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民工荒:企业是否没能力支付更高工资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05日 04:00 第一财经日报

  李超

  面对“民工荒”,企业既然不能通过提高工资来积极应对,则只能是转而寻求企业自身能力的提高,这是一个痛苦的转型

  “民工荒”这事说起来就好几年了,有统计数据和形形色色的故事为证。现在看起来似乎有全面蔓延的趋势,春节一过,从沿海地区到中部地区,要开工企业都发现招不到农民工了。据说“珠三角”因为优待农民工之举不如浙江,七成农民工流向了“长三角”(见3月1日《第一财经日报》A1版)。

  然而,在更善待农民工的浙江,许多放了开门炮的企业也因招不足工人开不了工;就连农民工输出大省安徽,也闹开了“

民工荒”。凡此种种,但我仍然不大相信所谓“民工荒”是一个普遍的事实。因为同样还存在的一个事实是,有数据表明,全国目前被拖欠而很难追讨回来的民工工资总额达3000多亿元。

  在一个健康的经济体系里,“民工荒”与“拖欠民工工资”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如果“民工荒”真的是非常严重了,农民工能够轻易地找到工作,企业根本就不会有拖欠工资的可能。

  一种可能的解释是,用工市场上出现的是结构性短缺,是技术工人的供不应求造成了“民工荒”。这种解释未必成立,技术个人短缺早就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为了应对这种状况,这些年各地政府、企业一直在强化对农民工的技术培训,这些反应机制的存在不可能让技工短缺持续下去。

  如果说目前真的是出现了普遍性的“民工荒”,真正原因只能是,企业所开的用工工资太低了。那为什么企业不愿意提高工资来应对“民工荒”呢?毫无疑问,某家企业只要稍微提高点工资,那这家企业的用工荒问题将会马上解决。企业之所以没有这么做,原因当然是,企业没有能力支付更高的工资了。

  在产业链条上,企业能承受多高的用工成本受到它的上游订单的影响,因提高工资而增加的用工成本必须能够通过销售产品而一定比例地转嫁给产品的买家、并能获得一定的利润,则企业才有能力来提高工资。既然企业拒绝这么做,则是表明,一旦企业因为提高工资而提高了它的产品售价,它就将失去足够多的订单而陷入亏损状态。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嚷嚷“民工荒”的企业相对它们的产品买家,其议价能力太弱了。

  影响企业议价能力最重要的因素是两点,市场竞争程度、产品的竞争优势。产品市场上卖家众多竞争激烈,企业的议价能力自然就弱。但这还不是最关键的因素,核心原因归根到底还是一点,就是企业的竞争优势。如果所有的企业都生产的是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产品,这些产品是高度可替代的,那么,所有的企业都将没有什么议价能力。由此,企业为了获得订单,只能是拼命压低产品售价,而在企业内就必须尽量压低工人工资,企业就不可能聘请真正有能力的工人来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当众多企业都陷入没有能力提高工资的困境时,只能表明中国企业的

竞争力是亟待提高的,也表明
中国经济
的整体能力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强大。面对“民工荒”,企业既然不能通过提高工资来积极应对,则只能是转而寻求企业自身能力的提高,这是一个痛苦的转型,一批企业将在这个转型过程中倒下。(作者单位:浙江理工大学法政学院)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