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公司目前拥有”老家肉饼”以及”田老师红烧肉盖浇饭两个快餐连锁品牌。有关专家将老家快餐与马兰拉面作为中国快餐挑战洋快餐的两面旗帜。但是,由于老家的低调,这个稳健成长的中国快餐企业对于很多人来说,几乎一直笼罩着浓重的神秘色彩。老家公司创立于1992年,其最初的规模只不过是一家只有几张桌子的小店。
14年后的今天,老家公司不仅确立了“老家肉饼”快餐品牌,而且发展成为一个国内
最知名的快餐连锁企业之一。目前,由老家公司管理、经营老家品牌的快餐连锁店已经有130家,为其服务的有7个中央厨房与各级配送中心、3个地区总库房与较完整的管理体系,资产总额近亿元。在普通人看来,餐饮市场的竞争已近于白热化,但老家公司的灵魂人物田杰却认为,只要是踏踏实实做事业的餐饮公司,没有理由不生存不发展。在老家公司的眼里,市场依旧是一片荒芜,开拓尚不充分,竞争也谈不到,所以遍地皆是市场。14年在中式快餐行业的不懈探索是一种说话的分量,而且低调的老家人从来不喜欢面对媒体。所以,一旦面对了,他们说的话,就
值得我们慎重思考。
神秘的老家,到底拥有怎样的经营秘密?
田老师讲“老家”
特约记者 韩涧明
在老家快餐的发展史上,田杰一直被认为是一位灵魂人物。但由于老家的低调作风,田杰自称3年来没有接受过任何媒体的采访。因此,一方面老家快餐在悄悄地迅速扩展,而另一方面,老家快餐在很多人眼里仍然保持着神秘莫测。
当笔者几经周折见到了田杰,这位被所有老家人尊为田老师的灵魂人物为我们打开了老家的一扇门。
天上掉下来的肉饼
田老师名副其实。
从首都师范大学毕业之后,田杰就到石景山业余大学教中文,直到现在。而涉足餐饮行业,以至于最终开拓老家快餐,倒是有种阴差阳错的感觉。
早在1992年,一家叫做“二友餐厅”的小饭馆在石景山开业了。这是田老师和他大学时的同学一起投资3000多元开的小店。
当时小店小得只能容纳4张桌子。田老师说:“几个朋友一起合伙开饭馆非常偶然。在大学毕业之后,我们几个比较要好的同学还保持着比较密切的联系,也会常常聚会。一开始,这种聚会是在家里,但是时间长了以后,同学们有的结了婚,有的还有了小孩,这种家庭中的聚会就不够方便了。于是大家决定把聚会挪到外边的饭馆里。进而有人提出,既然如此,我们还不如自己开个小饭馆,大家聚会有个去处,不聚的时候还可以顺便赚点钱。”
小小的二友餐厅就这样问世了。可是,等到餐厅开业,他们才发现,自己最初的想法与餐馆的经营格格不入。
田老师说:“我们一开始都想得很简单,弄个饭馆,想聚会就聚会,想什么时候开张赚点钱就赚点钱。可是这怎么可能呢?一个饭馆的经营需要有连续性,而且要有信誉。怎么可能说人家跑来吃饭,结果一看,饭馆根本没开门,或者过来一看,老板们正在那里聚会呢……哪有这么开饭馆的?在几年以后我们才明白,这些都属于品牌建设与品牌维护的范畴,即使买卖很小,但道理也是一样的。可是那时候不懂,既不会品质控制,也不会成本控制,服务特色、拳头产品一概没有。大家脑子简单到了以为开了店就会有人来送钱,只是想不想收钱的问题。结果,惨淡经营的现实彻底打破了我们原来的预想。”
由于缺乏经验,仅第一个月,田老师他们就赔进去6000多元钱。第二个月,二友餐厅依然毫无起色,继续亏损。大家不得不再次坐在一起商量对策。
面对当时的严峻局面,大家很快总结出了能够选择的两条出路:一是止损出局,立即停止经营;二是想办法调整经营策略,赚钱把亏空还上。
最后意见比较一致,大家虽然都认为自己已经“一不小心掉入了陷阱”,但还是认为应该想办法用饭馆赚点钱把亏空补上。于是,一群朋友开始在北京各处考察,目的就是想找到一种适合小店经营的餐饮项目——这个项目一定要小本,而且一定要赚钱。
工夫不负有心人,这个小本项目他们还真找到了,那就是肉饼。
大家认为,肉饼项目投资不多,但是喜欢吃肉饼的消费群却十分广大,而且作为一个比较有特色的项目,也容易打动消费者。
田老师说:“那时,三河刚刚由县改市。一个小小的三河市,也就是原来的小县城,肉饼店少说也有几十家。这个发现让我们感到很振奋。后来,我们打听到,在三河市的市委招待所有一位非常有名的老张师傅,叫张杰。三河市举行肉饼比赛的时候,老张师傅就是评委。”
顺着这个信息,田老师住进了市委招待所,然后找到了老张师傅。他们请老张师傅到北京去传授技艺。
这期间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转变,那就是,传统的肉饼强调面皮要厚,也就是所谓“嘴唇子皮”。这是因为过去人民生活水平低,肉比较贵,故而烙出厚皮薄馅的肉饼,既降低成本,也比较抗饿。老张师傅一开始也是这种思路。但是田老师坚持认为,如今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城市人不喜欢摄入太多淀粉,因此一定要做出馅大皮薄的肉饼来。
经过摸索,一个老家最早的快餐标准就这样出现了:每张饼用0.6公斤水面配0.6公斤肉馅,一张饼切成12份,即每份肉饼为50克面加50克馅。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