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2006:通缩共识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17日 18:40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评论员 王梓 主持

  2005年,关于中国经济的冷热之争整整走过了一个轮回,始于2003年下半年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也面临着转换。

  4月20日,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郑京平在新闻发布会上公布了今年一季度相关统计数
据,在本论坛的第46期(详见本报2005年5月2日4版和32版),对宏观数据进行讨论的结果表明,焦点仍然在于经济是否“过热”。然而不久,形势却出现了逆转。

  2005年5月23日,摩根士丹利全球首席经济师史蒂芬·罗奇,在MorganStanley网站发表题为《假如中国减速》(What if China Slows?)的文章,提出“中国经济在年内有很大可能将进一步减速”。并说:“在过去8 年,经常有人预言中国增长后劲不继,事实证明看法错误。在渴求增长的世界里,目前大部分人都相信中国的繁荣会持续下去。然而今天,中国要避免实质性的减速将比以前更为困难。世界需要认真考虑这样的一个可能性了。”

  之后,林毅夫也明确提出,今年下半年最迟明年年初通货紧缩不可避免。(详见本报7月18日33版)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刘树成的判断,“如果说上一次争论的主要焦点是

中国经济是否出现过热,那么,这次争论的主要焦点则是中国经济是否正在趋冷”。对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宏观数据分析结果是这种判断的最好证明(详见2005年7月25日34、35版52期和2005年11月7日4、36版的62期论坛)“冷”与“热”对垒随着时间的推移甚至越发鲜明。

  临近2005年终,形势又一次发生了微妙变化,对经济走向的判断开始趋“冷”。12月初,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稳定宏观经济政策,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宏观调控的主体部门国家发改委则直接把“控制部分行业过剩”作为明年宏观调控的重点任务。根据权威部门预测,2005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将达9.4%,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5万亿元,而明年的经济增速放缓已经成为学界的共识。如果说,目前学界对2006年宏观调控的重点在于防止“通货紧缩”尚不能达成共识,那么,在生产过剩背景下扩大内需则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

  12月9日,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经济展望论坛”之“宏观经济展望”召开,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宋国青、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就今年的调控成果和明年的经济形势和调控政策取向进行了辩论,会后,作为论坛的主办方之一,本报又邀请了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余永定、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秘书长王建参与了讨论。是为21世纪北京圆桌论坛第68期。

 [1] [2] [3] [4] [5] [下一页]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