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财经观察:乐观而谨慎的银行改革(2)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11日 16:41 《全球财经观察》 | |||||||||
从近期来看,银行监管者应该与银行业的龙头企业共同制定和实施详细的风险管理指导原则。这些原则至少应该要求每家银行设立首席风险官的职位(在发达国家的银行业,这个职位已经变得越来越普遍),并要求银行有能力每周汇报一次已批准的贷款数量及银行账面上因此新增的信贷风险。此外,监管者还应该规定负责贷款决策的银行人员所具备的最低信贷技能和资质水平。某些经验丰富的大型商业银行已经实施了这些变革;但其他许多银行,
另一个必要的举措就是建立起以业绩和风险为基础的监督体系。中国的监管者可以借鉴东南亚国家的经验:在许多东南亚国家,银行的信贷流程必须经过监管者的审查认证,银行只有达到一定标准后监管部门才会换发牌照。但是,中国的监管部门常常能力不足,无法区分信贷风险管理系统的好坏。因此,监管部门必须提高自身能力,并采取行动,实施国际公认的最佳实践。随着民营投资者进一步入股国内各大银行,随着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竞争变得日益激烈,中国的监管者就不得不加倍警惕,加强监管。 前景乐观 “中国的银行业虽然存在问题,但并不是国外的银行都是一流,中资银行也有很多外资银行所不具备的优势,比如对市场的了解程度;而且现在,从监管层到银行的高层管理者,他们的改革欲望都很强烈,我们接触到的中国政府对于银行业改革的决心很大,这对银行业的改革有积极推动作用。” 普华永道金融咨询业务中国区负责人刘建德对于未来的前景持乐观态度。 的确,相关问题实际上也引起了国内商业银行高层的高度重视。 中国工商银行行长姜建清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建设真正的商业银行,最重要的是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包括法人治理结构、经营模式、增长方式、资产结构、财务结构、组织结构、内控管理及业务流程等诸多方面的改革,“这将是一场彻底的革命。” 他指出,中国商业银行的改制不等同于财务重组,不是说通过注资、降低不良资产、组建股份制公司、引进战略投资者和上市就能达到目的。如果国家给予相应政策,这些工作在较短时间内就可以完成。但是,要完善公司治理,实现增长方式和经营模式的转变,就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持续不断努力,而这些对银行具有本质意义。姜建清说,建立健全公司治理,必须先研究确定发展目标或发展战略,即正确认识和把握市场、效益、风险三者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银行犹如一台非常精巧的机器,需要协调运作和配合。银行面对的是一个不确定的市场,目前信用风险尚未完全得以解决和控制,新的风险,如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又开始凸显,银行对此要未雨绸缪,靠公司治理的完善和经营模式、增长方式的转变,来处理好发展和风险这一对矛盾。 去年,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内商业银行主要面临“治理结构、资本充足率、利率市场化三大挑战。”马蔚华强调,“治理结构完善与否,直接决定国内商业银行的命运。” 正如观察家所看到的,中国的银行不但充分展示了自己的实力、信心和勇气,也开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果敢出击。 2005年2月18日,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副主席唐双宁在股份制商业银行董事长、行长座谈会上指出,各行要在防范信用风险的同时防范操作风险和市场风险。刘明康同时就如何加大预防操作风险工作的力度提出了13条具体的指导意见。银监会确立“提高贷款分类准确性——提足拨备——做实利润——资本充足率达标”的持续监管新思路。明确把完善公司治理和内控机制作为实施监管的着眼点和着力点。 “中国银行改革就像一艘大型战舰在调转方向,虽然你没有办法马上看到成果,但其实改革已经展开。” 普华永道金融咨询业务中国区负责人刘建德说。 联系记者shumei@gfo.cn 相关专题: 《全球财经观察》最新封面系列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