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宏观调控,还有多大空间?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03日 03:20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宏观调控,还有多大空间?

  记者:上半年以来,尽管中国政府已经多次动用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利息税等多种货币和财政政策来调控,但整体经济依然明显趋热。这是否意味着调控政策配合力度不够?调控政策还可以有哪些作为?

   本土专家看法

   政府应加大宏观调控力度

  宋国青:目前的调控力度显然是不够的,包括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都是“下毛毛雨”。

  我认为,政府应该加大宏观调控的力度,要大幅提高存贷款利率及存款

准备金率。

  需要进行一些制度性改革

  左晓蕾:调整投资的指标当然是有必要的。当前保持一个相对合理的投资增长速度,实际上也是在降低投资对GDP贡献的状态,因为现在外需和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特征还是比较明显,所以在短期内调整投资的速度是有必要的。

  但是从更长期来讲应该调整投资的结构,从资源约束的角度,让它从各方面更有效率,同时进行一些制度性的改革,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全要素增长。

   加息会加重居民生活成本

  殷剑峰:我认为如果调控的目标值得讨论的话,调控的手段无论怎么调都是有疑问的。

  从目前来看,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主要是减少流动性。而加息则是明显针对CPI的,但是加息有很多负面影响,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刺激银行放贷。

  同时,在美国利率水平持续不变的情况,加息可能会造成中国吸引资金的能力加强。

  而另一方面,居民生活现在已经很有压力了,加息会加重居民的生活成本。我不太能够认同这种做法。

   调控效果不应该操之过急

  张立群:对于当前政策调控的效果,我觉得不应该操之过急,应该会有一个时间,效果会逐步表现出来。

  比如对于出口的管理措施,现在已经到位,所起的作用就会越来越明显了。如果下半年投资按照现在平稳的状况,消费也不会大幅提高。如果出口回落的话,三项需求的走势可以看得很清楚了。

  随着政策见效,整个经济会高位走稳。

   政策再多要看执行和落实

  诸建芳:我觉得目前政府已经出台了足够多的政策,接下来是执行和落实的问题。预期政府还将采用“扬汤止沸”与“釜底抽薪”并举的宏观调控措施。

  其中“扬汤止沸”包括纠正实际利率为负的调减利息税以及加息政策。控制投资增速的信贷窗口指导、控制新开工项目政策,控制贸易顺差的

出口退税、关税、许可证、配额管制等政策。

  而长期来看则是“釜底抽薪”政策,即对偏低的资源要素价格、劳动要素价格进行重估,从根源上消除导致投资增长过快的因素,使投资增长回到正常水平。

   外资投行看法

   宏观调控达到了一定效果

  哈继铭:调控达到了一定的效果,主要表现在如果没有这些调控措施经济将更“热”。接下来应当提高资源价格,加大环保力度。要像当年抓“非典”那样抓环保。积极淘汰落后产能,促进节能减排。在地方层面上加强中央已颁布政策的执行力度。在流动性管理方面加强部委间政策协调,用市场手段有效提高贷款利率水平。加大人民币升值幅度减轻输入性通货膨胀。

   宏观调控需多种政策配合

  孙明春:首先,宏观调控不能只靠货币政策,而更多地需要通过深化改革、理顺机制来调控。利率等宏观调控的微调措施,在目前经济体制中依然存在较多扭曲的情况下(如低能源价格、低资源价格、低污染成本等),对企业影响并不大,效果不见得很明显。

  其次,除央行以外,发改委、财政部、商务部、环保总局等多个部委在宏观调控和推进改革中也具有非常重大的作用。比如,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征收出口税、资源说、调整利息税等,以及对高污染高耗能企业的行政措施,如关闭小煤矿、小电厂等,都是宏观调控与深化改革并举的重要措施。通过深化改革,一方面理顺价格机制,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另一方面,真实反映企业的成本和利润。这样宏观调控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在某些改革问题上,不能被短时期的困难所吓倒,要同时看到改革的风险和收益。比如,控制污染、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等虽然可能增加短期的成本,但也会带动新的环保行业和高科技行业的崛起,从而增加就业。

   宏观调控越早动手越主动

  梁红:宏观调控越早动手越主动,越晚动手越被动、压力也越大。如果再不下“重手”调控,现在我们讨论经济是否“过热”,也许几个月后就要讨论是“软着陆”还是“硬着陆”了。

  我认为,应当更重视经济指标的环比增长,而非同比增长。比如,不能总是拿今年数据与12个月、24个月之前相比,而是应当以最近三个月的数据与上三个月的数据相比。

  目前的微调措施相当于“一瓢水”,无法熄灭宏观经济高速增长的“熊熊大火”。如果能对

汇率、利率等进行大幅调整,那么内外不平衡、通货膨胀、流动性过剩等问题都将得到解决。否则,最后或许只能用行政手段来干预了。

  下“重手”调控宏观经济,必然会有部分经济实体受伤。目前投资、消费、出口这三驾马车都很“热”,究竟先给谁“降温”这是政府需要认真选择的。

   人民币升值问题无法回避

  龚方雄:主要是对症下药,如果整体经济不存在通胀,加息幅度不应当太大。加息解决不了食品价格上涨问题。我们认为,主要还是应当增加供给,比如通过加快人民币升值速度,让进口农产品变得更便宜,这对抑制农产品价格上涨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贸易顺差过大,外部需求比较强,通过加息也是解决不了的。最终,人民币升值的问题是无法回避的。食品通胀压力、贸易顺差扩大、流动性过剩,这些最终都会归结到人民币问题上。我们认为下半年调控的主要手段会归结于人民币升值上。

小调查
1.CPI上涨,你的资金投向哪里:
银行储蓄
股市
楼市
其它渠道

2.CPI上涨会不会使你减少消费:

不会
不好判断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江南水乡商业开发反思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