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公司该不该持牌上岗 分类监管或可行

2015年05月18日 16:04  《理财周刊》  收藏本文     

  进入2015年,关于P2P行业监管即将出台的消息就不断传出。有媒体报道称,相关细则将于6月底或7月初出台。

  从近期中国人民银行[微博]及银监会部分领导的言论可以看出,P2P业务未来可能归入金融类,而金融类业务须持有牌照方能经营。那么,对于P2P“上牌”这件事,业内人士有着怎样的观点呢?

  监管观点分两派

  上海直向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郑希军告诉记者,就目前来说,P2P的未来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被归入金融类。在我国,金融类业务须持有牌照方能运营。这也是以银监会为代表的管理机构所倡导的方向。

  而另外一边,以P2P网贷平台及资深互联网业界人士为代表的一派则认为:P2P网贷平台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基于互联网的借贷行为,平台本身仅为信息中介,并不涉及用户资金及进行相关金融活动,因此,在法律定性上,P2P平台不应被列入金融机构。

  通过发放牌照进行监管,是否就意味着P2P平台可以进行信用中介和接入到资金交易环节了呢?这样显然是与P2P平台不得设立资金池的红线相悖的。反过来,如果只是为了监管而通过发放牌照来提高行业门槛,又不免有对新模式和新业务过分打压之嫌。

  国内外模式有异

  在国外,P2P业务的模式是借贷双方之间进行的交易,平台属于居间角色,靠收取佣金维持运营。这种模式的顺利运转得益于国家健全的信用体系。在这种体系下,平台本身无需扮演信用中介的角色,可以单纯地做信息中介。

  客户的信用风险被国家信用体系承担,风控环节也就变得相对简单。而在国内,很多平台不得不通过担保、兜底等方式来承诺投资者的本息安全,使得自己被迫地接入到资金环节。

  更为普遍的情况是,这中间担保公司的身份往往是一个尴尬的存在,很多平台所提供的担保公司实际上是“自导自演”的一出障眼法,担保公司及平台的实际所有者为同一人,这也是业内心照不宣的“潜规则。”

  “不健全的信用体系下孕育出各种‘畸形’的商业模式,是国内P2P行业所面临的最大问题。”郑希军表示,实践也证明了国内的P2P网络借贷平台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中介或者居间的角色,有的平台确实集资建立了资金池,以后再放贷,是一个集资放贷者的角色。由此而引发的倒闭、跑路潮也从侧面印证了这一现象的存在。

  分类监管或可行

  郑希军认为,P2P行业的监管不能简单通过上牌或是出台某些条文化的禁令“一刀切”。据统计,截至2015年4月30日,P2P借贷平台共2508家,其中正常运营的有1893家。P2P业务模式众多,很难用一套标准监管。不同网贷平台由于业务性质决定,或分类监管,如果定位为金融机构,则须持有金融牌照;如业务模式仅为居间,则按照互联网信息平台标准进行监管(如直e贷)。

  当然,实行分类监管的同时也要兼顾为互联网金融企业设定宽松的创新和发展环境,不能用监管扼杀创新,从而使P2P走上传统金融监管的老路。郑希军认为,P2P监管的重点应该在充分的信息披露、严格的资金监管、明确的中介性质等方面,而如果用资本杠杆、充足率等银行模式来监管就会使得行业走入银行经营模式,也就无法期望P2P在普惠金融、便利小微企业贷款、降低融资成本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监管并不意味着国家信用背书,同时也要提醒投资者关注投资风险,坚持买者自负的风险原则,让行业在一定的淘汰和洗牌之后逐渐走向成熟,同时包容各种创新的可能性。

  “分类监管,适度监管,灵活监管,因地制宜的策略才是保障P2P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可行之策。”郑希军这样总结。

  金融业创新层出不穷,行业发展面临挑战与机遇。银行频道官方公众号“金融e观察”(微信号:sinaeguancha),将为您提供客观及时的新闻精粹,分享独家、深度、专业的评论点睛。

金融e观察

文章关键词: 理财股市投资货币基金风险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新闻白岩松:庆安枪击案还有四大疑问未解
  • 体育NBA火箭胜快船进西决 西甲巴萨提前夺冠
  • 娱乐何炅辞去北外职务 举报人:谈何以他为荣
  • 财经楼市利好不断股市违规频现 资金会搬家吗
  • 科技运营商提速降费还挨骂 考核制度成壁垒
  • 博客提网速降网费别再让总理发话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2015中国大学最佳专业排行榜 北大居首
  • 专栏李银河:官员通奸与任职资格的三种关系
  • 杨红旭:凭什么说2015楼市有戏?
  • 金岩石:沪指能否到万点谁说了算
  • 叶檀:银行板块近期低迷的根本原因
  • 连平:资产价格应是货币政策重要参考
  • 陈思进:投资别被这10句话忽悠了
  • 韦桂华:国美的故事如何从头再来
  • 张卫星:黄金新的大牛市即将开始
  • 齐俊杰:互联网金融注定超过美国
  • 朱大鸣:该不该对房地产课以重税
  • 陶冬:美国数据疲弱 全球债市震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