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银行法修改建议方案上报 取消存贷比大势所趋

相关部门已经将《商业银行法》的修改建议方案上报,并等待进入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式的修改法律程序,其中或涉及到取消存贷比考核。与此同时,市场对于明年全面开启降准周期的预期愈发强烈。这样看来,商业银行有望在2015年“既有钱又任性”。
中国网 | 2014年12月18日07:48

银行存贷比考核将退出历史舞台?

“实话实说,作为传统的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和互联网金融的双重冲击下,我们今年的存款增长遇到较大困难。存款增长乏力又制约信贷投放,真的是雪上加霜,我觉得目前的存贷比考核机制有必要改一改或者取消掉。”李阳(化名)是长三角地区一家股份制银行分行行长,他相信希望存贷比考核取消的银行同业绝对不在少数,“自己绝对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现代快报 | 2014年12月18日03:19

“过渡期”有望再调整口径

期盼多年的时刻终于要来临了。不少专家和银行业内人士预计,在《商业银行法》修改完成之前的“过渡期”,相关部门可能再次调整存贷比的计算口径。今年11月19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增加存贷比指标弹性”就是埋下了伏笔。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 2014年12月17日14:26

存贷比考核或取消银行有望“有钱任性”

存贷比可谓是银行家们“最不钟意”的监管指标之一。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商业银行的存贷比指标不断逼近监管“红线”。银监会最新数据显示,2014年三季度末,调整后存贷款比例为64.17%。
荆楚网-楚天金报 | 2014年12月18日06:19

取消存贷比影响

全面放弃存贷比指标 可降低融资成本138个基点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根据我们此前研究报告所进行的测算,如果全面放弃存贷比指标,在理论上可降低融资成本138个基点。”
证券日报 | 2014年11月21日00:48

松绑存贷比有望释放万亿流动性

有研究人士认为,若将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同业存款纳入一般性存款,商业银行或释放出数万亿放贷能力。
证券时报网 | 2014年11月21日07:33

银行股大象再起舞 聚焦降准预期博弈

12月17日,银行板块异军突起拉动大盘上涨。银行股走高是否与降准预期有关,影响降准的关键因素是什么?流动性是影响A股的主要因素。目前存贷比考核的调整有一定预期,在“过渡期间”,相关部门有望再次调整存贷比的计算口径。
21世纪经济报道 | 2014年12月18日01:58

存贷比取消路径

11月19日 国务院:存贷比指标弹性将增加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1月19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针对缓解企业融资高成本问题,会议具体提出了十大措施。在监管层面上,针对央行的合意贷款管理和银监会的存贷比指标,会议首次提出了调整的方向。会议指出,增加存贷比指标弹性,改进合意贷款管理。
经济参考报 | 2014年11月20日07:30

6月30日 银监会:调整存贷比计算口径

据银监会网站消息,存贷比是《商业银行法》规定的法定监管指标。为适应我国银行业资产负债结构多元化发展趋势,不断完善监管体系,近日,银监会在此前相关改进存贷比监管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存贷比监管,发布了《关于调整商业银行存贷比计算口径的通知》,从2014年7月1日起实施。
中国经济网 | 2014年6月30日17:33

存废争议

一、贷存比指标并不是只有我国使用

目前美国、荷兰、比利时等国家以及我国香港地区都把贷存比作为对银行的风险监测指标,不少国际大型银行也把贷存比作为自身内控指标并及时对外披露有关数据。欧盟虽然没有对单个银行实行贷存比监管,但是已将欧盟范围内银行整体贷存比作为欧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监测指标。 总之,尽管这些国家和地区情况不尽相同,所设定的指标内容略有差异,但以为只有我国才关注和重视贷存比指标的说法是不符合实际的。
新浪财经 | 2014年12月14日10:10

二、贷存比指标与资本充足率的作用并不相同

与贷存比指标相比,资本充足率指标包含的内容更丰富,反映银行的风险更全面,但贷存比指标可以防止在单纯的资本充足率监管下,银行为了追求监管资本的充分利用,将资金过多投向低风险权重贷款而造成资产和负债的不恰当错配。所以办商业银行,既要重视自身的资本水平,也要重视客户在自己这儿究竟有多少稳定的存款,任何时候都要牢记有多少可靠的资金来源,才能开展多大规模的资产业务。
新浪财经 | 2014年12月14日10:10

三、贷存比指标与LCR和NSFR相比有其优势

虽然这三个指标在一定程度上都反映了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水平,但与LCR(流动性覆盖率)、NSFR(净稳定资金比例)相比,一是贷存比指标简单、直观,无论是银行内部控制还是外部监管都便于对其高频度监测和随时使用。二是巴塞尔委员会推出LCR、NSFR的时间还不长,其合理性、科学性还待进一步验证。三是与贷存比指标一样,LCR和NSFR并不能完全解决银行业为了规避监管而出现一些套利行为。此外,在多个反映银行流动性风险水平的不同指标中,一些指标之间是具有联系和互补作用的。
新浪财经 | 2014年12月14日10:10

四、简单放开贷存比指标并不能解决企业的融资难问题

首先,截至今年3季度末,工、农、中、建四大行的贷存比指标为65.2%,股份制银行的贷存比约为71%,其他中小金融机构的贷存比为64.8%,与75%的法定限额还有一定距离,尚没有因为受到贷存比监管所限而影响到它们的实际放贷能力。不能简单地说贷款难是由于贷存比指标的管理而造成的。其次,如果贷款与存款能基本保持相同的增速,银行贷存比就可以保持相对稳定,而不会出现明显上升,贷存比就不会轻易超标。
新浪财经 | 2014年12月14日10:10

五、监管机构对贷存比指标的执行可以有所作为

经过近20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业务,存款、贷款业务,无论在性质、范围等各方面都发生了不小变化。在不突破现行法律规定的前提下,监管部门可以就有关业务统计口径作出必要的解释和规定。在不断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有关的调整空间依然是存在的。但无论是具体监管指标的变动,还是《商业银行法》的修订,根本上还是要有利于我国金融业的长远稳定。切不可为了一时之需而放弃一些基本原则。
新浪财经 | 2014年12月14日10:10

专题调查

银行存贷比

什么是银行存贷比? 它是指商业银行贷款总额与存款总额的比值,是商业银行用来衡量银行流动性风险的指标之一。从银行盈利的角度讲,存贷比越高越好;但从银行抵抗风险的角度讲,存贷比例不宜过高,因为银行要应付客户日常现金支取,需要留有一定的流动资金和存款准备金,如果存贷比过高,这部分资金会不足,将导致银行支付危机,如果支付危机扩散,有可能导致金融危机。

巴塞尔协议

《巴塞尔协议Ⅲ》是国际清算银行(BIS)的巴塞尔银行业条例和监督委员会的常设委员会———“巴塞尔委员会”于1988年7月在瑞士的巴塞尔通过的“关于统一国际银行的资本计算和资本标准的协议”的简称。该协议第一次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国际通用的、以加权方式衡量表内与表外风险的资本充足率标准,是全球银行业监管的标杆。

新巴塞尔协议与存贷比

巴塞尔委员会推出了流动性覆盖率(LCR)和净稳定资金比例(NSFR)两个指标,即在信用风险之外,加强了对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监测和监控。这两个指标一经使用,银行贷存比指标存在的意义由此大打折扣。

意见领袖

微博热议

南京市国土资源局#每日财经#网易财经报道,有关部门已将修改商业银行法建议方案上报,可能涉及到存贷比指标修改。存贷比指标有望不再作为银行业硬性监管指标,而是作为动态的监测指标。报道还提到,不少专家和银行业内人士预计,在《商业银行法》修改完成之前的“过渡期”,相关部门可能再次调整存贷比的计算口径。
淘股吧官方微博:【银行股主宰的冲关行情已是水到渠成】劵商股 在这波行情的初期是最大的助推指数行情的主宰者..翻倍者比比皆是..水涨船高.股价也普遍20.30以上.劵商主力现在要做的也许就是稳住股价换手.银行股的最大刺激性利好就是央妈放开流动性.存贷比也好.只要它池子里的水多了http://t.cn/Rz3MD0K
蓝鲸财经记者工作平台:【要闻】@中国证券报 今天报道,有关部门已上报修改商业银行法建议方案,可能涉及存贷比指标修改,有望不再作为银行业硬性监管指标,换成动态监测。11月19日的国常会就提出增加存贷比指标弹性。外媒曾称央行考虑将非存款类存放款项从同业往来调至各项存款。http://t.cn/RzmsjFh
中国证券报:【存贷比考核取消箭在弦上 银行有望“有钱任性”】由于《商业银行法》的修改可能至少需要半年以上时间,专家预计,在“过渡期间”相关部门有望再次调整存贷比的计算口径。同时,市场对于明年全面开启降准周期的预期愈发强烈。这样看来,商业银行有望在2015年“既有钱又任性”。http://t.cn/RzmYzol
贷帮#贷帮小课堂# @巴曙松 :国际经济金融结构的变化体现在金融监管体系上,即金融监管框架的重大调整,在应对此次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巴塞尔协议Ⅲ可以说是金融监管框架调整的代表性成果,这是包括中国和美国在内的全球金融市场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选自《巴塞尔资本协议3的实施:基于金融结构的视角》
Louies0111:巴塞尔协议也取消么 积极财政政策令货币政策不至于紧张 定向宽松还是有些许可能的
@新浪房产: 【全年信贷冲刺10万亿?存贷比指标或取消?】今年以来经济下行,主要银行风险偏好下降,不良资产上升,投放相对谨慎;实体经济需求不像过去旺盛,两者因素均制约了信贷规模。12月11日有消息称,央行正在紧急放松银根,调整合意贷款和存贷比的执行力度,以鼓励银行加快贷款投放。http://t.cn/RzTzY7z

最新消息

  • 全部
  • 相关报道
  • 相关评论
专题内重要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