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土地流转:城乡一体化新路径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15日 10:15  南方日报

  话题缘起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在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时,强调要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强农村制度建设,提出实现农村发展战略目标,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抓紧在农村体制改革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而在此前,胡锦涛总书记在考察安徽省农村改革发展情况时表示,要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转包、出租、转让、互换、股份合作等)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完善土地制度和土地市场可谓农村改革的核心问题,近年来,我省及全国各地都在这方面作出过有益的尝试,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的土地商品制度,赋予土地以商品的形式和土地使用权以所有权的系统功能,让农民对承包的土地保持长久稳定的经营权,推动规模经营,实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

  “好制度”的标准是制度与环境相容

  -阅读提示:

  所谓“好制度”的标准,是在环境约束条件下最能有效实现制度目标的制度安排。换句话说,就是制度与环境之间的相容。恰当的制度变革就是制度目标与环境约束不断调适的过程

  恰当的制度变革是制度目标与环境约束不断调适的过程

  制度的基本功能就是以最小的社会资源解决人们所面临的某一问题,或者使这一问题的解决能够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从制度设计的角度而言,各类业已存在的制度都有其特定的服务价值或功能。或者说,每一项制度安排都有其特定的目标。

  然而,环境条件对制度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影响。比如,已有的研究表明,人口密度越高,社会越经常地趋向于中央集权式的官僚机构;而在地广人稀的地方,政治体制就更可能建立在家族系统上。那么,如何判断一个制度的好与坏呢?所谓“好制度”的标准是,在环境约束条件下最能有效实现制度目标的制度安排。换句话说,就是制度与环境之间的相容。它包含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在制度供给与制度需求之间要达到某种均衡状态,否则需要进行帕累托改进;二是制度对关联环境的适应,因为环境条件变化会引起交易对象相对价格的变化,从而诱导人们行为的改变,并对原有制度提出重新安排的要求。

  可见,恰当的制度变革就是制度目标与环境约束不断调适的过程。它既可理解为一种效益更高的制度对另一种制度的替代过程,也可理解为对一种更有效率的制度的修正过程,从而更满足行为主体的需求、更易于实现制度设计的意图、更适应于相关联的环境。

  初始的农地制度安排———农民私有制,是政治的需要

  新中国成立伊始,通过土地改革所形成的产权制度是土地的农民私有制。这一制度安排是政治的需要。在旧中国,占农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和富农,占有70%—80%土地和大部分耕畜、农具。广大农民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向地主租佃土地耕种,忍受残酷的剥削与压迫。可以说,“耕者有其田”是中国农民的梦想。

  中国是农业大国,是农民大国,在资本主义发育极为有限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权革命所依靠的基本力量必然是农民。农民以农为生,土地被视为农民的命根子。严酷的人地矛盾决定了谁赋予农民以土地的产权,谁就能获得广泛的政治资源与社会支持。因此,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一个重要的战略是“打土豪、分田地”,广泛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