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深圳创新发展研究院
人物简介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深圳人、南岭村人,张伟基曾担任南岭村干部20余年。在他的带领下,南岭村外引内联,共同富裕,由原来贫穷不堪的“鸭屎围”发展成为全国著名的富裕村,并成为广东省乃至全国农村改革开放、发展农村股份合作经济的典范。
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先后视察过南岭村。
张伟基曾当选为第八、九届全国人大代表和党的十六大代表,是南岭村实现城市化转型和蜕变的领头雁,也是深圳三十万原居民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当之无愧的杰出代表。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深圳在探索改革开放和建立经济特区的三十余年来,涌现出许多勇于开拓、艰苦创业、坚持不懈的杰出人物。
张伟基就是其中的一位。
张伟基生于南岭村、长于南岭村,是一名土生土长的深圳人、南岭村人。
改革开放前,张伟基曾先后担任布吉公社沙西大队共青团支部书记、民兵营长、党总支副书记兼南岭村生产队长。
但当时的南岭村只是宝安县一个仅有百余户居民的贫穷不堪的小村庄,生产靠贷款、粮食靠返销、生活靠救济,房屋破旧、道路坑洼泥泞、牛棚猪圈林立、鸭屎猪粪遍地,也因此被当地人称为“鸭屎围”。
在当时普遍的贫穷和饥饿的压力下,宝安县甚至全国各地不少人“逃港”谋求生计,南岭村也有不少村民加入了“逃港潮”。
仅1979年5月7日,南岭村就有100多名村民外逃,就连张伟基的爱人也曾加入逃港的行列。
面对这样的境况,时任沙西大队党支部副书记的张伟基暗下决心:一定要带村民闯出一条致富之路!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南岭村,张伟基开始紧跟改革步伐、与时偕行,探索南岭村的脱贫致富之路。
争取“外引内联”,迈出南岭村改革开放的第一步
1979年,深圳开始引进“三来一补”企业,时任南岭村第一生产队队长的张伟基,积极学习“外引内联”的经验,率先在第一生产队引进了深圳最早的一批内联企业——南和电子厂和华南电子厂。
由此,南岭村迈出了走向改革开放的第一步。
为了引进企业,张伟基每天带着村民前往当时的招商点新安酒店守候港商,等有港商来,就带着他们到村里考察。
但是,当时的南岭村又脏、又乱、又差,号称“鸭屎围”,港商看过之后都不愿意在此建厂。
张伟基了解情况后下决心动用全村力量整治村里的环境卫生,让南岭村的模样有了初步的变化,也因此吸引了外商。
要吸引外商来投资办厂不仅要建起标准厂房,还要解决好相关的配套基础设施才行。
在当时,建1万平方米的厂房大约需要资金300万元,这对当时的南岭人简直是天文数字。
在张伟基看来唯一的办法是银行贷款,而村委会多数干部因担心还不起而反对贷款,正是张伟基一句“还不起我来还”,大胆拍板,贷款170万元,促成了外商的引进。
事实证明,这次投资不仅两年收回成本,还为南岭村开拓了一条生财之道,也为当时深圳的农村工业化发展提供了借鉴经验。
发展股份合作经济,在全国率先实现共同富裕
1980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批准了《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掀开了深圳经济特区建设发展史的第一页,也为南岭村带来了飞跃性的发展。
为了建立经济特区,政府大幅征地开展基建,南岭村第一生产队拿到了第一笔43万元的征地补偿款,这在当时是一笔巨款,村民们都希望将这笔钱每家每户分了改善生活。
张伟基说:“我反复思量,我家劳动力多,分钱的话我家能赚不少,但是我觉得集体经济像老母鸡,养好了能下更多的蛋,所以我就劝村民说要从长远考虑,现在少分,以后肯定能多分几倍甚至几十倍。”
在队长张伟基的主持下,这笔补偿款被用于第一生产队厂房建设,由此第一生产队引进港资兴办了南岭村第一家来料加工厂,这成为南岭村日后迅速发展的重要基础。
1983年,张伟基所在的南岭村第一生产队已经办起来3家工厂,集体资产达到68万元,而第二、三、四生产队还停留在没有工业的阶段,集体资产也少的可怜。
张伟基决定带领大家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提出合并南岭村的四个生产队,成立村委会,并建议把第一生产队的资产公有化,成为全村的资产。
开始,资产公有化的建议遭到第一生产队群众的反对,张伟基以资源分散不利于搞工业,发展集体经济有利于全村集约利用资源,有助于村里的长远发展和共同富裕的理念挨家挨户劝说村民。
终于,他做通村民工作,南岭村四个生产队合并为一个村,这是全村集约利用资源,走向工业化的起步。
1983年,张伟基当选村支书后,始终坚持做到“守土有责”、“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他曾多次强调“不杀下金蛋的母鸡”,而这只母鸡,就是依托宝贵的土地资源形成的村集体经济。
此后,张伟基带领南岭村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充分利用集体力量,发展工业、旅游业、商贸业,推动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在张伟基的带领下,南岭村在1986年建起了第一个工业区,使经济快速实现了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飞跃。
至1991年底,南岭村人均集体分配已超过1万元,被广东省委、省政府授予“南粤农村十面红旗”和“文明单位”光荣称号。
“白纸选村官”,探索基层民主自治
在张伟基的带领下,南岭村不仅在经济上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而且在基层民主、社会保障等方面走在农村改革的前面。
1983年布吉撤公社改乡镇,南岭村四个生产队合并,成立了村委会,村委会组织村支部书记竞选工作时,很多人建议张伟基出面主持工作。
当时,张伟基就率先提出“一张白纸投票”的匿名选举方式,成为“白纸选村官”、探索基层民主自治的最早尝试。
早在1984年,在全国农村正在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时候,南岭村已经在率先探索农村股份合作制度,并在当年就实行了股份分红;
同年,南岭村又率先办起村医院,推行统筹医疗,工厂里的外来劳务工每人每月交2元统筹医疗费,在村医院看病就不用花钱。
1986年12月,南岭村成立了全国第一个村级共青团委员会,并且率先引导全村的企业都成立了共青团和工会组织,探索基层组织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基层民主自治体系已初具雏形。
坚持改革信念,推动南岭村经济转型升级
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受大环境影响,南岭村周边的许多村庄停建工厂。
1987年,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的习仲勋专门到南岭村考察,张伟基在向他汇报了南岭村取得的成绩的同时,反映了村民们的担心:
改革开放能不能持续下去,如果走回头路,南岭村又要回到那个贫困的年代。
习仲勋表示让张伟基放心,政策只会越变越好。
张伟基说,就像吃了一颗“定心丸”,从此更加坚信改革的信念。
1992年,邓小平南方视察后,借此“东风”,张伟基带领南岭村先后建成4个工业区,陆续引进国内外十多家高新技术企业,改善经济结构,推动经商业和旅游业的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至此,南岭村基本实现了从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的飞跃,从工业经济到全面发展的转型升级。
1994年,深圳颁布《深圳经济特区股份合作公司条例》,南岭村正式成立了股份合作公司,把村里的部分集体资产转为村民的个人股权,使村民人人有股权,年年有红利。
至今,南岭村持续保持着快速的增长势头,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共同富裕。南岭村被授予“广东省改革开放先进村”的称号。
二十余年间,张伟基能够倍受村民信任,连任村委书记,并带领着南岭村民取得骄人的成绩,与他一直坚持以“公心、责任心、事业心”自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张伟基说,他曾放弃了四次升迁的机会,因为南岭村是他生于斯长于斯的乡土,这是他的岗位,也是他的责任。
在这位土生土长的村支书的带领下,南岭村成为深圳原特区外农村改革开放的典范,成为改革开放中农村发展变化的一面旗帜,为全国农村城市化改革提供了鲜活的经验。
张伟基也先后荣获了“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模范村民委员会主任”等荣誉,并曾当选为八届、九届全国人大代表和党的十六大代表。
作为南岭村走向共同富裕的领头人、深圳农村城市化改革的践行者,张伟基的身上不仅体现了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也彰显了深圳30万原居民锐意改革、追求进取的精神。
经典语录
不杀下金蛋的母鸡,而这只母鸡,就是依托宝贵的土地资源形成的村集体经济。
图片源于本人供图及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责任编辑:谢长杉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