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七年十一月,二十五岁的李选进机缘巧合中参加了证监会组织的基金管理培训。培训结束次月,中国第一部基金法规——《证券投资基金暂行管理办法》出台。
这位在境外“所有讲中文的地方都住过、生活过”的帅气男士,二零零五年十一月成为了汇丰晋信基金管理公司的总经理。
《机构投资》 黄梅 报道
现年38岁的汇丰晋信总经理李选进,是中国基金行业中最年轻的“骨灰级元老”。
1997年中国证监会在东莞组织了一次培训,关系基金业管理制度建设,25岁的李选进机缘巧合参与其中。培训结束次月,中国第一部基金法规——《证券投资基金暂行管理办法》出台。
那是李选进首度与中国资产管理市场亲密接触,也是他第一次开始关注中国基金业。此后十多年里,他与中国资本市场愈走愈近——从刚开始的谨慎摸底到后来的亲身参与,从原先对国内情况不甚了解到现在的深得其髓。
最终,这位生于上海、求学于美国,先后在新加坡、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地工作,在境外“所有讲中文的地方都住过、生活过”的帅气男士,摒弃了境外的各种机会,选择返回自己的出生地上海。
他毫不怀疑这点:“2008-2018年,将是中国基金业的另一个黄金十年!”在基金业成立十年时,他就下了这个评论,但他也不忌惮承认“现在中国基金业正处于休整期”。
亲历基金法规出台
《机构投资》:您之前求学就业大多发生在境外,但您和内地资本市场的渊源颇深。
李选进:1997年11月,监管机构找了国内外的一些学者专家,包括证券、信托等各界100多位人士,在东莞的国家会计学院进行了一次培训。1997年12月,《证券投资基金暂行管理办法》出台了。这算是中国第一部基金法规,这次特殊的培训也意味着中国基金业的正式诞生。
在制定暂行办法的过程中,证监会聘请了一些境外顾问,如香港的梁定邦等。当时我在台湾地区工作,我的老板也在受聘之列,我有幸陪老板同去参加,帮他做了很多资料准备的工作。
当时全球经济的大背景是亚洲金融风暴刚刚过去,内地虽然受影响较小,但信托领域很多资金的运作都不规范。监管层有意规范资产管理这个行业,考虑进行基金立法。
《机构投资》:这样看来,您是属于很早的那一批,亲历了早期基金法规出台的过程,您现在的身份是基金公司总经理,是巧合也是必然。当时的法规参照了很多台湾地区的经验,这是出何考虑?
李选进:当时法规出台的过程很值得回味。我们研究怎么弄,希望借鉴海外有关行业、法规、市场,但又踌躇找哪个部分来借鉴比较好。
大陆采用的是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很大不同。大陆法系的国家和市场最早者是德国,后来日本把德国的抄了去,再后来台湾地区参考了日本。
台湾方面的一些法规和做法,可能比较适合。因为都是大陆法系,又都是中文。
《机构投资》:为何最初只设立封闭式基金呢?
李选进:成立基金行业,其中一个目的是为了解决当时的一些资产管理问题。而把资金资产放到一个封闭式的环境里,有很多好处,如不会发生任何变动,操作相对简单,不需要有后台运营清算注册等手续,也在交易所上市,不是通过银行柜台销售等。
参与首只开放式基金
《机构投资》:我们在华安基金一张的宣传册中看到过你的照片,这段历史很有意思吧?
李选进:在基金业的起步阶段,监管部门和基金公司都觉得需要找外资来支持。当时做开放式基金试点的国内基金公司,必须要找一个外方技术顾问。
其中,华安基金和我服务的怡富合作最受市场关注。根据协议,外方向华安提供包括开放式基金管理技术在内的全面技术支持。华安基金还派了一支包括运营、IT工程师、业务负责人等在内的先遣队到香港怡富学习。
《机构投资》:记得第一只开放式基金推出时受到的关注度非常高,在市场上也非常成功。
李选进:“华安创新”发行的日子很好记,2001年9月11日。当晚庆完功,回家打开电视,就看到纽约的双子楼在燃烧。
当天上午,“华安创新”在全国13个城市的139处网点开始销售,当时合作的是交通银行。限量50亿,其中对个人发售30亿、对机构发售20亿。
9月11日当天,预约号全部发放完毕。源深体育场是上海浦东唯一的代销点,代销额度4000万元,11日一早就有几千人在排队;在浦西的代销点,听说最早10日中午就有人前来排队了。深圳则在4小时内就将1.7亿的配额发放完毕。
《机构投资》:开放式基金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
李选进:从那次开始,内地的公募基金产品开始广泛为老百姓所购买,营销模式是通过银行渠道。
巧合的是,当时和华安同时进行试点准备的还有南方基金,后者的技术顾问就是汇丰。“华安创新”2001年9月11日上市发行,“南方稳健成长”是9月19日上市。
“华安创新”发行前进行了一年多的准备工作,包括管理费、手续费等费率在内的各种规则,在制定过程,很多方面都参考了台湾地区的做法。
全球竞争最激烈的市场
《机构投资》:发展到今天,证券投资基金的市场关注度非常高,舆论各种评价都有,或褒或贬。您怎么看?
李选进:应该说,在《证券投资基金法》正式生效后,无论从公司数量、产品数量,还是资产规模上看,基金业都进入了一个突飞猛进的阶段。。
2006年应该被视为中国基金业实现重要飞跃的关键年份。那之后,行业规模最高达到3万亿。发展这么快,肯定会有问题。就像小孩子,长得太快也会有问题。
快速发展后进入调整期,从长远来看是个好事情。长期发展过速,并不健康。中国资产管理行业的前景非常好,但必须要经过蛰伏,这个过程比较磨难。一个公司要在这个行业坚持到最后并胜出,就必须要认清楚这个现实。
《机构投资》:发展到今天,您觉得基金行业和海外同行相比,表现如何?
李选进:我们的产品数量、公司数量都比较多,整个行业竞争非常激烈,甚至可以说是全世界最激烈的一个市场。
在全球,很少有一个市场,单一资产类别产品如此丰富。比如,在任何一个资产类别的产品,在国外做到前1/4就很成功了,因为这意味着是前五了;但在中国,前1/4意味着排名到了五十位。这让基金经理的压力比较大。
另外,渠道销售、市场营销,在中国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且,我们可以从国外借鉴的经验非常有限。
《机构投资》:投资管理的难度比其他市场要大吗?
李选进:在国内,公募基金做相对收益挑战很大。不仅要做到“看对”——看对行业趋势、看对公司,还要比别人早看对,如果比别人晚,那就会给别人抬轿子了。达到前两步还不够,还要看大家下的赌注是不是一样,即仓位和规模是多少。
这就很困难了,没有什么有效的手段可以达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参与者的结构和参与者的经验、水平。
基金业的黄金新十年
《机构投资》:您曾说过“从2008年到2018年,将是中国基金业的另一个黄金十年”。您对未来的看法很乐观,为什么?现有格局是否存在重新洗牌的可能?
李选进:也许用“洗牌”这个词不是很合适,但在未来,现在基金行业的市场格局肯定会有较大的变化。
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去分析。其一,人才队伍的建设。在投资领域,一个好的团队需要各种人才,互补型人才。2008年加入这个行业的人,到2018年就有十年经验了,他们的成长和成熟可以解决目前存在的最大短板。
其二,外部环境在变化,整个投资的范围在拓宽。比如QDII今年的表现就不错。
其三,投资工具逐渐丰富和完整。上海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过程中,整个投资范围、投资品种、交易链、市场参与者等各个环节都会完善起来。
最重要的是,市场参与者在成熟,包括做投资的、做市场营销的、做渠道的。十年后,我相信投资者会更成熟,能认清什么是忽悠,什么是货真价实。
《机构投资》:这两年私募有较大崛起,不少资金和人才纷纷从公募基金流向私募,这对公募基金的冲击不小。
李选进:没错,这两年私募在人才和业绩上对公募形成了挑战,一定程度上分流了公募的人才和资金。但从长远来看,私募受其本身的盈利模式和商业模式所限制,不可能一直这样发展,规模也不会无限扩张,因此无需担忧私募对公募产生长期冲击。
对公募来说,只能继续加强团队建设、加强人才培育,把目光看远一些,看清市场环境和发挥自己的竞争优势。
《机构投资》证券市场二十年人物系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