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豆市经历12月份的回调 后市继续蓄势牛市步伐(4)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8日 00:54  中大期货

  5、明年养殖业需求较为看好

  生猪养殖:

  自今年9月份生猪价格出现回暖以来,当前养猪利润可以达到100-200元/头,较高的养殖收益将吸引农户的养猪热情。目前补栏的育肥猪,正可以赶在明年2月的需求旺季出栏,而引进的母猪可在明年2-3月份配种,6-7月份产仔,也适逢全年养猪的最佳时期。依此推断,明年猪料需求将被相当看好。

  表2 11月份国内主要地区生猪价格表

   豆市经历12月份的回调后市继续蓄势牛市步伐(4)

11月份国内主要地区生猪价格表(资料来源:汇易)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禽类养殖:

  目前肉鸡养殖仍处于盈利区间,虽然短期内多数地区补栏积极性较为有限。

  表3 11月份国内主要地区肉鸡价格表

   豆市经历12月份的回调后市继续蓄势牛市步伐(4)

11月份国内主要地区肉鸡价格表(资料来源:汇易)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综上,畜禽养殖需求在短期内虽较疲弱,但如果今年冬天禽流感能有效控制住,长期仍然看好。

  据11 月28 日消息,位于汉堡的油籽分析机构油世界预测06/07 年度(10 月到次年9月)中国豆粕产量为3020 万吨,高于上年度的2790万吨。预测06/07 年度中国豆粕进口为120 万吨,高于上年度的84 万吨,06/07 年度中国豆粕需求量为3120 万吨,高于上年度的2820 万吨。可见,中国豆粕产量尽管高于上年度,但未来需求较之将会更高,仍将非常旺盛。因此,对于中长期豆粕价格上涨来说,这将给予较大的支撑。从中长期来看,明年春季是养殖高峰期,无论是家禽养殖还是渔业养殖,都将开始旺盛,因此从中长期来看,豆粕价格上涨还是有较大空间的。

  6、农产品低价吸引基金进驻

  当前,因美元过度发行而导致的世界性通货膨胀苗头越来越明显,这已经引起了全球商品投资者的高度重视。豆类商品虽然本身供应宽裕,但也要受到通货膨胀预期影响。商品需求有两类,一类是众所周知的“消费需求”,比如大豆的食用和榨油需求;另一类是不引人注意的“投资需求”,也就是说,有的人购买大豆目的不是为了消费,而是保存下来以供高价出售。投资需求在商品常态环境中不会表现出来,但是一旦出现通货膨胀苗头,或者市场普遍预期这种商品价格会上涨,则“投资需求”会迅速增加。在现货市场上这表现为“囤积现象”,在期货市场则表现为基金大规模购买。“投资需求”一旦被激发,会迅速改变商品供求现状。

  2003 至2004年的国内大豆牛市运动过程中,贸易商囤积就对牛市拓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当前美元持续贬值、工业品价格连续暴涨,已经吸引了大量场外资金进入商品市场。据标准银行的估计,到2006 年年底,将会有1200亿美元的资金将会投资与商品指数基金;而麦格理估计,目到今年底,流入商品市场的基金投资额将升至1300 亿-1400亿美元。大量热钱流入商品期货市场寻找投资渠道,使得期货品种的金融属性增强,带动了整体商品期货价格上涨,处于低位的农产品期货价格有理由继续成为指数基金觊觎的目标。

  三、国际基金持仓追踪

  据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持仓报告显示,截至12 月19日的一周,商品基金在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的大豆以及豆粕期货和期权上略减净多部位。

  截至12 月19 日,商品基金在CBOT大豆期货及期权上持有45207 手净多单,比上周前减少了5981 手。其中多单数量为81,344手,比一周前减少了5,983 手,空单36,137手,比一周前减少了2 手,空盘量为546,420 手,一周前为550,854手。

  图12 CBOT大豆期价与基金净头寸关联图

   豆市经历12月份的回调后市继续蓄势牛市步伐(4)

CBOT大豆期价与基金净头寸关联图(数据来源:CFTC)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图13 商品基金在CBOT大豆期货期权净持仓

   豆市经历12月份的回调后市继续蓄势牛市步伐(4)

商品基金在CBOT大豆期货期权净持仓走势图(数据来源:CFTC)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以下是本文可能影响或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查看该分类所有股票行情行业个股行情一览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