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1+1>2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18日 11:54 《职场》杂志

  立论7 1+1>2

  “1+1>2”这个例子常用来形容集体的力量,不过用在这些Couple身上才是真正地发挥了原始的意义。套用史丹佛商学院经济学教授保罗·洛玛(PaulRomer)的理论:“很多产品是互补的。某一产品单独存在,价值不会太高。但当另一产品出现时,彼此的价值会同时提升。以笔为例,若只有笔没有纸,没人会用笔;有了纸后,笔和纸的价值都提升了。”希拉里·克林顿和比尔·克林顿就是这句话的最好例证,这两个人无论发生什么故事,只要在一起,就能产生巨大的能量,与此相似的还有日本新首相安倍晋三和她的太太安倍昭惠。他们总能发现对方的优点,同时也让自己的优点更加的独特、闪光。

  除了这些现实的考虑,更重要的是两个人的心灵力量。有了适合的对象,她会不断地刺激、鼓励、启发你成为更好的人。在爱情中,你曾经是最好的自己;一个人时,你大多平凡无奇。李彦宏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如果没有他太太的一句“你应该去创业”,他恐怕更乐意留在美国大House的院子里除草了。与之类似的,还有世界首富盖茨夫妇、当当网的创始人俞渝和李国庆,虽然他们单独工作的时候也并非平凡无奇,不过爱情的确让他们焕发了比一个商人更不平凡的光彩。

  我们选择了几个代表各个行业的典型,他们的亲身事例除了证明爱情在他们身上和工作上起到的奇妙作用外,还可以提醒我们, 在爱情中会学会处理各种关系。

  林丹&谢杏芳 只会塑造对方,不会影响工作

  从运动员这种比较“极端”的情况入手,看“办公室爱情”它真的会影响工作吗?

  文/ 王默

  中国兵乓球队以严格控制队员谈恋爱出名, 他们出了很多世界冠军; 中国羽毛球队以队员谈恋爱多著名, 他们也出了很多世界冠军, 所以运动成绩和恋爱有关系吗?

  虽然李永波对外的宣传口径是:“在不影响正常训练、比赛的前提下, 羽毛球队谈恋爱不鼓励也不反对。”但实际大家都可以看到,“不鼓励”的成分还是远远地小于“不反对”。有几个“体育口”的同行, 和国家羽毛球队比较熟, 他们就曾经告诉过我, 李永波觉得既然我们队员的条件那么好, 都处在合适的年龄上, 为什么不能谈恋爱呢?这是一件多么健康的事情啊。

  天啊, 这是健康的事情, 不是吗?

  如果爱情不能干扰运动员紧张的训练时间, 如果爱情不能影响运动员敏感的心情, 那么我们凭什么能断定, 不会影响极端职业的爱情, 会影响到普通职业呢?

  ● 谢杏芳与林丹平时从来不在一起打球, 不过每到参加重大比赛前, 他们都会在一起练球。照谢杏芳的话来说,“与平时和队友做赛前调整训练大不一样, 感觉两个人的节奏是协调好的, 思想是互通的。我们会感觉到对方哪里出了问题, 互相鼓励。其实, 我也说不清楚究竟是怎样的感觉, 但就是那种在一起的环境和气氛, 那已经成为我们之间重要的东西, 每次大赛前必须如此, 那让我们感觉很舒服, 很惬意。”

  ● 因为谢杏芳的性格比较温和, 所以她有过一段“听天由命”的阶段。那个时候, 林丹总习惯看她打球, 除了有鼓励谢杏芳的用意外, 还常常在教练给谢杏

  芳讲球的时候心急地冲上去“陪讲”。他们平时也极爱切磋, 照他们的话来说:“听教练讲解你只能点头啊, 但我们之间就是互相切磋喽。”

  ● 林丹会因为谢杏芳拿了冠军而自己输了比赛而闷闷不乐。“他就是什么都要比我强。”谢杏芳说。

  ● 从2004 年10 月同时夺得丹麦公开赛冠军开始, 两人连续4 次在同一项大赛中同时登顶男女单打冠军, 谢杏芳更是保持了从未有过的长达半年的全胜纪录。所以你看, 恋情的公开对成绩有影响吗? 而且在谢杏芳六连胜回国后, 林丹还这样给她敲警钟:“如果紧接着的日本公开赛你输了, 你会怎么面对? 你要提前想好啊!”

  ●他们曾经吵过一次架。德国公开赛决赛当天早饭, 谢杏芳谈起以前和队友周蜜的切磋, 就问林丹:“为什么我总觉得和周蜜比赛,要比和张宁、龚睿娜比赛难打?”林丹反问:“你为什么不会自己分析?”于是两人吵了起来, 随后相对无语直至决赛结束。

  ● 羽毛球比赛, 恩恩怨怨、胜负无常,让林丹觉得“很难有什么事让我轻易地开心起来”。你以为爱情会影响人的工作?以前林丹哪怕去看一场自己喜欢的电影也能开心, 可现在他考虑的是, 电影有多长,看完还来不来得及归队。“当羽毛球变成工作、事业以后, 不再像以前那么容易开心、满足, 赢了也只是一瞬间的兴奋。拿冠军是最开心的了, 没有其他什么能带给我更大的快乐, 这种感觉很难超越。羽毛球现在对我更多是一种责任和挑战。”

  Spade夫妇 截然不同的黑白组合

  Kate Spade 和Andy Spade 是一对罕有的、夺目的夫妻创业组合。他们一起缔造出一个1.75 亿美元的企业和一个出色的全球时尚品牌。自从1993 年Kate Spade 公司创立之后, 经营范围已经囊括了文具、鞋、小件皮货、眼镜和家居。是什么使性格如黑白分明的他们合作, 并焕发出具大威力? 是什么让这种不寻常的合作关系奏效? 这里便是解决方案。

  编译/赵雪峰

  这是南方海滩迷人的一天: 温暖的太阳, 摇曳的棕榈树, 游泳者裸露的皮肤, 这种感觉就像电视剧《海滩救生员》在进行演员海选。Kate Spade 公司的CEO Andy Spade 正在鸟瞰林肯路的办公室带劲地工作——试听春季广告活动的小样。正当Andy 沉浸在这种温柔惬意中时, 他的手机响了。

  “是我妈,”Andy 说,“她就要有个孙子或孙女了。她想知道性别, 我告诉她我们还不知道。”

  Andy 是个对世界充满好奇的人, 这一次, 他对自己孩子的性别都没有兴趣, 这让他的妻子Kate Spade 也很想不通, 对此Andy 的解释是:“这样, 除了工作之外, 我们就有别的话题可以讨论了。”

  的确, 在过去的让人筋疲力尽的11 年里, 他们鲜少说跟工作无关的话题, 甚至直到40 岁时才恍过神: 自己还没有时间生一个孩子。Kate常常是早晨一睁眼就跟Andy 说工作上的事情, Andy 只有抗议:“亲爱的, 你的脚还没有沾地!”

  事实上,这对夫妻在11年里成绩斐然,但要理解Kate Spade 品牌成功的真正关键, 是要认识到他们两人合作所带来的震撼效果:Kate 是缪斯女神, 是才华横溢的产品设计人;Andy 主导大政方针, 推行风险活动、塑造品牌、冲破界限。“他们发生分歧的地方, 恰是奇迹发生的地方。”负责Kate Spade 品牌战略的执行副总裁朱丽娅·里奇说, 她已经认识了这对夫妇15 年。

  风险关系

  找到一个默契的生意伙伴从来都是不容易的, 而找到一个既和你分享床笫又和你分享公司的人, 几乎不可能。可以想象, 如果合作双方都在一起生活、呼吸, 每天24小时、每周7 天, 压力和矛盾会多么突出。

  首先就存在着角色界定的问题: 谁负责什么? 然后就是谁在重大决定上享有最终决定权的问题; 保持职业礼仪将是一个挑战: 毕竟在枕边说悄悄话的声音不应该出现在销售会上; 而如果与人分享生意的人同时和你分享生活, 想让生意不占据生活的想法也是不现实的。

  这怎么看来都是一项复杂程度更高、风险更大的合作。就像巴伯森学院女性领导者中心负责人南·朗格维茨所说:“夫妻共有的生意, 既是情感上的风险, 又是经济上的风险。”

  所以一旦合作起效, 那么这个案例就十分值得推敲和学习。

  在创业过程中,Spade 夫妇筚路蓝缕、相濡以沫, 找到了结合两人各自力量、取长补短的途径。他们这种搭配有一个绝好的优势——每个合伙人都对对方有着完全的信任。“每项利益都有人替你考虑到了, 这种感觉真舒服。”Kate 说。

  像许多夫妻一样, 他们彼此了解, 互相配合。42岁的Andy 在家里具有冷面笑匠的资质,Kate 则显得笨拙, 有着爱尔兰女孩子刺耳的大笑;Kate 很时髦, 而Andy 更愿意选择广告部创意主管那些模糊的外表。

  珠联璧合

  Andy 生于密歇根, 9 岁的时候全家搬到亚利桑那。Kate Brosnahan(Brosnahan是她婚前的姓氏) 是堪萨斯城一个爱尔兰天主教家庭六个孩子中的老五。两个人在亚利桑那州学院读书时相遇。毕业后,Kate来到纽约, 在《Medemoiselle》杂志找了个编辑助手的临时工作, 而Andy 留在亚利桑那开办了一家极小的广告代理公司。尽管很小, 却被评为1987 年全州“十大新锐公司”。“那大概是亚利桑那生意最糟的一年。”Andy 不无幽默。

  第二年, Andy 追随Kate 来到纽约,两人在SOHO 商圈找到了一个小公寓。Andy 在Bozell & Jacobs 找了个工作, 随之不断在广告行业曲线攀升。而Kate 在杂志社做到了顶级, 28 岁就成为资深的配饰时尚编辑。正当Kate 的职业生涯处于最好的上升势头时, 她却觉得前方的路没有多少吸引力。“我想要做些我喜欢的事,”她告诉Andy,“我只想干点儿能让我一直忙忙碌碌的事。问题是, 我想不出那是什么!”

  Andy 建议她开发一个配件/ 配饰的系列产品, 这个大胆的提议让Kate 大为吃惊。这也许是他们之后合作模式的征兆:Andy, 我们这位幻想家, 有着大胆创新的想法;Kate, 朴素, 也更保守, 负责完成对风格产品的制造, 并对细节严格把关。由于没有受过设计训练,每每Kate犹豫的时候,Andy就会鼓动她:“宝贝儿, 就是这个主意。”他们的第一个产品是一个简单的方形包, 粗麻布配椰子叶边。因为采购布料太少, 甚至没有公司愿意卖给他们真正想要的材料, 但很快, 通过纽约的配饰巡回展, 他们和三个零售业巨头签了约, 登上了《Vogue》和《Elle》。Kate 觉得应该停下来, 因为当时赚的钱还抵不上参展以及制作样品的花费, 但Andy用眼光和勇气让Kate 继续, 他自己仍在广告公司工作, 而与此同时,Kate 遍走市场,寻找有趣的材料。

  1995 年, 两人结婚了。一年后, Kate得到了她第一个CFDA 奖, Andy 也离开广告公司在自己的公司全职工作。“我本来认为我如此这样干两年,建起公司,扶它上路,然后就可以了; 但它开始一个劲儿地不断成长, 让我们没法抽身。”Andy 说。

  为了保证职业生活和私人生活的界限, Spade 夫妇买下了纽约Flatiron 区一栋老楼的一层当做他们的工作室, 现在他们已经拥有了这栋楼中的五层。Kate的办公室在Andy 办公室的上一层。现在, 他们尽力避免在家谈业务。

  在孩子即将出世的时候, 像所有的准父母一样, Spade 夫妇重新计划了他们在照顾孩子上的优先权。他们都同意把自己的名字写在门上——以便于他们可以各自安排自己的工作时间表, 如果有人投诉说Kate 下午4 点就溜出门了呢?“那是不可能的, 你就等着瞧吧!”Kate 说。“幸好我们有弹性,”Andy 补充。“Kate 可以掩护我,我可以掩护她。”

  “多希望以后孩子看着这一切说, 真是个带劲儿的公司。”Andy 说。这次, 从设计公寓另一端飘过来一个声音,“我不能想象和其他任何人完成这一切!”是Kate。

  Kate 和Andy 的战时守则

  1 清晰的角色定位

  什么事是要一个人处理的, 什么事是要共同分担的,Spade 夫妇对此轻车熟路。“Andy 有开阔的视野,”Kate 说“, 我倾向于处理细节问题, 我也乐于这样。”

  2 知道如何保障私人生活空间

  这一度是他们争论的焦点, 因为Kate 总是一大早起床, 脚还没沾地就开始谈生意。“现在我会对她说,‘忘了它吧, 咱们回办公室在再谈’。”Andy 说。

  3 为职业行为确立指标

  Kate 承认, 这是个障碍:“ 我劲量不打断他说话, 也不在他打电话的时候打扰他, 我在努力培养自己的职业礼仪。”

  4 意见不同的时候要决定谁享有最终发言权

  Spade 夫妇的情况是, 最有热情的人获胜。“我们通常进行一场健康的辩论, 然后谁对自己的看法信心不足,谁就放弃。”Andy 说。

  一起工作的最大好处

  “信任,”Kate 说,“不需要自己费心, 每项利益都有人替你考虑到了, 这种感觉真舒服。”

  一起工作的最大坏处

  “没有可供交谈的东西。”Kate 说,“如果我对Andy 说,‘你简直不能相信我工作中发生了什么!’他就会说,‘我已经知道了, 不想再听一遍, 我那时就在你旁边。’”

  盖茨夫妇独立并且温和

  “梅琳达小姐,我们一起去吃个饭好吗?”比尔·盖茨含蓄地问道,这种时候,他通常已经以工作为由,和梅琳达攀谈半天了。世界上最成功的办公室恋情产生了!多少年过去,即便有再多外界猜测,这对金字塔顶端的夫妻,却始终保持着他们恋爱时那种温情含蓄的关系。

  文/ 齐翡

  梅琳达和比尔初识, 是在1987年微软在曼哈顿举行的一场新闻发布会上。这一年, 梅琳达正巧从杜克大学毕业, 进入微软工作, 凭着出色的表现成为部门主管。

  这两个人都是工作狂, 下班后都喜欢留在办公室里加班。每天, 比尔从自己的办公室窗口望出去, 正好可以看见梅琳达。在长达一段时间的关注后,比尔终于鼓起勇气来到梅琳达的办公室, 用他那标志性的嘎吱响的声音对她说:“请你永远为我点亮这盏灯!”从此, 两人开始正式交往。

  有意思的是, 世界首富的爱情故事就是和办公室有缘。在交往了一段时候后, 梅琳达穿着一件特别的T 恤走进比尔的办公室, 上面写着“娶我吧,比尔”。1994年新年这一天,夏威夷的一间教堂里响起了婚礼的钟声。

  梅琳达基金会的员工经常打趣道:“比尔和梅琳达拥有两个半学位, 她有两个, 他有半个。” 确实, 41 岁的梅琳达拥有杜克大学的计算机科学与经济学学士学位和一个商业管理硕士学位; 而50 岁的比尔当年在哈佛只读到第二年就辍学出来创业了。

  尽管在1996 年, 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出世后, 梅琳达就辞去了微软的工作, 当起全职主妇, 但这个女人的能干是不争的事实。除基金会事务之外, 她还是《华盛顿邮报》董事会成员, 网上药店Drugstore.com 公司的董事会成员第三纪网站的顾问。连比尔也曾在一次访问中表示, 如果没有梅琳达, 可能就没有基金会。

  梅琳达现在每个月花两天时间待在基金会的办公室,而比尔仍然忙于微软工作, 但两人每周都会抽出大约15 个小时的时间处理基金会事务。为了更好地协调彼此的节奏, 梅琳达懂得为他们不停地做计划,“哪些时间是工作时间, 哪些时间用于基金会事务, 哪些时间留给家庭, 我们还常常重新审查这些计划, 有时甚至每周都要重新计划。我们经常在家里谈论我们应该到什么地方去, 以及我正在做的事情。”

  每每盖茨夫妇进行慈善活动, 无论是在向住在棚屋里的妇女询问

避孕套的使用情况, 还是到孟加拉国达卡拜访一家研究肺炎防治的
医院
, 你都能看见比尔僵着娃娃脸大气不敢出地站在后面, 而梅琳达则屈身向前, 或温和地喂嗷嗷大哭的婴儿吃药, 或拉着病人们的手。

  很多人可能会认为梅林达非常幸运, 但熟悉比尔的人都知道, 他并不是一个容易相处的人, 一位微软高级管理人员曾说:“比尔非常不善于用语言表达感情。”另外,比尔的个人卫生习惯也早已是美国电脑界的笑谈。他可以连续几天不洗澡, 要是坐飞机出去开会的话, 回到家的里, 身上准散发着一股臭味。而办事干练的梅琳达从来不看重这些, 比尔青睐她贤惠和高尚的人格,“像一只温顺的小绵羊”。

  梅琳达是一个一心经营家庭却始终保持头脑理智的女人, 她的方式笃定又温和, 完全可以独立于外界的判断而存在。比尔在瑞士的世界经济论坛演讲后, 会和梅琳达一起剖析政治与与会者个性问题; 梅琳达去非洲的时候, 也会打电话告诉丈夫她遇到的故事。比尔喜欢看书, 于是梅琳达就在家里建起了家庭图书馆。他们喜欢读同一本书, 有时等不及对方读完就去抢, 所以后来家庭图书馆订书时, 索性每本书都订两本。他们喜欢玩猜谜、拼图, 他们还喜欢参加挑战性强的活动。一次参加朋友的婚礼, 婚礼的主要节目就是请来宾们参加雪地追狗比赛。比尔与梅琳达在零下30摄氏度的阿拉斯加一起跋涉了43 公里, 不仅毫无怨言, 还觉得乐在其中。

  克林顿夫妇最聪明的“冤家”

  这是另一个比尔的故事。比尔和比尔各个不同,关系和关系也不尽一样,关键是谨记“求仁得仁何所愿”,而且人与人的相处之道,的确复杂。

  文/ 王默

  前一阵希拉里参与2008 年总统竞选的呼声强烈, 有强势媒体发表评论, 比较比尔·克林顿和希拉里·克林顿的同异, 结果有一句让人印象深刻: 希拉里是天才, 比尔是真正的天才。

  真正的天才永远不会拘谨, 不会缺乏想象力, 也不需要准备, 永远山雨欲来。

  不过不管天才和真正的天才谁在台面上, 力量总是大于2。

  能让你大笑,自然会让你痛哭

  22 岁那一年, 希拉里被耶鲁大学的法学院录取, 她带着厚如瓶底的眼镜, 穿着法兰绒衬衫, 俭朴到让自己最好的朋友盖尔·希伊“有点儿惊讶”。在那儿,自嘲“瞎得像蝙蝠”的希拉里遇到了学法律的比尔·克林顿。

  在他们各自的回忆录里, 谈起了对彼此的第一印象。比尔写到自己被希拉里身上散发出的那种“在任何一个男人或女人身上都很少见到的力量和镇静”所吸引。而比尔最先引起希拉里注意的, 是他的手,“他的手腕很窄, 手指细长而灵活, 就像钢琴家和外科医生的手”。当他们都还是学生时, 希拉里就喜欢看比尔用手翻书的样子。“而现在, 他的手在经过无数次的握手、挥

高尔夫球杆、签名后, 已经有了岁月的痕迹,但是这双手就像它们的主人一样在经受过风雨后, 仍然富于表现力、仍然有吸引力。”

  比尔曾经对希拉里求过很多次婚, 被拒绝的次数多到比尔说:“我不会再向你求婚了, 但是如果你想和我结婚, 你一定要告诉我。”“如果不是坚持不懈, 比尔可能永远藉藉无名。一旦他设定了自己的目标, 就决不放弃, 而我就是其中之一。”希拉里这样感慨今后让她的生命与祸福相伴的男人。我们根本不用怀疑比尔会一次一次尝试,他那时也许就明确地看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 而希拉里也许看到了, 却始终避免说出来,“为什么这次同意了求婚, 我自己也不知道该怎么解释, 我只是知道没人比比尔更了解我, 没人可以像他那样令我开怀欢笑。即使在30 年后, 他仍然是我遇到过的最有趣、最活力充沛的人。”

  他们后来当真一起享受过欢笑, 也着实经历过痛哭。

  你可以夸大他们之间刻意的忽略、被动的忍耐、滑稽的条约, 你可以用到“互相利用”这个词, 但是更值得强调的, 难道不是如何保持长达30 年的“利用”价值吗?

  比尔的意义

  他们之所以能够长久地紧握成一个拳头, 是因为比尔既是希拉里最有用的人, 也是一个微妙的破坏者。

  作为准“第一先生”, 他们俩每每共同出席晚会, 比尔总是习惯性地高谈阔论, 以至于发言时间大大超过希拉里, 人们根本弄不清谁主谁次。比尔有机会随希拉里出席大会,就喜欢赖在麦克风前回答着记者的提问,而且对试图将他拉走的助手们视而不见。

  30 多年来, 这对夫妇一直是美国政界最迷人的探戈舞者。虽然他们脚步偶尔也磕磕绊绊, 但是在大多数时候, 总是配合得很完美。

  要知道, 2000 年希拉里第一次竞选参议员时, 克林顿作为一个在任总统, 按理讲应避免出席一些特定的竞选场合的, 但是事实上, 他就坐在幕后, 手拿希拉里的发言稿, 一行行地修改、润色, 而且还检查她的辩论提纲, 为她的日程安排严格把关。这在某种程度上, 是一种“实验性”的合作。

  如今, 虽然舞蹈组合变了, 希拉里在领舞了, 可是他们还是克林顿夫妇。

  关于1992 年总统竞选, 克林顿说:“买一赠一。”

  关于他们的婚姻现状, 希拉里说:“我都会感激你, 比尔, 无论发生什么事儿。”

  好的,我已经明白了,

  想要好好工作,首先要好好爱,

  那么去哪里找到更好的爱情呢?

  特别赠送 找到“找到爱”的工作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过来影响生产力。”马克思教导我们,事物必须本身建立起一个合理的循环,才有可能加速进行。

  爱情和工作也是这样。

  作为这期特别策划的编辑,作为一个爱好八卦,以解决两性问题为业余爱好的芸芸众生,编到这里,我这句肺腑之言着实是藏不住了,要与你分享——

  “哪里有最好的工作,哪里就有最好的男人。”

  你工作的场所越好,平台越优良,职位越跨领域, 负责的客户越多,接触的人层次越高,你爱情的“先天优势”就会越高。爱情态度,能帮助人更好地应对工作;而工作方法,也可以教会人爱情和工作也是这样。

  我窃以为,市面上众多媒体教你“搞定男人45计”、“勾兑女人的18种方法”,只不过是头痛医头, 脚痛医脚。如果找到了最好的男人,一切“后患” 都不会发生。彼时,无论爱情还是工作, 都会进入良好的循环。

  找到“找到爱”的工作,找到爱, 好好工作,好好爱, 再好好工作……

  这才是人生!

  爱情职业In&Out榜

  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和采访对象搞好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一部氛。甚至我们的绩效评定有一条就是:“除了你的同事,因为工作关系,你还新添了哪些朋友?”

  所以,在采访前后,关心别人的个人问题就成为了我们的职业病。在去年一年的采访中,我们不断地和采访对象八卦,最后总结出了这个榜单。这是采访对象们公认地结果,也许刷新了你的想象。

  我们眼下的工作环境,越来越适合“擅长爱情的人”的发展,越来越适合“处在爱情状态中的人”发展。还一个人看什么杂志啊?赶紧“走人”去爱吧,因为——

  要么爱,要么完蛋。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