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零收益成最大尴尬 理财产品风险暴露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25日 07:59 每日经济新闻

BY  卜春艳 每日经济新闻

    近期,市场不断出现对银行理财产品收益不尽人意的抱怨。市场人士称,次贷危机带来全球金融市场震荡,一旦市场继续恶化,理财产品的风险可能进一步暴露。

客户收益可能最终“泡汤”

  近期,在网上出现不少投资者对理财产品不满意的抱怨。其中,被媒体报道最多的是浦发银行一款到期“汇理财”产品几乎为零收益。该款 “汇理财2006年第九期F2计划”挂钩于4只港股,到期收益率为0,只是由于利息税调整因素,收益率最终为税后0.0396%。有客户对该产品的设计提出质疑,因为其挂钩的建设银行中国人寿招商银行、中银香港期间分别上涨了31.29%、47.41%、96.25%、-2.62%,但由于其结构性产品设计的特殊性,收益最大值为“16%-(最好的股票表现值-最差的股票表现值)”,客户收益最终基本“泡汤”。

    “汇理财”的风波未平,近日又有投资者在网上称,另一家股份制银行的一款理财产品可能遭遇零收益。该款去年10月发行的 “涨跌双赢”理财产品,挂钩指标为香港的盈富基金。根据设计,可能出现三种情形,如果挂钩标的的表现曾经大于上限水平,那么无论是否曾跌破下限水平,都支付到期收益率4.6%;如果挂钩标的的表现从未大于上限水平,也从未小于下限水平,则到期收益率为期末观察日挂钩标的表现的绝对值;如果上述情形均未发生,则到期收益率为0。据悉,上限水平和下限水平为25%及-15%。

    在次贷风波冲击下的港股大跌中,盈富基金于1月22日一度最低跌至21.85港元。该产品期初观察日时,盈富基金为29.9港元。有投资者指出,盈富基金已经向下跌破“涨跌双赢”产品设定的下限,除非其能够大涨并且突破37.37港元的上限,才能获得4.6%的理财收益,否则收益将为零。23日收盘,盈富基金反弹至23.95港元,要想在10月15日前突破考察标的的上限,显然难度非常大。

打新股出现净值“倒退”

  打新股虽被称为最安全的理财方式,但同样惹出风波。某股份制银行的2款产品在去年11月出现净值 “倒退”,分别比上月减少了0.0018元和0.0003元,也就意味着当月出现亏损。投资者当然难以接受,质疑“银行拿了大家的钱去干什么了呢?”在大家看来,“新股不败”的记录在去年11月并没有被打破。

    银行方面解释,打新股去年11月出现单月负收益,主要受产品流动性的影响,导致收益缩水。由于11月国内证券市场波动巨大,创13年来A股历史最大月跌幅,产品单位净值中包含所持部分已上市新股的市值,这部分新股收益受到二级市场波动影响,11月出现下跌,导致收益率相对于10月底有所下降。

不能过于迷信过往业绩

  究竟是银行不负责任?还是客户太苛求?表面看,是客户对银行理财寄予过高奢望,实际问题可能更加复杂。银行方面或许不会认为其误导了客户,但在产品销售时,可能有的客户被间接误导了。以“涨跌双赢”理财产品为例,这个过于商业化宣传的名称,容易使投资者丧失风险意思。一眼看上去,涨与跌都赢,还有什么可怕?假如该产品最终为零收益,岂不是输就输在挂钩指标的“跌”上。

    记者查阅了该产品销售时的相关宣传资料。该行金融市场部公开见报的投资价值分析称,“自2004年4月1日至2006年8月31日的历史回溯分析显示,该产品收益结构比较合理。共计631个测试对象,历史年平均收益率为10.99%,最高年收益率24.37%,其中年化收益率超过10%的概率占53.88%。”

    这种用过往走势及业绩来“煽情”的宣传方式,显然容易使投资者被“温水煮青蛙”。而投资理财忌讳的是以过往业绩来预期未来收益。市场是变化的,牛市可能演变为熊市,投资理财岂能过于迷信过往业绩。令人遗憾的是,在1/3版的投资价值分析中,有太多对产品价值的宣传,恰恰缺少足够的风险提示,只是轻描淡写地提示“投资本产品的主要风险为,如果在产品存续期间,挂钩标的曾经跌破下限且又不曾升破上限,则投资者到期将只能收回本金”。

    投资者不禁要问:银行的公开资料宣传既然如此,业务人员在产品销售时会突出与强调风险提示吗?

    时任央行副行长的吴晓灵去年6月曾指出,“当前国内证券市场发展趋势比较好的情况下,理财市场的许多矛盾被掩盖。这些问题现在可能看不出来,可一旦证券市场出现波折,造成理财产品严重亏损,这些隐患就可能暴露。”回过头看,零收益或负收益的理财产品,其风险正是在销售时被较好的市场掩盖了。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