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8月10日09:36 综合

新浪基金曝光台:信披滞后虚假宣传,业绩长期低于同类产品,买基金被坑怎么办?点击【我要投诉】,新浪帮你曝光他们!

  法制周末

  舆情综述

  连续两年进入《财富》全球最赚钱公司50强的招商银行却被曝出批量劝退上百名毕业生,引发舆论热议。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去年底就已收到招商银行上海分行录取通知书并已与之签订三方协议的不少毕业生,在过去几天里,却接到招行通知:要么另找工作,要么自9月起重新实习2个月,视实习考核结果再做决定。招行还提醒,如有违约意向者,请尽快办理,在9月份之前申请违约的可以“免除违约金”。

  根据毕业生们的自发统计,此批被招商银行上海分行劝退的毕业生至少上百名。

  消息曝出的当日下午,招行上海分行相关人员向蓝鲸银行电讯坦言,事件发生后,招行总部立马着手处理,但速度明显缓于舆论传播速度,使得事件影响持续扩散,但没有像网上所述的超过100名大学生被劝退那么严重。该人员同时表示,具体涉及的人数需要跟人事最终确认。

  招商银行上海分行随后也对此事进行了公开回应,“前期可能由于沟通不够充分,引起部分学生的误解,我们将进一步加大沟通力度,让学生明确了解我行的入职安排流程。”具体人数尚未公布。

  舆论关注度走势分析

  7月29日上午,中青在线率先以《招行与上百人签协议后“变卦” 毕业生被通知可“免费违约”》为题,将招商银行上海分行劝退毕业生事宜公之于众。随后,该报道被腾讯、搜狐、新浪等主流新闻门户网站纷纷转载,当日,《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进一步将该事件传播到传统纸质媒体平台以及旗下微博平台。

  当日下午,招商银行上海分行对此进行回应,据招行上海分行解释,该行在校园招聘中采取分批实习培训和入职的方式。对于首批通过实习期考核的学生,放入第一批入职培训;对于个别实习考核未完全达标的学生给予延长实习考察期的安排,“并视考察结果决定放入第二批入职培训”。

  然而,那些受影响的毕业生仍普遍担心,如果在延长实习期后,仍未通过考核,该何去何从?考核的标准又能否透明?他们希望知道自己此前考核未通过的可信理由。

  由于大型门户网站及传统纸质媒体、微博的关注与转发,当日有关该事件的新闻关注度和微博关注度双双达到了峰值。统计数据显示,当日有关该话题的新闻报道为244篇,微博发帖194条。

  7月30日,该话题持续被关注,其中三方协议法律效力如何,招商银行的做法是否合法等成为《劳动报》《每日经济新闻(博客,微博)》等媒体关注的焦点。

  7月31日后,随着媒体的持续关注,相关评论性文章开始涌现,比如张家界(000430,股吧)在线发文《招行劝退,弱势者权益如何保障》等。

  截止到8月7日20时,有关招商银行劝退毕业生的网络新闻报道达400余篇,微博发帖量约为450余条,不过,总体来看,目前该话题的相关舆情热度已明显回落。

  网友观点倾向性分析

  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求职本就不易。如果过五关斩六将后,突然发现还得重新找工作,这样的结果,恐怕任何人都难以接受。因此,招商银行上海分行劝退应届生事件在网上引发各方关注。

  随机抽样364名网友留言及评论进行倾向性分析可知,超过三成的网友质疑招商银行的诚信何在;两成以上的网友表示实际生活中,三方协议起不到什么作用;超过一成的网友表示好职位都是内招的,没关系进不去的;还有部分网友表示出现这种情况很正常;当然也有少部分网友认为招行这种做法违规,应当赔偿毕业生。

  质疑招商银行的诚信何在,占31%

  网友“SHUTUP18GY”:招行垃圾,全国高校抵制这种无诚信企业!

  网友“188439681”:招行的做法应该受到关注,中国的企业如此没有信用,还是这么大的企业,他们应该为自己的失误赔偿,而不是随随便便就把人给炒了,如果这样,那三方协议有什么意义?诚信在哪里?

  实际中三方协议起不到什么作用,占23%

  网友“靈雙兒风听雨落”:虽然法律规定三方协议具有约束力,但是在实际执行中并没多大作用,企业说违约就违约。

  网友“Natsuki”:学生毕业时,辅导员会天天打电话问你签三方协议没,这个是统计毕业生就业率的,说它不管用,也的确可以不管用。

  好职位是内招的,没关系进不去,占16%

  网友“3ac55161f19aacf0”:好职位大部分都是内招的!

  网友“海棠雨燕”:银行等单位招聘搞得特别复杂,等你觉得自己过五关斩六将进去了,才发现留下的多数人都是关系户,甚至有的专业完全不对口。

  银行辞退人很正常,占13%

  网友“蒋生L1MF”:作为银行工作人员,我说句实话,不要以为签了三方协议就万无一失了,点钞录入不好好练,跟班学习不好好学,对师傅不谦逊,对领导不尊重,被支行退人很正常,毕竟每个支行都是僧多粥少,为什么要养一个不想或者不能好好干活的人。

  招行违规,应当赔偿毕业生,占8%

  网友“装死大师”:三方协议写的很清楚,只有符合条件的人才能签,签了三方协议,就要守约,毁约是要赔偿的。

  网友“华子6未”:招行这种做法存在违规,应当赔偿。

  其他,占9%

  网友“粤女燕姬”:不用劝,给他们一些又累又脏的工作,他们自己就会走,大学生嘛,没什么本事又不肯吃苦,没什么用。

  网友“大安之夏和歌无忧”:人招多了,外部形势变化快,经济不景气,用不了那么多人了。

  媒体观点分析

  眼下已经到了2016年8月,大多应届毕业生已经正式开始了工作,且校园招聘也早已结束。在这个时候,招行被曝出劝退之事,自然引发广泛关注。

  根据“法治周末谷尼舆情监测中心”微信大数据平台“新微邦”数据显示,在主流媒体中,搜狐新闻、新浪新闻、网易新闻、中国青年网、凤凰网等均对该事件给予了高度关注。

  从报道情况来看,事件曝出后,多数媒体仅是基于事件本身进行报道,然而随着关注媒体数量的增多,多家重点媒体将其关注的焦点放在了三方协议的法律效力如何以及银行的劝退做法是否合法上。

  《劳动报》引用了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导刘昕的观点。刘昕认为,若按毕业生反映的情况,去年12月就收到银行的录取通知书,并与该行签订三方协议,那么可以视作银行已录用毕业生,虽然未签订劳动合同,但也已签订了书面契约。

  “如果银行准备对学生进行筛选,完全可以在签订三方协议之前,以学生实习的方式来完成,如果觉得学生不适合,则提前告诉学生,让他们继续在未离校之前求职,而不该让学生如此被动。”刘昕说,现在,时间过去半年多,毕业生如果被“劝退”,失去了宝贵的求职机会,银行这样的做法有失公平、十分不妥,在情理和道义上都应当受到指责,并且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还有待提高。

  刘昕进一步表示,自大学生毕业离校后,到银行工作一个月之内,应签订劳动合同,否则就是违法,企业应给予相应赔偿。

  《每日经济新闻》报道称,三方协议不是正式的劳动合同,只是一种就业的意向,还有待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但是如果存在事实的劳动关系,而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的话,用人单位存在违规。学生收到的录用通知书可能构成劳动合同,试用期内,用人单位不可以随意辞退劳动者,除非有法定的理由。因此,招商银行上海分行的行为存在违规的嫌疑。

  舆情点评

  事实上,此前因为三方协议而引发的争议已屡有发生。

  就在招商银行劝退毕业生的前两天,澎湃新闻报道称,47岁的女博士成功面试并与贵州理工学院签署三方协议后,却被告知因年龄过大不能被录用,并且不愿按照合同进行违约赔偿。

  从媒体报道趋势来看,近几年因为三方协议、毕业生与企业之间产生纠纷的新闻越来越多,一方面反映了毕业生作为知识分子的代表,维权意识越来越高,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企业并未因为新闻报道对此引发足够重视。

  从网友观点来看,不少网友也对学生等弱势群体一方表示同情,对企业作为强势一方不遵守契约精神、不诚信的行为持批评态度。

  近年来,社会各界不断呼吁要加强保护弱势群体的权益。现在读过大学的知识分子都面临权益受到侵害而投诉无门的窘境,更何况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农民工在遇到类似情况时的境遇可想而知更加艰难。

  如果招商银行劝退毕业生这个事情不被媒体与社会关注,可能也会出现忍气吞声,默默接受的结果,这样的话,国家岂不又失去一批优秀人才。希望高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以及劳动监察部门等迅速介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尽快查清事实真相,给莘莘学子们一个说法。

  同时,也呼吁相关部门,尽快建立严厉的企业诚信监管制度,对于不诚信的企业,严加处罚,同时也提醒部分企业,自觉建立自己的诚信体制,如果在消费者面前失去诚信,造成的损失可能远远大于所能获得的短期利益。

责任编辑:杜琰 SF007

  金融业创新层出不穷,行业发展面临挑战与机遇。银行频道官方公众号“金融e观察”(微信号:sinaeguancha),将为您提供客观及时的新闻精粹,分享独家、深度、专业的评论点睛。

金融e观察

相关阅读

地价上涨仍是大势所趋

2016年下半年地价走势,我认为仍将保持温和上涨的走势,全国房地产政策基本面不变,需求侧的支持是房企溢价拿地的最根本动力;随着下半年一线城市优质土地供应增加,随着高价地块的出现,开发商的投资积极性也会相应提升。

下半年去产能任务面临三座大山

规模千亿的国家去产能资金(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奖补资金),相对庞大的钢铁产能而言或是杯水车薪,当前推动钢铁去产能,究竟有何法治化和市场化的工具可采用?

高薪制度不可伤及企业竞争力

为了避免包括高薪酬在内的高成本成为压死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企业在选择是否一定要走薪酬的模式,要根据自己的企业实际和现实的宏观经济情况而理性决策。在当前“三去一降一补”的大环境下,大谈特谈高薪酬会让很多企业家更加迷茫与无奈。

靠做大国企推动经济已不可能

未来国有经济将进入一个客观的萎缩期,指望再依靠国有企业做大做强,来推动新一轮的国民经济增长,也是不可能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