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财经:天堂还是坟墓 地产化中关村问题重重(4)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03日 17:46 《环球财经》杂志 | |||||||||
融资“肠梗阻” 一直以来,中小企业融资难甚至被称为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的“歌德巴赫猜想”。
通过调查发现,许多企业倒闭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前期和中期资金问题不能解决,无法登上第一个台阶,来不及成长壮大就过早地被淘汰。那些登上企业发展"第一级台阶"的企业往往也长期受资金短缺的困扰,因此错过了企业快速成长最佳时机,成为长不大的"小老企业"。 如何解决大批处在企业发展早期阶段的中小企业资金短缺问题,已经成为中关村发展的关键问题。 不知道是否巧合,在记者采访的5家中关村企业中,至今没有一家取得风险投资或银行贷款。那么,中关村中小企业从哪里拿钱呢? 中关村的风险投资公司大大小小上百个,但在“投资项目阶段”的选择上,许多都选择成长期和成熟期项目,而且,风险投资还普遍存在"嫌贫爱富”的倾向,把注意力基本都放在大企业身上,对最需要关心的中小企业关注很少,大企业是"锦上再添花”,中小企业是"雪中无人送炭”。 风险投资之所以出手谨慎,有人认为是因为自2001年席卷IT企业的那场寒流,使道德风险凸显。一些企业在吸引风险投资的过程中,存在一些圈钱行为,钱到手不久就把企业做破产了或人找不到了。有些企业即便本意不是骗钱,但是,由于对企业管理不进行大投入,钱拿到手,马上用于消费,动辄就发月薪上万元的工资,指望永远依靠风险投资维持企业生存。 而方兴东在《中关村失落》中认为,资本不再青睐中关村。资本包括IPO和风险投资。 数据显示,2004年中国创投总额达到12.69亿美元,其中上海占据了27%,北京占19%,屈居第二。看看刚过去的一年,在NASDAQ上市的公司是盛大、携程、易趣等上海的公司。 专家分析,相应的中介服务机构不到位也是影响企业融资的重要方面。一项调查显示,有78.6%的企业认为中介机构的不发达对风险投资影响较大。 先进的制度产生先进的技术。中关村能否成为中国的硅谷,显然不是单单靠短期内拥有多少先进技术决定的,一个完善的融资环境和制度是中关村生死存亡的必要条件。 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曾推出了一项被命名为"瞪羚计划"的政策,这是典型的硅谷舶来品。该计划旨在改善中关村科技园区内的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据测算,"瞪羚计划"每年可以为中关村内的"瞪羚企业"带来50多亿元的流动资金。 不过,中关村的中小IT企业要从这些机构中获得贷款和融资,相对来说比较困难。"我们需要融资的数额不多,也就区区300万元。可是我们尝试了各种办法,譬如找中关村担保公司进行担保贷款,还有尝试项目贷款,但是依然没有着落。"中关村IT企业的一位负责人抱怨说。 对大部分中关村的中小IT企业而言,如果要获得贷款,不但要提供抵押物以外,其贷款的费用也便宜不了多少,而且从准备材料到申报,手续极其烦琐。 于是,对于融资,每家企业都使出了浑身解数。据了解,常见的就是企业私募,甚至地下金融,凭借几个合伙人的原始资金作为启动资金,在后续发展中根据项目进展再找合作伙伴,吸收进一步的资金。 可是,依靠私募和地下金融是金融严重滞后的表现。对于成长期的企业,靠自有资金和利润来滚动发展,也是紧张和埋藏隐患的。中关村经常出现“人间蒸发”的公司,一些甚至就是因为缺少区区几十万元资金而导致无以为继。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