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付出是一种满足(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22日 13:45 华夏时报

  比尔·克林顿所说的付出,我们可以理解为做公益、做慈善。

  美国尽管是一个移民国家,建国历史短暂,但其慈善文化的历史积淀却很深厚。要探究美国民众这种境界的根源,也许可以当一个课题来研究。但从慈善文化的角度看,也许最早可以追溯到欧洲基督教的教义。“扶贫济穷”作为教会的理念和责任,在现实中就突出表现为教会的各种慈善活动、捐款、布施等。这种思想和行动为美国的慈善文化奠定了民众基础,让每个普通人都能自觉自愿尽己所能救济他人。

  这种慈善文化也培养了美国人务实进取的心态。美国人从不避讳赚钱是为了追求享受,但他们同时慷慨地回报社会,他们对社会有着普遍的责任感,因此,公益捐助被视为捐赠人的权利和精神寄托,而慈善捐助反过来也给捐助人带来满足感,不仅在外界获得好名声,也使自己的内心获得平静和快乐。无论是富豪还是普通民众,莫不如此。

  现代美国慈善文化更是在这个朴素的感情基础上,又加入了一些新的理念,那就是,富人只是财富的管理人,尽管在法律意义上,财富是私有的,但在道德和价值层面上,超过生活所需的财富就是社会的。

  安德鲁·卡耐基是全球著名的美国钢铁大王,他因白手起家成为亿万富翁和世界首富而闻名于世。在拥有巨额财富之后,他却更是拥有着超过金钱的智慧和意识。他的著述《财富的福音》(The Gospel of Wealth),被尊奉为“财富福音书”。

  在《财富的福音》中,卡耐基这样说,处置多余财富,让其真正有益于社会是一种智慧,花钱需要的智慧和赚钱需要的智慧同样重要。他还认为,致富的目的应该是把多余的财富回报给社会。他因此建议,富人应该在生前就将自己的财富处置好,使其有益于社会公益,那些拥着巨额财富躺进坟墓的富人是令人羞耻的。

  卡耐基从每天打工赚取4美分到成为钢铁大王、亿万富翁后,建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基金会。卡耐基基金会在建立初期,就向美国的教育事业捐赠了560万美元,超过了当时美国联邦政府一年的教育经费。如今,在美国任何一座城市中,都有以卡耐基名字命名的图书馆。卡耐基也因为自己的成就,成为美国历史上伟大的企业家、教育家和慈善家,成为美国慈善事业的奠基者。

  美国的慈善事业因实业家的财富而壮大,更因民众的普遍行善而生生不息。

  我们当然对美国现世界首富巴菲特和前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捐献数百亿美元做慈善的故事津津乐道。但同样甚至更打动我们的数据和事实还有:75%的美国人都在为慈善捐款,人均年捐款接近900美元。美国大约85%的慈善捐款来自普通民众。

  更有统计说,美国年收入在1万美元以下的家庭,他们的捐赠占了他们家庭收入的5.2%,而且那些慈善捐款中,有30%是直接从他们的工资中划出去的。相比于年收入在10万美元以下的家庭捐赠占其收入2.2%的统计(尽管这个数据同样能够打动我们的内心),美国普通民众的付出无疑更加感人,因为我们不能将这些美元的价值换算成人民币来衡量,而在美国,家庭月收入七八千美元,实在与现今我们国家的中等家庭收入相差无异。

  从这个角度说,或许,我们也可以从现在开始,学会行善,学会付出,学会从付出中找到满足。

  比尔·克林顿的《付出》全球发行后,他已经表示,将稿费的一部分捐献给慈善机构和非营利性组织。

  相信比尔·克林顿会从自己的这种付出中,享受着满足。

  当我们都能从付出中享受满足的时候,这个世界会因我们的改变而改变。

[上一页] [1] [2]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