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2008年基金业换帅全调查(4)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9月13日 01:18  21世纪经济报道

  麦哲伦基金创造的13年做到接近千亿元人民币管理规模的纪录,仅仅在一天内就被中国基金打破,击穿此纪录的不仅是一只中国基金。

  2007年8月15日,华安策略优选基金发行当日吸引768亿元巨资涌来;10月15日,A股上证指数冲上6030高点,在基民疯狂资金的追捧下,上投摩根亚太优势基金一天认购申请金额突破1000亿元人民币。

  老外十多年营造的赚钱效应,在中国一天就能完成。基金公司的中外方股东不禁惊呼中国基民的力量!而博时基金被成功竞拍到每股131元的事件,当时基金公司股东们几近失控的心态可见一斑。

  “2007年股市大涨背景下的疯狂扩张,新基金抢购一空,基金公司心态极度膨胀。假设规模不变,发行当日就知道1只新基金全年可赚到1亿管理费的巨大利益,严重考验着从熊市一路走来的基金公司股东们的心态与智慧。是继续维持原先长期的规划,学习国外的基金发展路径,控制好资金规模与风险的承受能力,通过十年以上时间寻求长期利益,还是马上挣快钱——迅速‘做强做大’?”国泰基金公司不愿公开姓名的中层点出核心。

  显然,不少基金公司股东层分歧在加大。在利益面前,他们把争夺内部经营控制权放在首位,由此埋下了2008年基金公司高层群体性变局的祸根。

  “如果没有2007年的盛市,基金公司内部经营权斗争问题或许没有如此快爆发。牛市起到助推作用。”他表示。

  过度扩张的另一弊端是,基金公司高端人才成为稀缺品种,真正过硬的人才数量跟不上管理规模的壮大。

  “拿到上千亿管理规模的钱,必须匹配对应规模的基金经理和研究团队。由此在短短数年里,基金业人数扩张60倍。而之前整个基金行业10家公司和300多位从业人员,只相当于如今1、2家基金公司人员规模。”某位基金圈内的杨先生分析。

  猎头PETER WANG向记者传达了他的感受,“基本上客户需求源源不断,而基金业的高端人才很难找,应聘要求高但基金圈子很小,我们无非到其他基金公司去挖有经验的人,也会在圈外补充些新鲜血液。”

  基金高端人才的快餐式加工厂就此形成。

  部门总经理职位到投研、销售骨干里去挖,副总经理职位到部门总经理去找,总经理到副总一层去物色。

  根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85%的基金经理年龄在30~40岁之间。现任383名基金经理中有115人基金经理岗位从业经历不足1年。

  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基金分析师李薇在其新近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中也指出,从业年限在5年以上的仅有银河、长盛等21家基金公司旗下29名基金经理,仅占现任基金经理总数的7.5%。

  此情形证实了大多数基金公司均选择挣快钱的经营模式,而不是选择在投研团队和管理能力没有充分提升时不随意扩张基金规模。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