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额信贷的中国出路(4)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9日 12:19 南方都市报

  小额信贷在中国之2

  深山苗寨里的CDF模式

  采写/摄影:本报特派记者 袁小兵

  CDF社区发展基金机制

  以社区为载体,以赋权和培育自组织能力为根本,乐施会在云南的“社区发展基金项目”,采取和小额信贷略有区别的理念运作。村民通过选举组成基金管理委员会,自己定利息,督促借款者还款。同时把利息收益投入到农村设施建设。目前,“社区发展基金项目”已经从1个县扩大到了18个县。在最初设点的禄劝县,村民自治管理的还款率达到了99.7%。

  深山苗寨里的奇迹

  运行8年,还贷率平均99.79%,人均增收650元

  苗族人张荣汉拄着拐杖,笑吟吟站在院子里。他一直渴望改变命运,可是总被命运捉弄:小时候生病打针打瘸了一条腿,成家后却养不活一家人,只好去外村当老师的岳父家里背粮。2002年,他从乐施会禄劝项目办贷到第一笔款——1000元买了一头母牛,命运开始出现转机。

  那时候,这个海拔2300多米、名叫芹菜塘的苗寨,贫困程度还是叫外人吃惊。37户人家很多是草房,大多吃不饱饭,玉米是老品种,亩产只有一百多公斤,村民形容说:“乌鸦来偷食,背上两个苞谷还能轻松唱歌。”

  在5年时间里,张荣汉从乐施会一共贷款7400元,用来买良种、薄膜、化肥、牛和猪。在乐施会科技人员教导下,他懂得怎样深耕、施肥。现在,他家的玉米亩产有400公斤,不但可以卖了换大米吃,还可以养活5头牛、16头猪。在老宅旁,他盖起了一间石头房,打上水泥地,像城里人那样摆上了沙发、彩电、VCD机。

  宁静的苗寨渐渐热闹起来,全村的彩电和拖拉机分别从2001年的1台增加到11台,三分之二的人家不再用手打猪草,而是购买了切碎机。人均粮食增加300公斤,人均收入增加650元。

  芹菜塘是乐施会进入禄劝136个村寨中的一个。1992年至1998年,乐施会给贫困农户的贷款,依托的是农村信用社:乐施会雇用100多个工作人员考察确定农户,信用社收取低息作为代办费。这种方式极大地消耗了乐施会的工作成本,信用社也没有催款的积极性,还贷率只有77%。

  “为什么不直接把钱给我们,由我们管理呢?”有些村里的能人这样建议。1998年,乐施会昆明办官员也开始把孟加拉乡村银行(GB)模式介绍给禄劝办,并结合当地实际,从1999年开始,陆续在24个村寨试验社区发展基金(CDF)模式。

  CDF模式借鉴了GB模式整贷零还的特点,还款周期最初是1个月,后来发现农户为了履约,会把一部分贷款压在箱底用于按时还款,大大影响了生产效果。在高寒苗区,生产方式主要是种、养殖两种,生产周期都较长。后来,乐施会把还款周期延长到3个月、4个月,直到现在的6个月。农户贷款1年,分2次还清,分别是农作物丰收的9、10月和肥猪出栏的次年1、2月。

  “五户联保”是CDF模式学习的另一个主要特点。5至8户村民自愿组成小组,交流贷款生产方式,互帮互督,如果有人还不起款,其他农户要帮他把钱垫上,否则将失去下次贷款机会;如果这个组不能及时还贷,整个村就要帮忙,否则全村人也将失去下次贷款机会。

  “在极其贫困的山区,获得连续的小额贷款是农户摆脱贫穷的唯一机会,所以他们都知道不还款是一个不明智的行为。”禄劝项目办官员袁加海说。芹菜塘村民用每年100%的还贷率证明了这一点。在汤朗箐村委所属的9个自然村里,袁加海前去收款时,每村都能看到有人还不上款时,同组的邻里便你50我100地把钱凑齐,而他们很多并不是亲属。

  虽然GB模式的创始人尤努斯教授反对给农户技能培训,认为“穷人都有谋生技能,他们缺的只是一点点小额资本”,但乐施会在禄劝的项目却一直坚持与科技培训并行。冯明玲说,许多村寨与世隔绝,仅有生产垫本也不行,需要把乡土知识与外来科技结合起来推动生产,而这一点是正规金融机构不愿做也做不到的。

  运行8年来,乐施会在禄劝的小额贷款还贷率平均达到99.79%,比孟加拉乡村银行99%的还贷率还高,创造了政府扶贫和正规金融机构不可能达到的奇迹。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