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行业动态 > 正文
 

工行收入不再单纯依赖贷款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10日 21:22 《财经时报》

  □本报特约记者 欣闻

  说到中国工商银行(以下简称工行),几乎所有局外人都会有一些固有的印象——它的贷款规模相当大,贷款在总资产中所占比重(贷款占比)相当高,所对应的风险之高也无与伦比。

  业内人士或许都知道,银行如将全部的存款都用于发放贷款,一旦外部环境发生较大波动,放出去贷款不能及时回收,对存款户的支付就很可能发生问题,这就是所谓流动性风险。这种情况下,一旦发生储户挤兑,银行必死无疑。

  国有商业银行之所以过去没有发生大的流动性风险,是因为储户相信国有银行有国家兜底,不会破产所致。

  但是,如果撤掉政府背景,国有银行彻底转向一般性市场主体,那么延续存多少钱贷多少款(以存定贷)的经营方式,无异于自掘坟墓。

  非信贷资产占比大增

  超负荷经营的状态在工行历史上并非没有发生过。与所有国有银行一样,工行成立初期,贷存比(贷款数额比存款数额)曾一度超过100%,这意味着,工行当时的贷款数额居然超过了存款;后来推行“以存定贷”制度,工行的贷存比仍高达90%左右。而且,为了通过扩大信贷规模而赚取利差收入,国有银行资产结构中,一直保持着极高的贷款比重。

  但是,2005年底数据显示,工行已不是过去的工行。

  在改革中,工行贷存比逐渐下降,至2005年底,工行贷存比约是54%。其信贷资产占比仅为51%,非信贷资产占比已达49%;信贷资产占比五年下降了16个百分点。已经十分接近国际上现代商业银行信贷资产占比——30%至50%。

  这表明,一个国有银行信贷资产格局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与此同时,工行的资产结构的优化直接促进了收益结构的改善。

  目前,工行中间业务收入占净收入的比重已由2000年底的5%,提高到2005年底的10%,由五年前的30.8亿元增长到138亿元,增长了3倍,年均增长率为35%;债券投资和交易收入占净收入的比重提高到38%;传统的存贷利差收入,占净收入的比重降至52%。

  单一依靠利差收入的传统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发生了质的转变。

  贷款投向之变

  除资产结构发生重大转变外,作为中国最大的信贷银行,工行的信贷结构也在发生明显转化。

  五年间,工行的流动资金贷款在全部贷款中所占比重从72%降至44%(其中票据融资比重由0.8%提高到12%),项目贷款比重由19%提高到34%,

房地产贷款比重由3%提高到6%。

  2005年底,工行的个人贷款余额在全部贷款余额中的占比超过16%,这一数字在2000年仅为5%。这就是说,工行贷款的品种结构已得到较大程度改善,风险由此获得分散。

  五年间,工行贷款客户结构日趋多样化,民营及私营企业、三资企业贷款在全部贷款中的比重由2000年底的10%提高到了2005年底的15%;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贷款在全部贷款中的占比由2000年底的65%降至2005年底的38%。相应地,票据融资及个人贷款由6%大幅增至29%。

  在个人贷款大幅增长的同时,工行法人客户的信用等级也在不断优化。2000年底,工行A+客户的贷款余额在全部法人客户贷款余额中的占比仅为34%,2005年底,这个比重升至82%。

  增量中调整

  五年来,工行的总资产由3.9万亿元增加到6.4万亿元,年均增长10.14%;各项存款余额由3.2万亿元增加到5.6万亿元,年均增长近12%;各项贷款余额由2.4万亿元增加到3.2万亿元,剔除剥离因素年均增长近10%;2005年底,由工行提供金融服务的法人客户和个人客户数量分别达到340万和2亿。

  正是这样的规模扩张,让工行实现了上述结构调整。比如,对国有企业的贷款总量未减,但比重下降,从而实现了结构变化。

  规模大增,结构大变,有效推动了工行经营效率的大幅提高。2005年,工行的成本收入比(经营成本比收入金额),从2000年的63.59%降至38.49%,达到了银监会对改制后商业银行35%-45%考核区间指标的中位线水平。

  工行经营成本的降低,部分原因还在于分销渠道发生显著变化。2005年,工行通过电子银行渠道交易的业务笔数,已占全部业务量的26%,这个数字在2000年仅为3%。

  五年来,工行的人均有效资产从668万元提高到了1705万元,人均存款从690万元提高到1528万元,人均贷款从512万元提高到866万元,人均营业净收入由16.77万元提高到39万元,人均经营利润从2.12万元提高到24.55万元。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达到20.62%、17.25%、11.07%、18.4%和63.16%。

  当世人的目光焦点尚且集中于工行资本层面的变化之时,工行内在的结构性调整、质量效益的提高,基本完成了从国有独资银行到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历史性转变,恐怕才是最为本质性的转变。

  盈利大幅攀升

  在特定时期,中国的银行业普遍经历过“规模冲动”和“速度情结”。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尤其是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国内金融业认识到商业银行的发展必须以质量为生命,以效益为根本。

  五年来,工行搬掉了不良贷款、非信贷风险资产和借新还旧贷款这“三座大山”,全行不良资产余额从超过1万亿元降至目前的1600亿元左右,不良资产率由2000年底的25.46%降至2005年底的2.49%。其中,不良贷款比率由2000年底的34.44%降到2005年底的4.43%,下降了30个百分点。

  同时,1800多亿元的非信贷风险资产全部得到处置,旧体制下形成的近1万亿元靠“借新还旧、还旧借新”维持周转的、有潜在风险的所谓“常青藤”贷款也得到转化,不良资产产生的源头得到有效治理。

  “十五”时期,工行新发放贷款的不良率仅为1.5%左右,贷款质量控制良好。

  肩头的负担减轻后,盈利水平相应加强。

  从2000年始,工行经营利润持续增长,累计实现经营利润3178亿元。2000年,工行经营利润为100亿元,2005年是这个数字的9倍——达902亿元,经营利润年均增长速度达55.27%。特别是在卸掉历史包袱后,工行的经营效益开始大量地表现为账面利润,其中,2005年账面利润已达280亿元。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财经时报》,中国人首选的经济周报!
全年定价:98元
电话订阅:010—87762866转8011、8017
网址订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