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财经观察:车市全球化 中国汽车寻求话语权(2)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4月25日 14:38 《全球财经观察》 | |||||||||
中国汽车产业大变局 文 | 杨晓宇 张邦松 “群雄割据的战国时代已经到来。”东风汽车与日产汽车的合资公司——东风汽车有限公司总裁中村克己(Ksydumi Nsksmuts)在“2005年中国汽车峰会”上宣布。
经历了前几年车市井喷时的皆大欢喜之后,这个判断让人感觉到了强烈的火药味。 德国罗兰贝格公司的一份预测报告指出:“2010年后的中国轿车市场将由3家乣4家全系列汽车制造商和1—2家针对细分市场的汽车制造商所控制。” 如果这个预言成真,则意味着中国汽车市场的大多数汽车厂家将被淘汰或者兼并。谁是最后的胜利者?这个问题的答案,因为一些中国本土汽车企业的崛起而变得不再简单。在逐渐变得冷静的中国汽车市场,关于话语权的争夺却变得激烈起来。 回归理性 “一个年增幅高达50%的市场很难说是正常的。”《汽车与社会杂志》发行人兼咨询师周立群说。作为一位资深的汽车业内人士,她对过去几年中国汽车市场的火爆局面有些不以为然。据咨询机构亚洲汽车资源(Automotive Resources Asia)统计,中国2003年轿车销售额较上年激增55%,之前的2002年增幅更是高达61%。 但在前几年,很少有人会作这样的思考,所有的汽车生产商都欣喜若狂地面对着一个异常狂热的市场——当他们生产的汽车在还没有出厂就被预定一空的时候,对于这个市场所有的经济学分析似乎都显得是画蛇添足。 这样的局面在2004年戛然而止。当世界上几乎所有汽车公司都挤进中国市场,试图轻而易举地分享利润时,中国市场却开始暴露了其残酷的一面。以削减厂家利润为前提的价格战开始无休止地上演,众多汽车厂累积起来的巨大产能,却突然发现,中国市场并没有如他们想象的那样有强大的消化能力。 2004年是令几乎所有中外汽车厂家沮丧的一年。据商务部统计,去年全国汽车行业实现利润总额仅为719.85亿元,比2003年减少45.52亿元,下降了近六个百分点,行业利润率也从2003年的8.6%下降至6.6%。 从狂热到阴霾,哪一个才是真实的中国市场? 在这个问题还没有明确的答案之前,许多企业已经收敛了自己过于豪放的作风。德国大众2005年初就曾明确表示,未来两年将缩减在中国投资计划的22%。而在车市高峰时进入汽车行业的中国本土的民营企业,则大多数黯然退出。 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最新报告指出,中国汽车市场需求增长在经历近两年井喷式爆发后,即期消费已得到了充分释放,中国汽车市场即将面临由高速增长转为平缓增长阶段。据预计,今年汽车供给增长有可能大于需求增长一成以上,供大于求的态势将尤为突出,由于市场竞争加剧,价格亦将随之不断下降。 在4月20日的“汽车峰会”上,通用汽车亚太区总裁Troy A. Clarke 表示:“中国汽车市场正处于一个从纯粹发展期向更为成熟的市场形态迈进的过程中。这种情况就像是1920年代以及1930年代的美国市场,中国市场将从高速增长逐步走向稳步上升。” 美国曾经的“战国时代”已经开始在21世纪的中国上演,群雄割据的版图已经开始明显呈现出来。 打破旧平衡 当20年前德国大众汽车进入中国的时候,其占有市场的势头是“所向披靡”。通用曾认为中国汽车企业不具备整车生产能力,放弃了与上汽合作的机会。这个机会被积极寻找亚洲合作伙伴的大众抓到了。在当时的中国市场,尽管存在着一汽、二汽这样的大型国企,然而,没有一个企业具备与大众竞争的足够实力。 然而,在2005年的上海车展上,却出现大众、通用这些大型跨国企业率其旗下所有合资企业共同组团参加,福特以及日产、丰田、本田、现代……占据了展馆大部分面积。 上海的道路上跑的不再仅仅是普通型桑塔纳,世界各个著名品牌的汽车都在上海的道路上奔驰,其中也包括了吉利、奇瑞甚至长安……而与大众、通用长期合作的上汽也因为其寻求“自主品牌”的原因开始率先进行海外并购,成功地把韩国双龙汽车纳于旗下。 在上海汽车展展馆中,这些中国汽车企业的展台所占据的面积并不比丰田、福特小,新车型发布会的气势也并不比外国企业弱上半筹。他们在展会上向人们展示着自己逐渐壮大起来的实力。虽然在新车型上,他们目前还不十分具备能与外国汽车“争霸”的实力。 但是,旧平衡已经被打破,中国市场的格局已经发生了变化。 随着中国汽车企业的出生、成长,中国市场不仅仅出现了中外品牌“百花齐放”的局面,这个市场也开始从“造车就能卖”的疯狂中冷静下来。影响全球的原材料价格上涨、石油价格上涨等等因素也影响着这个市场。2004年,汽车价格迅速下跌,汽车企业的利润也随之下降。而欧美汽车企业的利润也被迅速崛起的日韩汽车企业以及中国汽车企业分去了大部分。2004年,通用中国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与2003年同期相比增长27.2%,然而,在中国市场整车利润却下降19.17%。 “从2004年开始,中国汽车市场已经从卖方市场变成了买方市场。这导致了乘用车价格降低,而中国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了。”4月21日,东风汽车总裁中村克己在2005年上海车展上说。同样,英国《经济学家》杂志也评论说:随着跨国企业和中国本土企业汽车生产能力的迅猛提高,在华汽车厂家之间的竞争将越来越激烈。 谁将破茧 “中国市场很有潜力,所以汽车厂商积极参与。但我认为,参与的厂商也太多了。”车展前,中村克己对《全球财经观察》说。 也许中村克己的意见在将来会显得非常具有预见性。中国市场是一个潜力很大的市场,“这是很多汽车品牌推向市场的原因。”亚汽资源公司总裁邓凯说。但是,没有人能否认目前中国汽车市场正在趋于理性化。邓凯认为目前的中国市场已经进入了一个“完美竞争的阶段”。 中国的市场格局也已发生变化。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必将淘汰一大批参与的厂商,剩下来的则将成为未来市场的“王者”。 在被邓凯称为“包办婚姻”的28个目前存在的合资企业中,重组气氛非常浓烈。“未来合资企业将分裂,各自向各自的方向发展,”他说。跨国公司面对的是自己全球市场的策略,中国只是其发展中的一部分。然而,目前依然以国内市场为主要目标的中国汽车企业前景将会如何? 在接受《全球财经观察》采访的汽车厂商以及分析师中,普遍想法都是认为目前中国的三大汽车集团:一汽、上汽以及东风将毫无疑问在未来成为中国的福特、通用。 目前,这三大集团依然以合资企业为主导。然而,在与合资企业的长期合作中,他们积累了工厂、研发部门的硬件基础,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更重要的是,他们的资本实力远远强过国内其他中小企业。汽车虽然利润空间高,但却是一个需要长期投资、管理与雄厚资本支持的产业。 这三大集团目前所缺乏的是技术与品牌。“2005年一季度,最大的赢家是奇瑞。”邓凯说。然而,随着上汽、一汽与东风海外并购的开展,这些也将在未来得到补充。“可以通过购买海外并购来获得技术,这对上汽而言是比较明智的。”他评论说。 ZA公关公司公司总裁Frederick R.Zosel对《全球财经观察》分析说:“目前中国国内的汽车制造商与经销商数量很多,未来的一个趋势将是合并。比如美国现在主要的汽车大型制造商就是三家。中国汽车企业也将经历许多小企业规整为少数大企业的道路。”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