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曾福斌
人口老龄化的压力,促成了相关各方对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共识。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目的,除应对人口老龄化外,还应着眼于促进劳动力要素市场化,建立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实现劳动力的高效快捷流动,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激发市场活力,从而促进经济创新发展,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养老保险历来与劳动力市场密切相关。现实中,我国养老保险尚未形成全国统一的制度,各个省份间信息割裂,统筹层级低下。在养老制度层面,我国的劳动力市场被分割成多个碎片,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劳动力要素的自由流动。
如果一个城镇职工要从上海到北京工作,因为两地社保系统没有互联互通,必须办理养老金的转移接续,这一过程至少需要一个月时间,还有可能多次往返两地办理相关手续。如果是城镇职工跨省考取公务员,城乡居民跨省成为城镇职工,相关的接续手续更加麻烦。应该说,我国离建立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还有很大的距离,其中养老制度改革任重道远。去年底,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一项重要意义就是形成能进能出、合理流动的用人机制,这可以说是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迈出的一大步。
在养老制度改革方面,人们最关注的当属缴费标准和领取养老金高低问题,这一问题具体又包括养老金个人账户空账运行、养老金的保值增值等方面。这些问题都是养老金改革中必须要考虑的,涉及养老制度改革的结果是否公平、公正,涉及养老制度本身是否高效透明。
从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角度来看,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最终目的当然是增收减支。减支目前来看难度很大,因为人口老龄化之后的养老刚性支出只增不减;增收则包括继续扩大缴费覆盖面、加快养老金投资运营改革、延迟退休、国资划转社保等等,这些都是目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
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无疑是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最迫切的任务,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忘记改革的长远目标:推进劳动力要素市场化。
延迟退休的制度设计,就是一个推进劳动力要素市场化配置的契机。延退问题刚提出时,遭遇一片反对声音,舆论反弹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外界并不了解延退方案的具体内容,如果只是一味地延迟,硬生生将退休年龄延迟几周岁,大家必然反对,因为这样增加了养老金的缴费时间,减少了领取年限;而如果延得少、延得慢,延迟退休对缓解养老金收支压力的作用又非常有限。
实际上,延迟退休应该建立一套机制,让不同的人可以根据自身状况自主选择退休时间。比如,可以建立一个弹性的退休制度,规定一个法定退休年龄,比现在的退休年龄大一些,个人可以提前或延后几年退休,提前退休在养老金领取方面给予一定折扣,延迟退休则给予一定奖励。如此一来,身体状况不同的劳动者,都可以发挥出最大的活力。
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与推进劳动力要素市场化改革并不冲突,在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过程中,应当可以兼顾。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