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高良玉:做一只早起的鸟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0月29日 10:34  机构投资

  2008年9月15日,受次贷危机影响,危机迅速席卷全球。时任南方基金总经理的高良玉却转“危”为“机”,去华尔街进行人才抄底。

  时至今日,在公募高管纷纷投奔私募的背景下,高良玉依然掷地有声地宣布:我不会离开。

  《机构投资》朱依依  报道

  1998年3月6日,南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作为首批入主中国基金市场的管理人,南方基金一直在尝试变革和创新,试图走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目前,南方基金管理的资产规模达1600亿元,其中公募基金管理规模突破1000亿元,私募业务管理规模约600亿元。

  无论行业如何变迁,市场怎样变化,高良玉和执掌的南方基金一直都走在前面。稳健和厚重,是外界对这家基金公司的印象。

  从政府官员到“基金教父”,南方基金总经理高良玉,成为了这12年中国基金业发展最好的亲历者、变革者和诉说者。

  培养了七位总经理

  《机构投资》:南方基金自1998年成立以来,经历了中国证券市场多次牛熊交替的严峻考验。作为中国基金业第一梯队的成员,你们在过去的十二年间获得了诸多荣耀,同时投资者也对你们寄予了许多关注和期望。

  作为南方基金的掌门人,您认为它的成功是偶然还是必然?

  高良玉:在我看来,当然是后者。

  南方基金在成立之初,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可以效仿。就是在这种特殊的大背景下,我们开始了艰苦的创业,做了很多创新。我想,我们至今所获得的成就都是得益于这种创新气质和敢为人先的勇气。

  《机构投资》:回顾12年的发展,中国基金业走过了初试封闭式基金、开拓开放式基金和勇闯国际资本市场几个阶段。业内普遍认为,中国基金业仅用12年就走过了海外基金20至30年的发展历程。

  对一些个人投资者而言,距离他们第一次知道“理财”的真正意义也仅仅是12年。

  作为中国基金行业的领头羊,您如何看待作为个体,南方基金的贡献?

  高良玉:我曾经这样说过南方基金是一只“早起的鸟”,因为起得早,所以就有虫子吃。

  我们公司的基金经理,都是具有七八年投资经验的专业人士,无论在投研能力、组织水平、管理经验还是创新意识上,始终走在行业的前列。

  要说最重要的贡献,就是我们为中国基金业创造的众多“第一”,如第一个封闭式基金、第一个开放式基金、首家推出基金转换业务等。这些第一,既为中国基金业的发展开创了先河,也为行业日后的发展确立了风向标。

  其次,在这些年里,我们给同行业输送了很多优秀人才。据统计,我们为国内基金公司先后培养了7位总经理。

  另外,在大规模管理基金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金融危机时期,我们奔赴华尔街进行海外优秀人才的招聘。我们吸纳的这些资深人才为我们带来了很多先进的投资理念,大大增强了南方基金对大规模资产的管理能力。可以说,我们一直在为中国基金业的发展做各种健康和积极的尝试。

  《机构投资》:与十二年前相比,如今的投资者拥有了更多投资选择。广大基民对基金的态度也从原先的盲目和狂热逐渐趋于理性和谨慎。对投资者而言,基金公司不再是一个“卖基金”的渠道,更应该是一个“卖基金和服务”的专业机构。

  高良玉:的确如此,基金公司提供的是理财服务,目前,南方基金仅公募基金产品的持有人就已经突破了1000万人,服务好广大基金持有人既是荣幸,更是责任。套用一句老话,投资者就是基金公司的衣食父母。

  通过优秀的投资业绩将基金产品推销给投资者,也要通过提供良好的客户体验留住持有人。

  另外,我们根据零售业务和机构业务的各自特点,进行了一些尝试和突破。例如,我们在合肥成立了分公司,建立了约50人的电话服务中心团队,主要面向个人客户服务。

  我们拥有专门的机构业务部,负责大客户的客户服务和营销,强调服务的专业性和专属性。

  到华尔街抄底

  《机构投资》: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可以说基金业离危机的震源很近。资本市场风云变幻,如同一片波涛汹涌的大海,行驶在海上的基金公司需要掌舵者正确的判断,才能认清前进的方向。对一家拥有巨大基金资产管理规模的公司而言,最应该关注的是如何使资产扩大、避免缩水,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作为这场危机的亲历者,您有什么看法吗?

  高良玉:这是一场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我认为,既然有“危”,就一定有“机”存在。当时,我们依靠中国经济率先复苏的大环境,把“危”带来的负面影响缩小到最小。

  同时,我想说,金融创新不能因噎废食。坦率地说,国外发展金融衍生工具的大方向是正确的,只是他们需要在如何控制过度投机方面进行改进。

  比如,国内不久前推出的股指期货,完善了交易手段,基金公司今后参与股指期货投资主要是做套期保值,实际上为降低投资的风险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机”的方面主要体现在我们借机延揽了一批海外优秀人才。对于基金公司而言,最宝贵的财富是人才。金融危机导致众多国外一流金融机构纷纷退出历史舞台,大量受过良好教育和深厚从业经验的优秀人才有意回国工作。

  南方基金看准时机,在行业中率先赴华尔街招聘优秀人才,仅2008至2009年间,我们在海外招聘了10余位资深人士。人才结构上以投研为主,同时涉及营销、风控、交易等多业务条线。

  《机构投资》:吸引海外人才的过程,其实也为你们提供了一个吸收新投资理念的机会。

  高良玉:对。我们要做的并且正在做的就是不断完善投资理念和研究方法。南方基金目前管理着约1600亿资产,无论从规模、业务、还是产品来看,都是多样且复杂的。

  对我们而言,正确的投资研究方法就显得十分重要,我们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一是加强了组合配置管理,优化了投资决策机制,明确了基金经理负责制,研究了服务投资的指导方针;二是改进了研究方法,提高了研究质量,强调研究成果必须逻辑清晰、观点鲜明,完善了外部信息的跟踪和反应机制,优化了股票池制度;三是加强团队建设。最后,我们也希望通过数量化手段,前瞻性地揭示和管理投资风险。

  《机构投资》:在基金产品创新的速度加快、投资力度加大的同时,可能就伴随着市场风险的提高。就像您刚刚提到希望用量化的手段控制风险,您能否具体谈谈坐拥巨大资产规模的南方基金,是如何规避风险?

  高良玉:一直以来,我们始终高度重视风险管理工作。公司设立的风险控制委员会,定期讨论研究如何监督、防范、化解公司各类风险,平时则由风险管理部和监察稽核部两大部门对可能导致风险的因素进行严控。

  这样做的好处是大大加强了投资风险的前瞻能力,及时提示投资市场风险,为投资业绩保驾护航。

  我们还会根据过往经验以及解决方法,建立知识库,对相关人员进行针对性的培训。

  另外,在处理法律事务时,我们严格秉承契约精神,严谨对待公司签署的各类文件合同。

 《机构投资》证券市场二十年人物系列:

    王连洲:期待基金法的修订

  李迅雷:不做股评家

    高良玉:做一只早起的鸟

    戴立宁:直言无忌两岸股市

    俞妙根 谁按下了中国的快捷键

    一位老兵的金融生涯——谢红兵

    吕红:公募基金的两场官司

    李振宁的股改岁月

    李选进:骨灰级基金少帅

    李康:股票是个好东西

  

转发此文至微博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