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银行系QDII热虚象:银行意在热身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22日 12:27 经济观察报
本报见习记者 赵娟 北京报道 自今年5月份银监会放开银行QDII(合格的境内机构投资者)直接投资境外股票市场的限制,已有2个月,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信银行等多家银行的新版QDII已初步完成首轮申购。 相比第一代QDII的 “滑铁卢”失利,第二代QDII销售情况明显好转。然而,据在一些银行支行网点了解的情况,新版QDII的销售并未“高烧”。 QDII市场有待突破 农业银行于5月推出三只QDII产品,预计最高年收益率为15%,总募集资金近17亿人民币,但据农业银行北京某支行客户经理介绍,不少投资者对QDII表示谨慎,前来咨询的投资者不足每天咨询量的1/10。 中信银行2007年新一款QDII“纵横四海”,在7月10日结束申购,销售量为643万美元。中信银行零售银行业务部相关负责人介绍,QDII的客户群还比较小,还属尝试性推出阶段,宣传与营销是一个逐步加深认识的推进过程。 相比基金的热销,QDII确实可谓小巫见大巫。 根据公开数据,中国银行首只投资香港股市的产品中银稳健增长(R)首发募集资金超过1亿美元,但相对其25亿美元的额度,仅使用4%;尽管工商银行公布其第二代QDII“东方之珠”累计募集资金量达到44.5亿人民币约合5.58亿美元,但在其20亿美元的额度中也仅占1/4。尽管一些银行并未透露具体数据,但据业内人士介绍,其他银行第二代QDII发行规模远未及此。 银监会官员今年5月曾表示,各银行仅使用了其海外投资总配额148亿美元中的不足10亿。可见,截至目前为止,银行新一代QDII要有较大的突破还尚待时日。 谁在买QDII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王松奇认为,银行系QDII目前最大的问题在于示范效应还未形成,吸引潜在客户需要积累有说服力的数据,然而,虽然已经过第一代的试水,各银行QDII的预期收益率还不能给投资者带来充足的信心。 在产品设计上,一些银行QDII产品因为投资门槛过高,不提供保本,汇率风险难规避或者投资期限较长不能随时赎回等原因,令投资者望而却步。交通银行QDII销售人员介绍,能够接受QDII的投资者中青年人居多,QDII在产品结构说明相对复杂,一些投资者表示无法理解。 工商银行金融市场部副总经理马续田指出,“合适的产品只能卖给合适的投资者。”据了解,各银行QDII的营销渠道主要在存款金额较大的高端客户。“QDII不仅对银行的产品设计和境外投资能力提出新要求,也为银行的品牌、营销能力带来很大的考验。”马续田称。 QDII“不宜过快” “银行系QDII的发展不宜过快,过热的宣传是一种错误观念。”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黄金老博士称。 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等银行相关人士表示,在QDII的营销上采取了保守策略,银行在募集资金的同时也担心QDII的发行规模过大会对其管理能力造成很大的压力,QDII初次投资海外市场,还处于“培养市场感觉”的状态。 但也有不少银行在以高收益率打动投资者。 在投资范围被放开后,银行第二代QDII较第一代比出现了双倍以上的增长。 最高的预期收益率达到46%,与其它银行 理财产品相比也高出许多。但业内专家认为,据经验,银行理财产品完成预期最高收益率的几率并不高,如果没有达到宣传中的预期收益率,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投资者的信心造成打击。实际上,海外股市能否持续保持牛市还是未知数,许多国家的股市也在“高处不胜寒”的境地。“在除去汇率损失后,作为银行理财产品,QDII能达到5%-10%的收益率就算可以接受了。”黄金老称。 王松奇认为,新版QDII放宽投资政策并适逢A股调整阶段推出,其心理影响和信号作用远大于市场表现。国内QDII正逐步成熟,需要时间进行投资者教育,并进行产品设计以及管理能力的改进。 相关报道: 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