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国务院国资委[微博]监事局专职监事李保民
文/本刊记者 杨 丹
国有企业改革关键在于冲破意识形态领域中的障碍,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是理论创新的前提,而理论创新则是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文化创新的基础。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至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国经济经过改革开放30余年的持续高速发展之后,进入新一轮的发展周期,即所谓的改革2.0时代乃至更“高配”的时代。国企改革、土地改革、金融改革、财税体制改革都是经济转型过程中纷至沓来的改革命题。作为国民经济的骨干力量,国有企业的转型发展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国企改革的成败与否,将直接影响中国经济核心领域的改革进度。
改革,依然是新的一年里最雄壮响亮的声音。而在诸多改革举措中,国企改革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也将在新常态经济下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回顾30余年的国企改革历程,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已成为国企改革过程中的共识,对此,李保民主任认为“改到深处是产权,体制沟壑变通途”,寥寥数字,道出了国企改革的核心和发展方向,而破除行业垄断、引入竞争机制则是贯穿其中的另一条主线。
突破藩篱 全面深化国企改革
改造——在产品的转型升级上共同发展
《当代金融家》:作为企业发展的生命线和固定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技术改造是提高企业投资效益的重要手段。那么,应该如何定位国企改革中技术改造的重要角色?当前技术改造要突破的难点有哪些?
李保民: 改革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产品提升的基础和目标是技术改造。这是产权改革与企业改革的关键和目的之一,混合发展提高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实际上,技术改造是在讲科技体制创新。
一是企业要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切实把技术创新作为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关键。二是建立企业技术中心。三是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四是加强科技人员队伍建设。五是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六是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其中难点有两方面:
一方面,技改资金的来源。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改变“跑部钱进”的不正常状态。积极争取二板市场,充分利用各类基金,探索发行技改债券,培育发展产权交易市场和出台新政策等。例如,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商务部等八部门《关于进一步实施科技兴贸战略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增加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资金投入。每年从中央外贸发展基金中安排一定资金并逐年增加,主要用于支持出口产品的研究开发、技术改造、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知识产权保护、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发展出口中介组织以及与国外技术交流等。”
另一方面,成果-产品-规模(市场)的 “二次跳跃”。通过改制改组、收购兼并、重组联合、增量带动存量的方式,形成规模经济,创立跨国公司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的企业。归根结底,是知识产权的界定和转化。
改进——产值创造的共同基础
《当代金融家》:国企改革进入实质性阶段后,以人为本的管理问题日益凸显。正所谓“员工的心,企业的根”,国企改革过程中“以人为本”的管理体制如何能够落到实处?
李保民:以人为本的改进管理是改革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和重要内容,重在创造价值。改进管理实质上是管理创新。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原国家经贸委《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加强管理基本规范(试行)》的要求,管理的内容有:成本核算与成本管理,资金管理与财务会计报表管理,质量管理和营销管理等,始终体现着以人为本的体制创新。坚持以人为本,具体地说,就是我们各项工作都要努力满足人的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第一,管理创新中的以人为本,从财产组织形式上讲,体现在与股本结合上,职工股东真正体现和落实了当家做主人,在政治上有了选举权,在经济上有了收益权,做到“耕者有其田,劳者有其产,工者有其股”,联股联利又联心。第二,管理创新中的以人为本,从行为管理科学上讲,体现在人的“三理”上,即生理需求、心理需求和理想追求,着重要求从细节做起,同时还要建立健全约束机制和有效的奖励机制。
改善——产生良好的互利共赢的环境
《当代金融家》:国企市场化改革究竟面临哪些困惑和障碍?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在哪里?如何优化国企改革的环境和土壤?
李保民:改善环境,这是深化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前提和必要条件。改善环境大到国际环境,小到思想观念。当前的重点是贯彻和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到的“五个统筹”:限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企业活力和市场竞争力。
从“硬环境”层面来说,基础设施和配套改革措施。例如,2002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指出,“国家鼓励各类社会中介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创业辅导、企业诊断、信息咨询、市场营销、投资融资、贷款担保、产权交易、技术支持、人才引进、人员培训、对外合作、展览展销和法律咨询等服务。”
从“软环境”层面来说,是体制机制的问题。玻璃墙,弹簧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又一次重申:“国有企业改革仍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必须坚定不移地按照中央确定的方针政策继续推进。”根据“五个坚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是理论创新的前提,理论创新是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文化创新的基础。
关键在于冲破意识形态领域中的障碍。一是“私有化”。二是国有资产流失。从1998年到2003年,国有企业从23.8万户减少到15万户,资产总额从14.9万亿元增加到19.7万亿元,净资产从5.2万亿元增加到8.4万亿元,实现利润从213.7亿元增加到4951亿元。从总体上看,国有企业减少了37%,但总资产、净资产和利润在不断增长,并没有出现国有资本的大规模流失。
总而言之,深化产权体制改革与企业改革,即“五改”自始至终贯穿着一条主线,就是“国家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权益,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依法监管各种所有制经济”。从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角度讲,就是改善改变国有资本的结构,从整体上搞活国有经济。国有经济的载体是国有资本。从整体上搞活国有经济,实质上就是搞活国有资本,国有资本是改革发展和强国富民的客观物质基础。
分类改革 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当代金融家》: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明确提出,必须适应市场化、国际化的新形势,并指明了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方向。与之前国企改革的三个阶段不同,该如何理解新常态经济形势下国企改革的重心和特点?
李保民:首先,要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有利于国有资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竞争力,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允许更多固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国有资本投资项目允许非国有资本参股。允许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股,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
其次,要继续坚持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这是推进国家出资企业改革发展的前提。坚持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分开。国有资产出资人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努力做到权力、责任和义务相统一。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组建若干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支持有条件的国有企业改组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国有资本投资运营要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重点提供公共服务、发展重要前瞻性战略性产业、保护生态环境、支持科技进步、保障国家安全。
另外,要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会保障基金。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2020年提到30%,更多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
《当代金融家》:“分类改革”的思路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推动国企改革的一大亮点,也就是说不同类型的企业应该承担国有经济的不同的功能定位,必须给国有企业具体明确的使命定位。那么,具体如何分类?如何破除行业垄断、引入竞争机制?
李保民:准确界定不同国有企业功能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是公共政策性企业,主要是指处于自然垄断的行业、提供重要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的企业,具体行业包括教育、医疗卫生、公共设施服务业、社会福利保障业、基础技术服务业等。这类国有企业不以盈利为目的,主要承担公益目标。
第二类是特定功能性企业,主要是指处于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企业。这类企业所处领域相对宽泛,具体包括军工、石油及天然气、石化和高新技术产业等,而且这类领域随着国家的经济发展及战略变化可以变化,这类企业既需要充当国家政策手段,又需要追求盈利,以促进自身的发展壮大,从而发挥对国家经济安全和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第三类是一般商业性企业。这类企业是除了上述两类企业以外所有的现有企业,处于竞争性行业,与一般商业企业一样其生存和发展完全取决于市场竞争。
针对上述不同的企业类别“对症下药”。国有资本加大对公益性企业的投入,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作出更大贡献。国有资本继续控股经营的自然垄断行业,实行以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特许经营、政府监管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根据不同行业特点实行网运分开、放开竞争性业务,推进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进一步破除各种形式的行政垄断。比如,石油石化、电力、铁路、电信等自然垄断行业将适当放开竞争性业务。许多原先存在行政垄断的服务业,如文化传媒、金融、医疗、教育等也将放松管制,从而为民间资本提供投资机会。
《当代金融家》:如果没有混合所有制、没有产权多元化的基础,国有企业的根本性弊端解决不了。那么关于混合所有制改革,下一步的重点是解决混合点的问题。国有和非国有经济揉到一块的结合点是什么?如何通过引进资本形成股权多元化、继而引进机制?
李保民: 我认为,这个结合点一方面是改革的动力,比如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如何突破;另一方面是技术,要通过股权多元化使技术转型升级能尽快上一个档次。
治标更要治本。总体来说,需要健全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更好地发挥企业家作用。深化企业内部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制度改革。建立长效激励约束机制,强化国有企业经营投资责任追究。探索推进国有企业财务预算等重大信息公开。国有企业要合理增加市场化选聘比例,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国有企业管理人员薪酬水平、职务待遇、职务消费和业务消费。
具体来说,第一,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这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国家出资的企业能很好地体现这些基本特征和必然要求。以规范经营决策、资产保值增值、公平参与竞争、提高企业效率、增加企业活力、承担社会责任为重点,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第二,建立归属清晰、权责分明、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这是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基础,是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要求。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改到深处是产权,体制沟壑变通途。现代产权制度为国家出资的企业奠定了制度保障。
第三,建立科学规范、相互制衡、权责明确、有效运作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这是现代企业的核心。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规范公司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层的权责,完善企业领导人员的聘任制度,积极探索党管人才与出资人选择管理者的新路子,建立适应国家出资企业要求的选人用人新机制。
第四,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这是国家出资企业的重要任务。做强做优国家出资的企业要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完善结合起来,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加快推进和完善垄断行业改革,对垄断行业要放宽市场准入,引入竞争机制。
第五,深化企业劳动用工、人事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这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完善劳动合同关系,改善人事竞聘办法,强化岗位工资制。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分流安置富余人员,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创造企业改革发展的良好环境。
第六,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加强技术改造。这是国家出资企业创新发展的动力。整合企业内外部科技资源,积极探索符合企业发展规律的技术创新机制,加快产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提高产品质量,加紧实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促使企业改革发展走上长久之道。
以“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为新的标志,增强对国企国资改革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有企业国资管理改革发展之路,做强做优,强国富民。
(本文刊载于《当代金融家》杂志2015年第3期)
金融业创新层出不穷,行业发展面临挑战与机遇。银行频道官方公众号“金融e观察”(微信号:sinaeguancha),将为您提供客观及时的新闻精粹,分享独家、深度、专业的评论点睛。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