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代价骗保案等保险外部犯罪及其背后的风险管理

最大代价骗保案等保险外部犯罪及其背后的风险管理
2018年10月19日 11:37 新浪财经-自媒体综合

  来源:保险文化

  作者:杜鸿远 

  最近发生的“最大代价骗保案”相信业内已无人不知。这一年来,在保险领域其实还有很多值得关注的大案要案。这些案件背后,有保险公司管理的漏洞,也有道德风险的爆发,或者还有社会性问题的反映。

  作为保险行业的市场主体,保险公司也成为了预防金融性犯罪的前沿阵地。如何加强相关风险管理,自然也成为了保险公司治理的重要一环。

  一、“最大代价骗保案”以及防欺诈管理

  在保险业而言,一般认为骗保案来自投保人。最近的“最大代价骗保案”,包括去年的无锡带病投保骗保案,均是如此。

  “最大代价骗保案”事发湖南。报道称,当事人何某在一次车祸之后失踪,生死不明。在其失踪后的第21天,其妻子戴某在朋友圈发布千字“绝笔信”后,带着一对儿女自杀身亡。然而,何某车祸却是假相,目的是骗保。

  实际上,结合职务侵占等行为,会发现骗保案中也常见保险公司内部人员。比如车险欺诈领域,涉案人员就包括被保险人(投保人)、修理厂工作人员、保险中介代理、保险公司定损员、公估员等。

  可见,保险防欺诈不只在于防外,还在于安内。

  而现实情况是,更多的防欺诈管理还在于防外,比如监管层下发的三个文件,2012年的《关于加强反保险欺诈工作的指导意见》,2013 年的《关于进一步做好车险反欺诈工作的通知》,以及2018年的《反保险欺诈指引》,更多的都是就如何应付外部骗保行为。同时,立足保险科技的防欺诈模型也是如此。

  在不断加强防外的过程中,防欺诈工作还可能走向另一个极端,那就是惜赔。比如从广义保险欺诈来看,在保险代理人为客户服务的过程中,为了让客户理赔顺利所存在的材料造假行为就是欺诈。但保险代理人往往不以为然。

  二、“最大老鼠仓案”以及险资运用管理

  随着资管新规落地,目前行业视角更多关注的是去杠杆等宏观调控字眼。比如最近,因为证券市场的低迷,又传出了险资救市的声音。

  但在保险行业,与险资运用息息相关的还是资管部门或资管公司。作为利差来源的操手,资管面临的严监管也说明这里是一个风险集中区。

  今年披露的“最大老鼠仓案”当事人为资管经理李某。其通过借“马甲”操作股票账户,与管理的险资账户趋同交易,涉及股票70余只、成交次数1500余次,累计7.66亿元,共获利428.84万元,情节特别严重,最终被判刑5年零6个月,并处罚金500万元;违法所得予以追缴。

  “老鼠仓案”涉及罪名为利用非公开信息交易罪。如今险资已经成为股市最重要的机构投资者,其一举一动往往成为股市风向标。但险资身跨保险与证券两大金融产业,其监管具有一定复杂性。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末,保险投资资金规模接近15万亿元,其中,2.53万亿由保险公司负责投资,12.06万亿由保险资管公司管理,其余3200多亿由公募基金、券商及券商资管等业外机构受托投资管理。

  如果受托机构或者其中资管操作人员一旦涉嫌违法,就可能对保险资金造成不可挽回的声誉影响,甚至带来安全隐患。

  在此背景下,却还存在着险资借道信托的管理乱象。在“去通道、严监管”的资管新规之下,一些险资“假借”集合信托产品,以规避监管对资金投向所设的红线。

  仔细梳理资管相关政策方向也可发现,险资运用监管政策也在部分领域存在“朝令夕改”的情况,这严重影响了险资运用管理效率。

  除了这一“最大老鼠仓案”,最近媒体又爆出违法运用险资案。本文主要探讨外部犯罪,而本案更主要是属于内部行为,几于单位犯罪,因此不过多展开。

  本案中,某人寿公司董事高管3人,涉嫌违法运用超5亿保险资金。案件争议焦点在于资金运用范围,根据相关事实证据,法院最终将该资金操作行为认定为资金拆借。而拆借行为超出了《保险法》及国务院相关文件规定的保险资金运用范围。

  这也给当前保险公司资金运用敲响了警钟。当前险资运用规定的范围相对宽泛,同时又有相关文件鼓励险企创新险资运用,这就要求险企在创新的同时要守好底线。

  三、“最大非法集资案”及保险代理人管理

  作为金融产业,保险资金也成为了一些不法分子的犯罪目标。一些不法分子通过伪造公章等行为,以保险公司名义进行保险业务活动,从事非法集资、诈骗、侵占等犯罪行为。另外也有部分不法分子甚至是公司,因为不了解保险监管而存在非法经营保险业务的行为。

  今年6月和7月,在江苏扬中市,两个大型险企先后被卷入集资诈骗案中,涉案资金达数亿元,殃及群众近3000人。

  两名嫌疑人均长期任职正规大型国有保险公司相关职务,很容易取得早期投保人的信任,诱使其追加投资或者带动周围的人参与进来,形成了滚雪球式的资金聚集,吸收巨额资金。

  由于案件牵连人数众多,特别是退休工人、老城镇居民、低收入群体等人员将积攒一辈子的养老钱、救命钱投资收益养老,受骗后血本无归,情绪激动,采取拉横幅的方式围堵保险公司大门。可以说对行业口碑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在近年来,类似事件也屡见报端,基本套路都是通过“表见代理”的形式取得投保人信任,然后实现非法占有“保费”的目的。这其中的涉案人员基本都是保险公司的在职人员或离职人员,包括很多代理人。

  根据行业数据,中国从事过保险代理销售的营销人员达5000万人,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人群。在中国复杂的职场环境下,离职人员难免出会现一些激进行为。这就要求保险公司要加强保险代理人的离职管理。

  尤其在一些涉密岗位、领导岗位,还有企业物料管理过程中,都要加强管理。对于已经脱落的代理人,应该通过相关信息系统告知投保人,并且加强后续服务专员分配。发放给代理人的相关物料也应该及时回收。

  四、“最大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及客户信息安全管理

  如前所述,保险代理人也可以接触到很多客户信息,如果管理不严,就可能出现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违法事件。

  今年4月,上海警方就通报一起相关事件。保险公司业务员利用职务之便,私自下载存储超过1000万条用户隐私信息进行售卖,涉案金额高达2000余万元,涉案人员12名。

  随着互联网社会的形成,侵犯公民信息行为也呈现常态化。甚至如巨头BAT,也时常脚踏红线,被舆论所诟病。而在保险领域,一些公司通过活动获取个人信息,客户就可能要面临电销的骚扰。

  在客户信息管理层面,保险公司还面临两大困境。一是在保险代理销售层面,保险公司还被代理销售机构所裹胁,比如代理车险的4S店就掌握着大量车险潜在客户的信息。二是客户信息安全管理,在互联网安全事件频发的背景下,面临技术挑战。

  因此,保险公司一方面得加强客户信息的收集整理工作,摆脱对代理中介机构的客户信息依赖,另一方面还得加强客户信息的安保工作,不仅对内要建立严格的保密层级管理,对外还要建立起网络防火墙。在此基础上,还得加强代理人的素质把关与信息保密管理。

  最后,就是在打造行业口碑的语境下,应该加强客户信息收集的规范性,避免为了所谓的业务拓展而出现非法收集公民个人信息的情况。

 

免责声明:自媒体综合提供的内容均源自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获许可。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场。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责任编辑:谢海平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10-25 新疆交建 002941 --
  • 10-24 宇信科技 300674 --
  • 10-17 长城证券 002939 6.31
  • 10-11 昂利康 002940 23.07
  • 10-09 天风证券 601162 1.79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