电话的念头,只是至今我还没有合适的礼物,在这一天送给这两位“宝贝儿”。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