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观察 > 《会计师》2005 > 正文
 

会计师: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扩张提速 应慎防风险(2)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31日 14:19 《会计师》杂志

  核心技术缺失之忧

  依靠廉价的劳动力,中国正在成为制造大国,无论在美国的纽约还是洛杉矶,或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还是德国的法兰克福,随处可见贴有“MADE IN CHINA”标签的商品。中国在低端市场的竞争力毋庸置疑。

  技术一向是中国企业的软肋,落后的研发能力与中国的制造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由于没有拿得出手的技术,即使规模很大的企业,也显得底气不足。据有关数据显示,在中国近三年出口的高科技产品中,外国投资公司的产品占到了60%以上。这说明,中国目前正在沦为跨国公司的生产车间,只是跨国公司产品加工序列中微不足道的一环,中国离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工厂”还差得远。

  由于缺乏自己的核心技术,大多数中国企业仍在低端市场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产品的竞争力遵循“以价取胜”的策略。但很多在发展到一定规模的企业会渐渐遇到尴尬局面,由于不能在技术上占据优势,无法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面。于是,掌握先进的核心技术是保持竞争力的惟一途径,可由于技术开发的投入大、周期长、风险大,大多数企业对自己研发的信心不足。收购握有核心技术的企业成为缩小与国外公司技术差距的最佳途径。

  2001年,浙江华立集团收购跨国公司飞利浦集团的CDMA业务,开启了中国公司海外并购的序幕。这次事件的另一重大意义是,为中国企业获取核心技术提供了新思维。

  京东方则通过成功收购现代公司的TFT-LCD业务为国内企业展示了一个完美案例。通过收购韩国现代公司的TFT-LCD业务,京东方获得了液晶面板的技术水平第三代的生产线,经过后续开发后,达到了全球领先的第五代的水平。以这种途径,京东方取得了直接进入国内显示器高端领域和全球市场的通道。

  尽管成功的案例很多,但业内专家仍然认为,通过收购虽然可以获得较为先进的技术,但难以获得最为先进的技术,所以,对于国内企业来说,如果希冀通过并购能够达到在一个行业技术领先的位置恐怕很难。另外,国内企业还应认真评估自己的消化能力,因为对于被并购企业来说,大多是在经营中遇到各种困难而无法运转才出售,国内企业不能只看到对方的技术如何先进,还应关注其他问题,充分调研和获取各种信息,以免信息不对称造成收购成功但却整合失败。

  2002年以来,针对中国的反倾销案例成倍增加,很多中国企业在遭受了反倾销指控后被迫退出了传统市场。先是DVD行业“国际联盟”向中国企业索取专利费和长虹等彩电企业在遭受反倾销指控后在美国受挫,后是温州打火机在欧洲失意,虽然后者在经过漫长的斗争后才勉强站稳脚跟,但仍为中国企业敲响了警钟—-仅仅在低端市场徘徊,将难以摆脱受制于人的境地。惟有生产出世界领先的产品,培育出全球性的品牌,并打造中国自己的跨国公司,才能具备核心竞争力,才能把经营触角真正拓展到世界各地。

  显然,跨国公司的数量和实力已成为衡量一国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由于跨国公司的舞台不局限于一国,而是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它可以依靠自己的所有权优势把原料产地、加工地和销售地分散到各国各地,通过这种最佳组合,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也可以分散跨国公司的经营和汇率风险。

  从日本和韩国经济的崛起来看,无不与其培养出称雄世界的跨国公司有关。日本的丰田、松下等企业在1964年日本奥运会后进入世界市场,逐渐确立了在世界上的地位。日本的企业是通过购买和消化美国技术后来居上,在电子和汽车行业具备了和美国企业叫板的实力,甚至一度把美国公司逼得十分狼狈。

  而韩国的现代、大宇、三星等公司则是在80年代末期通过跨国并购进入世界市场,从而打造了韩国外向型经济的平台。当然,韩国的大宇也是由于盲目并购而最终导致破产,说明并购虽然可以迅速增强实力,但风险也不容小视。

  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本是中国企业无可比拟的优势,但跨国公司把生产线移到中国后,让中国企业的这种优势已经荡然无存。已经具备了一定实力的中国企业在咄咄逼人的跨国公司面前显得仍很弱小,为了生存和扭转被动局面,实现从低端市场向高端市场的跨越,只能走出国门,利用国外的先进技术和我国廉价的劳动力相结合,实现优势互补。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海外并购新闻 全部海外扩张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春意融融
绿色春天身临其境
水蓝幸福
海螺爱情精彩图片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