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随笔砸谈 > 正文
 

准确把握市场经济的规律性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20日 14:56 价值中国网

  方栓喜

  最近一两年,关于我国市场取向改革的争论又开始增多。在我国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新阶段,出现了不少的新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都与我们对市场经济规律的把握有着直接和间接的联系。而且,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上,还存在着偏重于市场手段和非市场手段的分歧。在这个特定的背景下,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市场经济的规律性,不仅必
要,而且相当迫切。

  有些专家说,我们要防止坏的市场经济。也有些专家说,市场化解决不了我们的问题,因此要有新的思路。其实,市场经济更是一种规律性,即反映了经济关系中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规律性。比如万有引力定律,不能因为自己的飞机坠毁了而说它坏,也不能因为宇宙飞船发射成功了而说它好。万有引力定律与价值规律哪个好,哪个坏?说不清楚。说它是规律性,就是你取消不了万有引力,不管你喜欢不喜欢,它都会发挥作用,这些作用对人的好处和坏处完全取决于决策者对规律把握的程度。

  将近30年的改革实践历程告诉我们:我们取消不了市场经济,因为它是一种规律性。作为一个具有长期儒家文化传统的社会,羞于谈利,羞于谈交易,我们不喜欢这些字眼。我们喜欢西方获得的文明成果和物质财富,却不喜欢用交换的方式取得。在这样一个基本背景下,应当说,计划经济更符合我们的愿望:既不用交换的手段,又能够取得西方一样的文明成果。但是深入分析,计划经济其实也并没有摆脱交换,无非是避免了交换这个词汇本身。只要社会分工,有人专门生产面包,有人专门生产拖拉机,二者的经济关系的实质就只能是交换。计划经济之于市场经济,无非是交换的方式不一样了。前者是自由的交换,后者是行政安排的交换而已。想取消市场交换的规律性,结果是取消不了,反而把经济关系本身扭曲了,把经济管死了。

  将近30年的改革实践历程告诉我们:我们不能凭借自己的主观偏好去构造一种我们想象中的经济学,或者我们喜欢的经济学。我们曾经按照计划经济的思路构造过关于计划经济的经济学,主观愿望不能说不好,要克服市场的盲目性,但这个尝试不能说是成功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质和精髓其实很简单,就是我们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现实,从客观现实中寻找和发现规律。而不是从自己的头脑出发,从人们喜欢不喜欢出发来去虚构一种规律性,更不能以主观世界想象中的一个规律性来替代现实生活中的规律性。

  将近30年的改革实践历程告诉我们:如果我们承认经济学揭示的是客观规律性,那么,经济学只能有一套,而不能有许多套。不能和想象中那样,工人有一套经济学,农民有一套,商人也有一套,发达国家有一套,发展中国家有一套,美国有一套,英国有一套,法国有一套。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各个国家的治国理念可能有不同,各个阶层的主观愿望可以不同,但是经济学的规律性只能有一套。不然就很荒谬,因为我们想让飞机上天就说万有引力是向上的,因为我们想让

苹果落地就说万有引力是向下的。当然,我们也不能排除任何一个阶层可以陈述自己的主观愿望,但是如果不尊重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性,再好的愿望最终也只能落空。

  将近30年的改革实践历程告诉我们:既然市场经济是一种规律性,它就必定有其适用范围,而不是在任何领域发挥同样的效果。我们看到,市场经济的规律性在私人产品或者竞争性领域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这些领域得到了充分地发展,逐步由短缺走向了过剩。而在公共产品领域,这些规律性就很难发挥积极作用。但是不能由此说,市场经济是错误的,而只能说,政策决策者把一个领域的规律性错误地强加给另一个领域了。我们不能因为发现了市场经济的规律性就认为可以解决了所有的社会问题,这种一劳永逸的事情是不可能的。相反,我们也不能把其它领域的规律性强加给市场领域。人们争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很明显没有抓住问题的要点。因为真正的问题是客观规律的适用范围的问题。

  将近30年的改革实践历程告诉我们:我们的市场化改革的实质是认识和驾御市场规律的一个过程。每当我们正确地把握了市场规律,我们就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相反,每当我们离开了现实问题,依靠主观想象来虚构现实的时候,改革就必然会遇到挫折。有人说,不能忽视意识形态问题,所有的社会科学可能都有一个立场问题,无法避免。但是马克思主义说得很清楚,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形态只有符合了客观存在才能够发挥积极作用。把意识形态问题夸大到第一位,一不小心就滑入了唯心主义的轨道。我们搞经济学,搞改革建设,不能不分清这些最基本的问题。

  将近30年的改革实践历程告诉我们:建设和谐社会与市场化改革本身是并不矛盾的,二者是统一的。资本的所有者都希望利润越高越好,但是这要实现必须有很多前提,他要靠诚实的劳动积累很多资本,而且还要面对数量众多的竞争者,如果他不能把资本运用到社会最需要的产品上,他的良好的愿望就会落空。所有的劳动者都希望工资越高越好,但是如果他提供的仅仅是所有的劳动者都可以提供的劳动,他的良好愿望也会落空。一个良好的市场制度应当建立在这种竞争规律的基础上,而不是否认这种客观存在。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花费了很长的时间和很大的代价才明白了一个事情,就是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抛弃价值规律,按照主观愿望去搞计划,去搞平均分配,结果只能是破坏社会财富的创造和积累机制,把

蛋糕做小了。没有多年的市场化改革,我们很难走向小康社会,也很难有资格谈论和谐社会的问题。这一点,现在看来,仍然有重申的必要。而当我们正确地把握了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把蛋糕做大了,政府的手中掌握的资源比较多的时候,才具备了这样的条件:根据公共需要,运用公共政策按照非市场化的方向实行再分配,让多数的富人为少数贫困者买单。既不损害效率,也有助于实现公平。

  一言蔽之,我们现在反思改革,最有意义的事情应当是反思市场经济的规律性,想想我们在那些领域运用得恰当,在那些领域运用得还不够恰当,在那些地方应当提高驾御规律的水平。与此同时,也想想那些地方,本来不应该是市场规律发挥作用的场所,被我们简单地套用了。这才是一个历史唯物主义者所应当具备的正确态度。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