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2008年基金业换帅全调查(5)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9月13日 01:18  21世纪经济报道

  俗话说,牛市里一俊遮百丑,当熊市来临时基金公司又会怎样?

  熊市里的清算

  创业难,守业更难。

  盛宴下被轻轻掩盖的问题,终于在2008年熊市里集中性爆发。

  一位多次起草基金公司董事会报告的人士透露:“董事会衡量基金公司总经理成绩的标准,第一看资产管理规模;其次,利润、收入指标;第三,市场份额,(在行业里的份额,如是合资公司,则还要看在合资基金里的份额);第四,产品数量产品线状况;第五,客户状况;第六,人才流失率。”

  显然,基金公司股东层与董事会最注重的是资产管理规模,最忽视的是人才流失问题。因此,熊市里因基金公司净利润滑坡而拿总经理开刀很顺理成章。

  实际上,“换高层,业绩是必要的,但不是充分的。”上投摩根基金公司人士透露,“高层变动的背后是资本力量在抗衡——基金公司股东层、管理层之间的内部斗争与不协调,业内美其名曰‘股权文化’问题”。高层不稳导致企业四分五裂,甚至土崩瓦解的弊端,在一生的职业生涯中每个人能深刻体会。”

  经记者了解,基金业股权文化问题导致管理层频频变动的不良后果似乎更甚于其他金融行业。

  2006年,在证券公司综合治理改革的时候,一批券商因挪用保证金流动性出现危机,业绩亏损而被收购和重组。但事后可以发现,除了破产券商管理层纷纷下马之外,其他券商高层人员相对稳定。即使第一大股东更换为中国汇金公司,申银万国证券公司总裁依旧是冯国荣。银行、保险业也没有发生如此集中性换高层事件。

  细心的读者可以发现,相对于银行、券商国有化趋势而言,基金公司对外开放步伐是最快的,其外资比例可达到49%。

  据悉,早在2006年,证监会已认识到该问题,曾针对“基金公司股权文化”在业内做过一次课题讨论。实则在剖析现存的基金公司股权结构是否科学,讨论内容涉及到合资基金公司能否进一步放宽比例。

  目前,全国共有60家基金公司,其中有29家是合资基金公司,占去了基金行业的半壁江山。但在今年上半年的高层人事变动上,合资基金公司的人员变动率比内资基金公司要高。

  据统计,从2008年年初以来,全国共有14家基金公司的总经理发生变动,其中合资基金公司就达到了10家,换而言之,34.5%的合资基金公司在今年出现此情形。

  “49%对51%,资本力量势均力敌下只有暂时的美好,”记者采访到的基金业内人士均发出这样的感叹。当一家合资基金公司需要面对几家强势股东方时,股权文化的磨合(实质为内部经营权和掌控权的斗争)就显而易见。“而这家公司人员大变动将迟早发生。”

  看似平稳的拥有两位强势股东的上投摩根基金,也存在这种隐患。

  可以证实的是,上投摩根基金最早从市场招聘的一批优秀的职业经理人(当时的研究总监温宇峰、销售总监杨文斌、市场总监王峰、运营总监陈达、副总兼投资总监吕俊)先后离开了公司。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