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财经观察:乐观而谨慎的银行改革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11日 16:41 《全球财经观察》 | |||||||||
第三篇: 中国银行业改革就像一艘大型战舰在调转方向,虽然你没有办法马上看到成果,但其实改革已经展开 文|舒眉
2004年,中国银行业改革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在银监会2005年1月19日的工作会议上,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曾这样总结:2004年银监会按照“以新思路、新机制、新举措开创银行业监管工作新局面”的要求,依法全面履行职责,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去年全年各项贷款新增2.41万亿元,同比少增5785.4亿元;贷款增长速度从最高时的2003年8月23.9%逐步回落到去年12月末的14.4%,同比下降7.07%。 然而,银行业观察人士对此持保留态度。 2005年一季度,《麦肯锡高层管理论丛》上发表了一份题为“如何整治中国银行系统”的报告。该报告敏锐地指出:“旧的坏账还没有完全解决,新的坏账已经不断出现。中国的监管者不仅要解决历史问题,还必须正视银行体系不稳定的另一大来源,即新增坏账。” “中国金融体制改革仍然处于发展阶段。中国银行业仍然普遍存在着资产质量偏弱、盈利能力偏低以及资本率不足的弱点。另外,中国银行业近年来急速扩展信贷规模所带来的潜在信贷风险,尢其是那些期限较长的信贷,是另一个值得关切的因素。”标准普尔大中华区金融服务评级董事曾怡景对《全球财经观察》说。 两个软肋 麦肯锡认为中国银行业改革应该采取一系列具体行动:“国内许多银行缺少公司治理的基本构成要素。监管者必须引入更好的公司治理体系,限制某些有影响力的组织和个人干预银行的贷款决策,同时改善银行的风险管理系统,减少欺诈行为。银行必须以更快的速度发现其账面上的新增不良贷款。银行及其工作人员必须对贷款决策全权负责。最后,各银行必须根据清晰的、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的信贷风险管理指导原则来调整和管理银行的贷款组合,并严格实施合规审查。” 值得注意的是,该报告没有将改制上市这一各方关注的问题作为重点,而是将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问题作为银行改革的突破口。 报告认为,尽管几家大型中资银行通过重组董事会、引入外方人员进入高层试图加强公司治理,但这些措施并未触及问题的核心,即政府在放贷决策方面的影响力。实际上,政府还以多种持股等形式,控制着大量的银行资产,外资银行在中国仍受到相当大的限制。 十几年前,中国的银行的角色从本质上讲还是政府的出纳员。当时,银行将贷款发放给偏远地区亏损的国有工厂,以实现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下的生产目标和就业水平,这是当年的普遍做法。今天,尽管政府指令性贷款已经大幅度减少,中行、建行也已经进行了股份制改造,但在公司治理结构方面,银行观察人士的看法是并不尽如人意。 标准普尔大中华区金融服务评级董事曾怡景说:“迄今为止,中行和建行都已推行了一些积极的改革措施,这包括在银行内部建立商业原则导向的公司结构和管理模式。不过,由于这两家银行在中国金融体系内的重要地位,相信至少在短期内它们在以商业原则为决策依据的同时也会继续兼顾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和社会政策。此外,尽管政府官员在制定某些官方政策时主观上并不希望对银行产生行政影响,但银行在业务决策中仍将其作为主要考虑因素。在当前环境下,对中国银行业进一步改革的成效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包括政府对银行所扮演的角色的看法和对它们日后发展的计划,以及银行管理层在落实改革方面的决心和努力。” 麦肯锡给出今后改革的持续方向:中国政府现在就应该开始减少在银行体系中的持股比例。与此同时,监管者可以立即采取行动,不断改善银行治理,例如制定明确的标准,规定银行各委员会的性质和构成(审计委员会和风险管理委员会等)、执行董事和外部董事的资格和组成比例以及审计人员的角色和轮职安排等。监管者还应该积极监控银行的合规行为,并将相关调查结果公布于众。 “在风险控制方面,中国的银行在贷款的管理上还是采取静态的审批方式,没有对贷款进行动态管理和监控,虽然银行内部设立有稽核部门,但多数时候只是监察这笔业务是否合规,如何从本质上影响贷款的风险管理?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普华永道金融咨询业务中国区负责人刘建德指出,“建立内控环境不是一个部门的事情,而应该成为整个银行的企业文化。” 2004年,普华永道通过对工商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进行诊断分析,出具了《中国工商银行内部评级法工程整体规划项目》的报告,其中指出:这些年来国有商业银行经营中存在的一个关键问题是,业务战略与风险战略不匹配,表现为“一收就死,一放就乱”。 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银行业风险管理在体制、风险管理机制、风险预警系统、风险避险系统、风险管理工具及技术等方面有较大的差距。 “商业银行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集中体现在其对风险的控制能力上,而国内很多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在风险控制能力上明显存在不足,在内部控制方面更为突出。”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金融学博士生导师干杏娣分析说,“而风险控制,尤其是内部风险控制能力的强弱,关乎商业银行的生死存亡。” 麦肯锡报告进一步指出:对于中国银行业的监管者而言,提高银行的信贷风险评估和风险定价能力就成了其工作的重中之重。处置现有坏账的方法有资产出售、证券化等——这些工作只需监管者签字批准即可——但改善信贷风险管理的工作却不一样,这在任何国家都将是一项大规模的长期工程。在中国,这项工作更加艰巨,因为巨额的银行资产分布在多个金融机构和多个地区。
相关专题: 《全球财经观察》最新封面系列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