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银行系QDII大战:全球配置的全成本分析(3)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23日 12:09 理财观察

  QDII收益曝光

  撰文=姚瑜磊、陈恳 图片=CFP、本刊资料

  根据本刊的研究,不管是到期产品,还是未到期产品,诸多QDII产品的收益率都差强人意,并且回报相差悬殊。

  酷热的阳光下,所有的幻想都被晒干。

  对于稚嫩的银行系QDII而言,诱人的预期收益率遮不住真实回报的左支右绌。

  根据本刊的研究,不管是到期产品,还是未到期产品,诸多QDII产品的收益率都差强人意,并且回报相差悬殊。

  而且令人尴尬的是,本刊统计到的23只未到期的QDII产品中,超过一半表现欠佳;其中的13只甚至出现了负值。

  毫无疑问,QDII面对的是现实的回报挑战。

  到期产品捉襟见肘

  本刊将银行系QDII按照已到期和未到期产品分为两类。其中已到期产品包括提前终止的产品。

  根据本刊的统计,到期产品中,工行和交行的产品收益表现良好,交行的“汇聚通”恒生指数系列已于第一个观察期提前终止,美元产品的年化收益率为8%,不仅如此,截止2007年8月31日,交行6只到期QDII中,均获得预期最高收益,达成率100%,为同业翘楚。

  本刊的研究还发现,投资固定收益类的QDII产品,收益率不尽如人意。

  例如,中国银行的“中银美元增强型现金管理”,主要投资境外债券市场,因收益率偏低,已遭巨额赎回,在3月22日清盘时,产品最终净值仅为1.0064,在6个月的时间里,带给投资者的收益仅为0.64%,年化收益率不到1.3%。

  未到期产品不乐观

  根据本刊的统计,通过对未到期以及新发行QDII的信息披露进行分析,就目前情况来看,未到期QDII的整体投资收益表现并未发生太大的扭转,特别是美国次级按揭危机爆发以来,多家银行的QDII净值出现了下降。

  根据统计,截止8月20日,23只未到期的QDII产品中,有13只出现了负增长,超过了一半。

  本刊将未到期产品,根据不同的投资模式,分为间接投资产品和结构性产品两类。

  投资者购买QDII之后,由银行代为投资特定股票或者基金的产品,这被称为“间接投资产品”。例如,建设银行的“海盈1号”和东亚银行的“基汇宝”等。

  但是,这两个产品的收益表现却相差很大。

  “海盈1号”(美元)运行不到一个月,累计收益率就出现负增长,截止8月14日,已达到-4.99%。而“基汇宝4”的表现较好,22天的累计收益率为1.08%,两款产品相差近6个百分点。

  未到期产品的主角其实是结构性产品。

  结构性产品通常为挂钩产品,挂钩一篮子股票或者指数,其实质是“固定收益产品+期权”。尽管更多的QDII产品采用了这一结构模式,但是,多数结构性产品的投资收益难言称心。根据本刊的统计,截止8月20日,负收益的产品居然占一半以上,其中年化收益在-10%以下占40%,汇丰的“富达基金-亚太股息增长基金”年化收益率甚至达到了-76.19%。

  不过,结构性产品也有秀美者。

  例如,交通银行的“得利宝”第一期QDII表现不凡,在第三个观察期后,由于挂钩的欧元兑美元汇率均未突破区间,投资者获得了预期的最高收益率,其中以人民币计算收益的B款产品(得利宝第一期(人民币))在前9个月时间内,已累计实现4.5%的累计收益率,如果余下的3个月欧元/美元汇率也未突破区间,则该产品可给投资者带来6%的收益率。未进行汇率规避的C款产品(得利宝第一期(美元—汇率未规避型)),以美元为本金计算收益,年化收益率也达到了11.99%。

  这其中,最惊人的是农行的“境外宝-股指挂钩型”产品和汇丰的“环球荟萃”中“汇丰中国股票基金”,年化收益率都在50%以上,其中,农行的“股指挂钩型”甚至超过了100%。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