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取多措施应对贸易摩擦 浙江外贸以质取胜提速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17日 11:17 国际商报 | |||||||||
面对来自国内外市场的巨大压力 外贸顺差量居全国第一位 贸易伙伴增多 区域市场扩大
浙江外经贸稳步走过2004 2004年对于浙江的外经贸而言,并不是风调雨顺的一年,面对着来自国际国内两大市场的巨大压力:国际市场面对原材料价格上涨、贸易摩擦不断增加的不利局面,西班牙埃尔切市发生焚烧温州鞋的暴力事件更是世人皆知、无人不晓;国内市场面对国家宏观调控、用地紧张、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省内电力匮乏、运输趋紧、要素资源短缺矛盾依旧突出。但浙江外经贸的发展经受住了这场考验,各项发展指数仍很靓丽: 2004年1至11月,浙江累计进出口769.7亿美元,比2003年同期增长39.9%;其中,出口523.7亿美元,进口246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40.9%和37.7%,出口额居全国第四位;合同外资121.4亿美元,实际外资54.5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7.9%和27.3%,居全国第四位和第五位;第三产业、高技术产业引进外资增长较快,势头良好;国外经济合作营业额12.5亿美元,同比增长16.8%;2004年浙江的外贸依存度达61%,出口依存度达42%,外贸对GDP的贡献率达35%,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已成为拉动浙江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对推进全省的国际化和工业化进程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以上数据之后,2004年浙江的外贸发展还有另外一些亮点: 亮点之一:外贸顺差量全国第一。 浙江的一般贸易居全国第一位,据杭州海关最新统计:2004年浙江进出口总额852.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8.8%;外贸进口270.7亿美元,增长36.6%;出口581.6亿美元,增长39.8%。2004年浙江外贸顺差达310.9亿美元,成为全国首个贸易顺差超过300亿美元的省市。一般而言,拉动经济增长的不是出口,而是净出口,浙江高额的贸易顺差对浙江、全国的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 亮点之二:民营企业出口比重大。 2004年1-11月,全国民营企业出口占全国出口的比重不足20%。而在浙江,民营企业已成为外贸主力军,出口占全省出口比重达41%。这一方面是因为浙江民营经济较为发达,另一方面也是浙江实施外贸主体多元化战略的功劳。浙江对民营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一直给予较多的支持,使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开始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并取得了良好成绩。一些民营企业还通过到海外设立品牌专营店、参与合作和收购等形式,逐步建立起国际营销网络,实现了浙江品牌向国际市场的延伸。 亮点之三: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多元化。 浙江积极推进出口商品多元化战略,2004年前11个月,浙江的传统商品出口始终保持稳定增长态势:纺织服装出口178.1亿美元,增长27.6%,继续居全国第一;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分别出口195.2和34.2亿美元,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在全国排名第七;一些新兴产业的产品如集装箱、笔记本电脑、汽车零件、手机等产品的出口增长幅度均在70%以上。 亮点之四:贸易伙伴不断增多。 推进市场多元化,不仅可以扩大浙江产品的出口空间,也可以避免贸易摩擦的发生。借我国与东盟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的东风,2004年前11月,浙江自东盟进口增长71.1%,对东盟出口增长61.9%,东盟已成为浙江第四大贸易伙伴。同期浙江对南美洲的出口也增长了52.9%,在去年新加入欧盟的10多个国家、在非洲等市场,也可以看到浙江企业活跃的身影。 浙江各地在基层外经贸工作中也出现了一些新颖、独到的做法,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杭州市外资项目质量和水平有较大提高。2004年1-11月,全市合同外资25.5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0.74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60.5%、56.6%,增长速度远远高于浙江平均水平。招商引资坚持实施“东引台资、重攻日韩、拓展欧美”的引资区域战略,把工作重点放在大项目和质量高的好项目上,注重引进项目的产业集聚效应。如杭州高新技术开发区以IT产业为主,引进一大批具有高技术含量的企业。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引进一批上规模的生产型企业。在引进方式上,除大力推进“以民引外”外,积极鼓励民营企业转变观念,通过跨国并购和股权转换,走合资合作的发展道路,提升浙江块状经济的质量。同时注重“以外引外”,通过已在杭投资外商的介绍和引荐,吸引新外商。日本不二家公司在杭州投资后,主动在日本关联食品企业中进行宣传,成功地介绍三家日本企业来杭投资。 宁波市的加工贸易出口和进口增速分别达到了58%和70%,增幅分别高于一般贸易22和34个百分点;贸易结构进一步合理,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持续上升。针对不少中小企业没有国际贸易经验的现状,政府又组建了中介服务机构——外贸孵化器,建立外贸孵化器是宁波的首创。外贸孵化器免费为中小企业提供咨询、订合同、报关、报检等一系列外贸“保姆式”服务,为新获权企业开展外贸经营活动提供了重要平台,越来越多的内贸企业在外贸孵化器的帮助之下走上外贸之路。在利用外资方面,宁波市加大了服务业招商力度,第三产业利用外资步伐明显加快,合同外资4.5亿美元,实到外资2.2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95%和66%。外经合作质量明显提高,对外工程承包有质的突破,如投资1.2亿美元的南非干船坞项目、投资1000万美元的印尼油田修复项目、投资2.3亿美元的太过房地产开发项目,大型境外合作项目稳步推进。 绍兴市场的外贸出口已经从1997年的1亿美元跨越到2004年的32亿美元,然而在经历了七、八年的高速增长以后,却呈现出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外贸出口数量的增长与效益增长的矛盾日益突出。2003年绍兴出口纺织品平均单价不到1美元,不及意大利和日本的1/10,而且外贸过度膨胀,出口竞争无序,导致出口效益内耗和贸易摩擦加剧,2004年欧盟启动35类纺织品反倾销调查,使该市出口受到严重影响;另一方面,外贸发展与财政、资源承受力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国家退税政策调整,使县级财政不堪重负,受石油等资源要素的制约,致使企业出口成本大幅增加。但绍兴县政府审时度势,果断地提出出口要实现由大到强的锐变,推行外贸转型战略。其基本内涵是:通过外贸政策的适应性调整,通过外贸营销的创新型调整,通过外贸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通过外贸产品的升级型调整,实现外贸出口与国际市场、财政承受力、资源环境的较好统筹,实现外经贸与全县经济的良性互动。在实际操作中,绍兴县政府在外贸政策上鼓励出口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绿色认证和出口品牌建设;在营销方式创新上,鼓励企业进入国际大零售商的采购系统,以绕开贸易壁垒的制约,扩大市场份额;在推动外贸市场结构调整上,动员企业向高端市场进发;在力促外贸产品升级换代上,结合产业升级、染整革命,开展评选和考核,让创新、创牌、创利的出口企业脱颖而出,带动一批,示范一片。这些做法在实践中均收到良好效果。 慈溪市在一些外贸龙头企业中倡导运用套期保值、锁定汇率等国际惯用的交易方式,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仅宏一公司一家通过锁定汇率,就避免了1000多万元的损失。同时大力推进加工贸易,优化贸易结构,减轻出口退税给地方财政带来的压力,增强出口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在贸易壁垒进一步增多的情况下,开展加工贸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化解企业面临的矛盾和风险,慈溪市因此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一场加工贸易“启蒙运动”,专门成立了推进加工贸易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加工贸易推进计划和具体措施;加大支持加工贸易发展的政策力度,扶持为企业免费提供服务的加工贸易中介组织建设;对加工贸易重点企业上门辅导,包教包会;实行上门跟踪服务,及时解决企业在开展加工贸易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帮助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同时大胆改进加工贸易管理方式,实施海关联网监管工程,提高监管水平,保证加工贸易健康发展。 平湖经济开发区则倾全力打造一流光机电特色产业基地。为提升引资质量,他们组建专业招商队伍,在外资密集地实行蹲点招商和专业化招商,设立驻日本东京商务办事处,全面开展对日本的驻地招商;突出“以日商为主、光机电为主、大项目为主”的招商特色加大产业集聚;对招商人员实行合同制管理加项目奖励的企业化管理模式,制定了“岗位竞争制”、“人员轮岗制”、“过错追究制”、“末位淘汰制”和“项目奖励制”,增强招商人员的危机感;突破要素制约,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努力提高项目集约化程度和土地利用率。目前该开发区内外商投资额中,日资和光机电项目均占70%以上,已经被批准为国家火炬计划光机电产业基地。 华立集团积极在世界各主要国家注册企业商标,2000年至今,其已花费200多万美元在6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功地注册了华立商标,不惜代价取得行业内最高要求的KEMA认证,为企业和产品的国际市场营销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与国外行业领先企业建立技术或市场上的战略合作关系;此外,华立还通过境外投资带动企业国际化进程,直接面对海外市场。 从进出口贸易的数量和金额来看,毫无疑问,浙江已经是一个外贸大省。但是从出口商品附加值、自有品牌出口比重、贸易利益分配、出口环境和贸易摩擦等方面来看,浙江还称不上“外贸强省”。浙江要从外贸大省转变为外贸强省,还有一段较长的路要走。 2005年外经贸形势总体上对浙江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从国际形势来看,外经贸仍然具备稳定发展的基本条件:一是世界经济保持较快增长不会变;二是全球产业结构加快调整不会变;三是国际制造业与服务业向我国、特别是长三角地区持续转移,中国仍将是全球外资注入最活跃地区的态势不会变。从国内形势来看,国内市场对外开放提速,进口关税进一步下调,外商投资领域将大幅增加;全球纺织品配额取消后,浙江纺织品进出口将迎来历史性机遇;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为外经贸拓展新市场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中国市场经济地位逐步得到承认,双边贸易可能得到较快发展。这些都有利于浙江外经贸的进一步发展。 探索多种贸易摩擦应对措施,发展具有浙江特色的加工贸易,突破资源小省对经济发展的限制 2005浙江外经贸五大看点 随着我国进入入世后过渡期,国家外经贸政策不断调整,针对信贷、土地等因素的宏观调控措施仍将持续,许多影响浙江外经贸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依然存在:出口退税对地方财政的压力仍然存在;适度从紧的宏观调控政策,将继续加大浙江众多中小企业的融资难度;国际贸易摩擦仍将不断增多;人民币升值预期给外经贸带来不确定性风险;贸易壁垒的影响越来越大,虽然康奈参与国际标准的标准制订,提供了破解贸易壁垒的新思路,但对于大多数中小型出口企业而言,仍然是短期内无法跨越的障碍;“走出去”实业投资规模偏小,影响了浙江在更大范围优化配置资源的能力和水平;土地、能源等各种要素资源短缺,国际市场主要原材料价格持续高位震荡,这些都将制约浙江的外经贸发展。 基于这些国内外因素,2005年浙江的外经贸工作重点,仍然是继续转变外经贸增长方式。 在浙江看来,转变外经贸增长方式,首要的任务是深化对外贸易“四个多元化”,继续完善外经贸扶持体系。“四个多元化”即贸易主体多元化、市场多元化、出口商品多元化和贸易方式多元化。“四个多元化”的提法前几年由浙江首创并实施,在实践中取得良好成绩,引起全国广泛重视。经过几年的发展,浙江民营企业的出口已经成为主力军,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进展迅速,商品结构不断优化,高附加值产品比重逐步提升。2005年浙江将完善重点企业联系制度,扶持行业骨干企业做大做强,提高出口竞争力;积极推动企业到非洲、拉美、南美、中东等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开拓市场,扩大浙江产品的出口空间;重点鼓励企业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强化品牌意识,扶持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和农产品出口,支持轻纺、服装等传统优势行业通过提升产业的工艺、技术、管理水平扩大出口,对出口企业在品牌、研发、二反一保应诉和出口信用险等方面的支出给予支持。 此外,浙江省外经贸厅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浙江国土面积小、资源紧张、民营经济较为发达、贸易摩擦频繁等实际情况,在跳出浙江、发展浙江的指导思想下,抛开原有的一些传统观念和做法,提出了一些新的发展思路。 第一,作为全国贸易摩擦重灾区,面对众多的贸易摩擦该如何应对? 浙江是我国贸易摩擦的重灾区,目前遭遇二反一保的案例在全国数量最多、金额最大,这一方面给浙江出口的发展设置了严重障碍,另一方面也为浙江提供了尝试利用多种方法应对摩擦的机会,同时越来越多的贸易摩擦也迫使浙江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应对。 在总结前几年应对经验的基础上,浙江提出了一些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的应对思路:一是探索公平贸易前期管理工作。特别是2005年纺织品配额放开后的出口秩序要规范管理,严格整顿低价竞销,对确因低价竞销并遭国外反倾销调查的企业,要给予适当处罚;二是建设符合省情的预警机制。对一些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商(协)会和企业及重点出口市场,建立公平贸易联系点和监测点,定期沟通,加强预警,逐步探索与海外相关机构的信息交流和业务合作,建立起内外一体的公平贸易信息网络和合作渠道。对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如反补贴问题、美反倾销调查程序修改后我方的应对措施问题、“后纺配时代”纺织品出口面临的贸易壁垒和贸易摩擦等问题,进行重点跟踪研究,加强预警服务指导;三是建立高效协作的应对机制。进一步推进地方政府、行业中介组织、企业“三合一”工作机制建设,建立起多主体、多层次、多形式、高效协作的国际贸易摩擦应对机制,提高应诉率和胜诉率。2005年浙江将探索建立律师援助机制,帮助企业开展前期国外政策动态跟踪和必要的经营管理调整,降低发案率。引导各类企业、商(协)会积极参与对外贸易摩擦应对工作,支持企业和商(协)会走出国门,开展游说和抗辩工作,引导其与进口国贸易、投资合作伙伴建立联系,共同防范和应对贸易摩擦。对重点贸易摩擦案件实行全程跟踪,注重通过典型案,加强对全省公平贸易工作的推动和业务指导。 上述种种措施的实施,竟浙江应对贸易摩擦的主动性和被动性紧紧糅合在了一起,许多观点对于全国如何应对贸易摩擦高发期,也有较高的借鉴和应用价值。 浙江对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导的出口领域,如纺织品和服装,明确提出对确因低价竞销并遭国外反倾销调查的企业,给予适当处罚,这种做法对于避免因劳动密集型产品低价竞销而导致的贸易摩擦,不仅十分必要,而且非常重要。 第二,一直以一般贸易为发展特色,加工贸易该如何发展? 加工贸易在全国早期是为解决就业、赚取外汇的目的服务的。但是在长期的发展中,加工贸易出现了许多问题,以至于出现了加工贸易是否应该鼓励之争。为什么在当初浙江不发展加工贸易,现在当加工贸易不被大家看好的时候,浙江又提出要发展加工贸易?这可以做如下理解。 由于早期浙江经济发展是内源性的,民营经济是主体,蓬勃发展的民营经济足以支撑浙江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外资该如何发展并没有引起重视。 浙江的出口是从一般贸易起步并发展壮大的。现在浙江提出要发展加工贸易,绝不仅仅是因为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所至,更重要的是提升技术水平、调整产业结构,促使加工贸易落地生根和转型升级。 浙江的一般贸易虽然已经居全国第一,但相当多的企业走的仍然是低成本、低价格、大批量的老路,由于缺乏品牌和技术,这些产品、产业在国际分工和国际市场的地位,都处于低端的不利局面,面临的不仅是贸易摩擦,更有难以跨越的贸易壁垒。因此浙江在发展加工贸易时,走出了一条利用加工贸易跨越贸易壁垒、提升产业结构的道路。 中国的纺织品和服装出口是传统的出口强项,但是高档面料由于技术原因,至今仍然主要依赖进口,而这些高档面料一般为国际上一些大公司所掌握,并拥有专利。绍兴的一些大型些纺织服装企业并不满足于简单的加工贸易接单,他们开始积极与这些国际企业洽谈,在保证一定购买数量的基础上,使对方转让专利技术。此举不但大幅提升了企业的产品制造工艺、相关的技术水平,增加了产品附加值,避免了低价竞争导致的贸易摩擦,更开始引导其产业链往高端走。与此同时,这些企业又联合进口商的力量,成功地跨越了有关的贸易壁垒。 有别于其它省份的是,浙江提出了2005年要在巩固浙江一般贸易优势的同时,更加注重以一般贸易带动加工贸易发展,即鼓励和引导企业发挥一般贸易出口的营销渠道优势、成熟的加工制造优势,走浙江特色的加工贸易发展之路,大力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浙江特色的加工贸易发展之路,就是注重技术的引进,这样不仅可以解决制造能力过剩的问题,而且能有效提升产品和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提高浙江企业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推动浙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也为我国加工贸易如何转型升级提供了一条新颖独到的解决之路。 第三,面对资源要素的持续制约,利用外资如何取得新突破? 2005年,浙江在资源要素持续制约的情况下,将重点支持、扶持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利用外资和原有企业技术改造、集约用地,对于集约用地的模范将给予奖励;继续鼓励在2004年引资实践中取得良好成绩、在全国处于领先的产业招商、服务业招商、“以民引外”和“以外引外”等做法。 围绕先进制造业的规划方向问题,将继续在国外举办由政府出面组织、企业积极参与、以产业链配套和延伸为内容的专题招商活动,重点吸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吸引跨国公司来浙江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和采购中心。 服务业招商由于无需新占耕地,所以又被称为“零土地招商”,这对于国土面积小、土地资源严重短缺的浙江,无疑是非常合适的,而且浙江经济发展到目前的阶段,服务业是当前一个发展的重点方向。浙江将重点加快现代物流、管理咨询、产品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和教育科技、卫生医疗、信息服务、商业贸易、金融保险和旅游服务等领域的引资步伐,促进服务业引进外资、构筑先进制造业基地与引进外资的互动。 第四,浙江民营经济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如何实现民营企业二次飞跃? 通过“以民引外”,,实现民营企业与跨国公司对接,应该不失为一条快捷之路。 2005年浙江将开展专题宣传推介,鼓励民营企业与跨国公司对接,强调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引进国外知名品牌和市场渠道,实现浙江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快速提升,力争使民营企业成为浙江提高引进外资质量和水平的新增长点。 “以外引外”则通过加强与重点外商投资企业的定期联系和良好合作,着力在促进外资企业稳定发展的基础上,鼓励企业增资扩股、提升层次,推动外商引进配套企业、研发机构,实现产业链的延伸,力争使外商投资企业成为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2005年浙江将研究出台《引进外资绩效考核管理办法》,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引进外资指标考核体系,在规模指标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结构指标、质量指标、效益指标;建立资源消耗和环境评价监测运行体系,使引进外资由单一的数量型招商,转变为提高引进外资规模与提高质量、水平并重。 第五,作为资源小省,经济发展如何突破资源限制? 浙江是一个资源小省,2004年,浙江油、电、煤等要素全面短缺,企业无法按时开工,高峰时一些企业被迫放假一个月,要素短缺还导致生产成本上涨……,这些已经使浙江经济的发展遭受严重影响,如果不能很好解决这个问题,浙江经济未来的发展必然受到更为沉重的打击。 浙江虽然是一个资源小省,但是对浙商来说,浙江的市场不够大,全国的市场也不够大,世界市场充满吸引力。浙江已经提出要“跳出浙江,发展浙江”的新发展战略,即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推动境外投资和对外承包有新突破:一是扩大从发展中国家进口浙江稀缺的能源、矿产、木材等自然资源,缓解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能源、原材料紧缺矛盾;同时鼓励企业到欠发达地区、到国外参与资源开发;二是指导企业利用好相关扶持政策,指导企业用好国家的各种贷款贴息、开拓资金补助和保险补贴,鼓励企业到境外投资,参与国际工程招投标,增强浙江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政府将在保函、融资、保险信用等金融支持方面加强协调与指导,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浙江对外经济合作快速发展;三是加强开拓市场的促进服务工作,推进对外投资便利化。通过建立境外企业批准证书网上发放系统、对外承包工程项目投议标许可管理系统、境外资源开发项目备案管理系统,逐步推行网上申报和各类批准证书网上发放,简化程序,推进对外投资便利化。鼓励有实力的生产企业利用品牌优势,通过合作、并购等多种方式设立境外营销网络、研发机构、生产基地;四是加强对外投资与承包劳务合作的监督和管理,提高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鼓励外经企业在一些市、县(市)设立服装、建筑、电子等行业培训基地,通过设立培训基地来促进浙江外派劳务的结构调整,确保其健康发展。指导舟山利用现有资源和条件,设立国际海员、渔工培训基地。 通过这些新的发展思路我们可以看到,2005年浙江将在产业结构调整、贸易摩擦应对力度、加工贸易发展方式、利用外资的数量和质量等方面,取得质的飞跃,而“跳出浙江、发展浙江”的发展战略,也将通过这样的一系列动作,逐步落到实处。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