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虽然身处偏远,却依然可以干出顶天立地、轰轰烈烈的事业。
4000国酒将士,就是这样的人。
走进赤水河畔的茅台酒厂大门,便犹如收获了一份意外的惊喜。
这哪里像是山沟,分明流动着强劲的现代旋律——最先进的科研生产设备一改酒类企业生产粗放之态,国酒文化城天工巧夺,一幢幢二十余层的高楼拔地而起,楼台亭榭赛江南……
由一个三家私人作坊合并组建,仅有几十名职工的小型企业,一举跃为全国同行业中唯一的特大型企业、金马奖获得企业、国家一级企业。
所有衡量一家企业水平的基本数字都一个劲儿往上猛窜:1992年至1997年10月,累计实现销售收入22亿元,创税14. 5亿元,出口创汇4000万美元,与起步的1951年相比,固定资产净增150倍,达15亿多元,产量则从75吨翻至4000吨。
所有数字都变了,不变的,是一以贯之的国酒金牌尊荣。
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勇摘金奖,茅台从此与苏格兰威士忌、科涅克白兰地一同并称世界三大蒸馏名酒。
绝非巧合。80年后的1994年,在著名的华盛顿水门饭店,厂党委书记邹开良代表茅台酒厂再次从苛刻的老外手中接过了“纪念巴拿马万国博览会80周年国际名酒品评会国际特别金奖”第一名的奖牌。
80年风雨兼程,茅台酒也并非一帆风顺,也曾有暂时的徘徊,但是,一代又一代国酒人接力棒似的捍卫的质量堡垒却始终依然挺立,固若金汤。
有一个秘密说来让人难以置信:就算30年不生产,光卖酒库里存放的酒,茅台酒厂每年也能支撑起国家利税的上缴及职工工资的发放。
有一种“浪费”连年不折不扣:5公斤粮食(2.5公斤高粱、2.5公斤时麦)出1公斤酒的粮耗。增了成本,降了产量,添了芬芳。
有一份执著如此令四面八方主动上门求货的客户感动:尽管“七五”、“八五”期间茅台酒厂两次大规模改扩建使生产能力达4000吨,尽管市场炙手可热,迄今,茅台酒年出厂仍严格控制在2000余吨水平。国酒必须生产存放五年以上的传统如铁板一块,全无丝毫的松动余地。
在茅台酒厂的管理辞典里,可以找到“以质求存、以人为本、继承创新”的追求,见不到“超产奖”的字眼,时时牵动人心的,是不那么好拿的“质量奖”。为了质量,国酒人拒绝了大多吹糠见米的诱惑。80年,不辍青云之志。80年,尽得风流倜傥。来自国内外,茅台酒荣获的质量、包装、企业管理、知名度、市场信誉等方面的奖励多达20余项。
金闪闪的奖杯,光灿灿的奖牌,每一次荣誉的获得,都是国酒人的全新起点。1996年7月,茅台酒厂改组为中国贵州茅台酒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其为核心,中国贵州茅台酒厂集团亦应运而生。在国酒的家族里,各种度数的茅台酒、汉帝茅台酒、茅台女王酒、茅台威士忌、茅台不老酒、茅台醇、贵州醇、贵州特醇等系列成员各领风骚。一艘高擎“一品为主,多品开发”大旗的“航空母舰”正乘风破浪驶向新世纪的辉煌。
股票短信一问一答,助您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