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肉价上涨是新一轮通胀的前奏吗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30日 09:22 新京报

  本报记者张冰北京报道

  编者按

  受粮食减产和生物燃料需求增加双重推动,2007年以来全球粮食价格大幅攀升,由此带动了全球食品价格的上涨,也引发了人们对于新一轮通胀的担忧。为此,本报邀请了相关领域的专家对食品价格上涨的微观成因和宏观影响进行了深入剖析。

  

肉价上涨是新一轮通胀的前奏吗

  夏业良,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大学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中心副主任。

  

肉价上涨是新一轮通胀的前奏吗

  李国祥,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农村经济发展。

  

肉价上涨是新一轮通胀的前奏吗

  王济民,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加入WTO农业谈判专家咨询小组成员。

  近期猪肉价格显著上涨,已经引起各方面的关注,温家宝总理在各地视察时指示既要强调维护消费者的利益,也要提高养殖户的利益。同时国务院检查组也表示要对城镇低收入家庭以及在校大中专学生给予相应的补贴。

  猪肉价格显著上涨的原因

  猪肉价格显著上涨有若干方面的原因。首先,年初食用油和粮食价格上涨以后,饲料价格也随之上涨,加上作为主要饲料的玉米近年来被一部分加工企业大量占用,生产燃料乙醇,引起饲料价格的普遍上涨;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一季度农业生产价格来看,我国畜牧产品的生产成本价格指数上涨了约11%;其次,南方部分省份再次发生猪高热病,生猪死亡率和淘汰率较高。

  此外,市场行情也受生猪价格周期性波动规律影响。

  2006年上半年,生猪市场价格持续低迷,去年5月生猪价格跌入最低谷,为5.96元/公斤,养猪业处于亏损状态。下半年价格逐步回升,生产开始恢复,由于繁殖饲养周期约需一年时间,目前的生猪价格仍处于运行周期的上升期,这次价格波动是去年以来周期波动的反映。

  从需求方面的情况来看,从去年底到今年一季度,城镇居民收入增长较快,尤其是国有事业单位和行政机构工资上涨幅度比较大,而农民的收入增长相对平缓。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不断增长,国内猪肉消费呈增长趋势。

  适度的通胀有助中国经济健康发展

  5月28日,国际著名投行高盛发布的研究报告指出,中国近两个月来持续上涨的猪肉价格很有可能将CPI指数推高到4%以上,中央银行有必要通过加息来平抑通胀压力。报告说,根据央行年初设定的目标,今年CPI增幅上限应控制在3%这一“警戒线”以内,而眼下CPI已连续两个月突破3%大关。此时猪肉价格又出现持续攀升,这种通胀压力将传导到其他食品上。目前肉价占据CPI权重的8%左右,加上其他食品的带动效应,未来几个月内,CPI突破4%的可能性很大。

  但是,即便CPI突破4%或6%,也不会对中国经济增长和居民生活的总体态势产生严重的影响,因为这一预期的上涨幅度甚至还没有超过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

  何况人民币近期升值势头强劲,外汇储备充足,外贸顺差依然较大,我们有足够的防范能力来应对未来更加严重的通货膨胀,对于目前依然比较温和的通货膨胀当然就更不在话下了。

  有些人认为,物价上涨和投资过热有关,股市的增长拉动消费。我不赞同这样的看法,因为在中国,猪肉是基本生活消费品之一,需求的价格弹性很小,收入大幅度增加并不会使猪肉的消费量显著增加,边际消费递减倾向和收入效应都会发生相应的作用。

  我认为,从当前中国宏观经济的总体态势来看,通胀的压力并不算大,目前仍在3%左右,除非生产者价格指数(PPI)有明显上升,比较温和的通货膨胀不会给居民生活和经济发展带来严重的阻碍。而且适度的通货膨胀不但不是一种危害,反而有助于中国经济的健康和稳定发展。如果我们要求自己的收入每年增长10%以上,而日常消费的各种食品、副食品、服务和交通运输等方面的价格都不上涨,最好是越来越便宜,这显然是缺乏理性的。

  与我国的高速经济增长相匹配,应当容许我们的消费品和投资品价格根据市场的自然波动稳定地逐年上升,比如每年在一定的波动范围内,容许适度提高农产品(7.280,0.17,2.39%)和副食品以及部分原材料的价格,使得农业生产投资和生产资料的投资获得稳定的收益回报。

  虽然流动性过剩的风险依然存在,但高增长低通胀的势头目前不会发生逆转,投资品价格也不会迅速蔓延到消费品价格领域,短期内中国不会遭受恶性通货膨胀的危害。

  有人担忧目前收入分配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可能使得不同的收入阶层在抵御可能的通货膨胀风险时处于明显不同的境地,比如说,猪肉、粮食和副食品涨价对于高收入阶层影响甚微,而对低收入阶层则形成较大的压力。

  目前中央政府正在采取相关措施,对于可能遭受较大影响的阶层和群体予以政府专项补贴。因此我相信,暂时的消费品价格猛涨不会对中国经济增长和居民生活水平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和危害。

  中国人的肉食消费习惯应改变

  我个人希望,随着此轮猪肉价格的上涨,中国城镇居民的肉食消费习惯能够借势发生一点改变。因为近十年来,中国城镇居民营养过剩(尤其是摄入脂肪严重超标)的情况较为严重。我国城镇中有40%的成人体重超标,两成以上患有脂肪肝;全国约有1800万学龄儿童少年患有高血压,其中有60多万人患有糖尿病,563万人血脂异常。

  古人说的好:“烹龙炮凤何足贵,劝君杂食颐天年”。相对于西方高热量、高脂肪的饮食结构,中国人的传统饮食结构历来被视为是比较合理的,理由是中国传统膳食结构具有低脂肪、低蛋白、低热量、高碳水化合物的特点。除了以粮食及其制品为主,奶蛋肉禽等食品为辅,同时补充瓜果蔬菜等膳食纤维,整体结构较为均衡与科学。所以欧美一些国家的营养学家也开始参考中国的传统饮食结构来改变他们的消费习惯。

  可是,近20年来,我们许多中国人自己却越来越偏离了较为合理的传统饮食结构,造成大量的营养过剩疾病。这实在是一件极为可惜和可悲的事情。

  夏业良(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对话

  让小农户参与农产品定价

  饲料价格上涨是直接原因

  新京报:最近猪肉、鸡蛋价格涨价的原因是什么?

  李国祥:我觉得表面上的原因是饲料价格上涨。而饲料价格涨价,一是由于国际上主要的饲料产地发生了旱灾;二是由于美国政府在全球推行生物能源革命,很多人去开发以饲料粮为原料的生物能源。从世界范围看,产生饲料粮和其他产业争玉米的状况,这刺激了玉米价格上涨。从中国看,这也导致了中国的肉蛋价格上涨。这是成本推升价格上涨的因素。

  而且具体来说,禽蛋涨价是禽流感的病害原因。去年夏天以后,生猪价格太低了,很多养殖户、养殖场退出来,导致目前供应紧张。

  王济民:我觉得这没有什么可奇怪的,整个农产品的价格都在上涨,尽管目前猪肉和鸡蛋的价格有点儿高,但这是一种理性的价格回归。主要原因是成本上升,由于生物能源产业的发展,造成玉米价格过高,当然,也有动物疫病的因素影响。

  应建立生产者参与的价格形成机制

  新京报: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

  李国祥:目前,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一些龙头企业能够控制消费价格,控制终端市场的消费价格。比如,去年的生猪生产,饲料价格开始上涨的时候,屠宰、加工的龙头企业并没有做积极反应,把价格提上去,而是把价格控制得很死。这样,成本不断上升,导致我们小规模的养殖户不断退出市场,而且退得越来越多。

  上个星期,我去山西调查牛奶市场。加工厂把牛奶收购价格控制得很死,养殖户养不起奶牛,因为成本越来越高。之后,养殖户就开始杀奶牛、卖奶牛,久而久之,肯定会影响市场供应,影响市场价格。也许会出现和猪肉、鸡蛋一样的连锁反应。

  虽然由于养殖成本上升,肉蛋价格的适当上调是合理的。但如果我们的市场结构得不到改善,养殖户和农民的利益将受很大的损失。

  新京报:应该怎样防止这种操纵市场价格的现象?

  李国祥:国家有许多相关法律法规,有很多种调控手段,商务部和发改委都是相关的职能部门,现在的问题是出不出手。最终目的就是要改善市场结构,保证适度竞争。

  对比国外的价格体系,他们比较完善。生产者组织成协会,参与讨价还价,参与价格机制,我们现在的问题是,小的农户完全没有参与定价的机会,只有屈服和退出两种选择。其实国外也有这种市场结构,为什么价格能够稳定?就是因为有合理的价格形成机制,这是一种多方参与的价格机制,尤其是生产者要参与进来。

  合作社还是合同制?

  新京报:从长远来看,中国该如何抵御农产品价格波动的风险?

  王济民:现在世界上有两种模式抵御风险:欧洲的合作社,美国的合同制。美国的家禽业是合同制的,这种模式的操作方法是企业和农户签订合约,企业免费提供种苗、饲料、疫病防治等,农民只是提供鸡舍和劳动力,最后定一个合同价,企业收购,而且美国的整个农业模式都是这样的。

  中国的农业现状是一种比较早期的发展模式,慢慢会转变成那个样子,劳动力转移后,农户的经营规模大了,这样可以和一些企业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

  至于欧洲,是合作社模式。欧洲的合作社基础非常好,也是以此为基础而起家的。合作社是一种法人机构,生产是农民自己生产,而加工是合作社加工,合作社加工后利润返还给农民。农民和合作社是一体化的,加工企业就是农民的。但这种模式是有前提条件的,只有合作社基础非常强大之后才可以谈,而且合作社的投资需要大量的资金,我们没有这么大的资金实力。

  目前,中国的企业和农户之间相互惧怕,不单单是农民怕企业,企业也怕农民。而中国到底走哪种模式,只能根据实际情况自己摸索了。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