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掀起美国慈善事业的革命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21日 13:37 《长江》杂志

  比尔与梅琳达-盖茨基金会

  掀起美国慈善事业的革命

  张 彦/文

  比尔-盖茨创建微软掀起了计算机业的革命,而他和妻子梅琳达在慈善业也同样掀起了慈善革命。

  2008年6月,微软董事会主席比尔-盖茨正式退出微软的日常管理,表示将把精力投入到慈善事业中。之前在接受英国BBC电视节目《Newsnight》的访问时表示,将把自己580亿美元财产,全数捐给名下慈善基金——比尔与梅琳达-盖茨基金会。

  这一消息一公布,立刻引来全球关注。

  比尔与梅琳达-盖茨基金会是由盖茨教育基金会和威廉-盖茨基金会合并而成的。从1994年基金会前身算起,截至2006年11月底,基金会全部捐款数额已经达到292亿美元,是美国第一大慈善基金会。2006年6月26日,“股神”巴菲特宣布要将价值370亿美元的股份捐给5家慈善基金会,其中83%将托付给盖茨夫妇所管理的基金会。

  而中国已成为盖茨积极投身慈善事业后首批施以援手的国家之一。盖茨基金会将投身一些重要的健康项目,包括预防艾滋病病毒、艾滋病和在帮助中国烟民戒烟方面采取一些新举措,同时评估中国的农业技术,用于帮助非洲。

  如果说,盖茨基金掀起了美国慈善事业的革命,那么美国慈善事业成熟的运作体系、宽松灵活的慈善机制以及强大的政府支持,成为盖茨基金深耕运作的肥厚土壤,已经无可争议。

  在美国捐款的好处

  美国企业一贯重视企业形象,它们普遍有支持慈善事业的传统,以昭示其社会责任。以微软公司为例,他们的员工人均慈善捐款在全美名列榜首。每年10月,微软由社区事务部负责在全公司上下大规模开展慈善捐赠活动。300多家慈善机构的名单列在网上,员工们可以点击这300多家慈善机构的慈善宣传广告,以了解它们慈善救助活动的特点,之后凭自己的意愿直接用信用卡转账到慈善机构的账户。

  而为了鼓励员工多捐钱,微软给予1:1的捐款支持。即员工捐多少钱,公司在他的名下追加多少钱,由此他选择的慈善机构可以获得一倍于他捐款的数额。不过,公司慈善捐款的大头多数还是来自于公司高层。在美国,企业家之所以能为慈善事业慷慨解囊,出于善心是毫无疑问的,收入透明则是最大的驱动力。你可以发现,在美国,没有人会为高额慈善捐款而担心因此受到调查。

  毋庸置疑,美国慈善捐款的数额与民间慈善机构的数量确实庞大,这也是美国慈善事业为人津津乐道的主要原因所在。2006年美国慈善捐款总额已经达到2950亿美元,参加捐款的家庭达89%,全国人均为1620美元。2006年美国受政府认可的民间慈善机构约有100万家(其中有35万家宗教慈善机构)。尽管它们大小不一,但都可以独立地进行慈善筹款。

  而捐赠人选择向哪家慈善机构捐款,则取决于它们所开展的慈善活动。也就是说,捐赠人捐款的指向取决于慈善机构活动的特点以及捐赠人自己的意愿双重因素,由此产生了差别。但是,美国本土慈善机构的慈善活动并不限于美国。比如,“明日中华教育基金”(China Tomorrow Education Foundation)就是为了帮助中国贫困地区发展基础教育而设立的一家慈善机构。如果你是一个华人,对中国西部农村儿童失学的问题特别关注,就可以考虑将善款交给他们。

  与此同时,在美国,捐赠人给任何一家慈善机构的善款都可以免征所得税,没有复杂的手续。而且,除了大笔捐款,许多时候一般捐款的免税甚至连慈善机构开具的凭证都不需要,只需捐款人在报税单上自己将数额填上就可以了。当然,凭证在需要时是可以索要的。而对捐物的免税,就更有些让人匪夷所思了。比如你捐出一台旧电视机,接受的慈善机构一般会给你一张空白的免税凭证,可抵金额居然由你自己估价来填。

  说到此,我国也有鼓励慈善捐赠免税的政策,然而就执行来说,美国似乎既“不严格”又“不规范”。殊不知,对小额捐赠,正是这种宽松和便捷,使国家鼓励慈善捐赠的政策落到实处,并使慈善捐赠化为公民日常行为的组成部分。

  而美国之所以如此支持民间慈善机构开展活动,是由于政府非常清楚这一点:政府主导的社会救助不可能覆盖所有需要帮困的人群,总有一些“看不见的穷人”被遗漏。但是民间慈善救助的触角却可以无处不伸,所得效果也比较尽如人意,从而能够弥补此不足。另外,民办活动的广泛性、针对性、灵活性、及时性以及低成本运作,也往往是官办活动所不能及的。

  比如,慈善事业其实不仅是捐钱赠物的事业,也是需要人们奉献志愿服务的行动。微软公司对员工利用业余时间自愿为老年人、残疾人、孤残儿童等提供帮助,就是积极给予鼓励和支持的。他们表示,员工做义工每一小时,公司便捐赠17美元给该慈善机构。据了解,在美国,公民志愿从事义工服务的价值含量,已经和慈善捐款额相当,占国民总产值的2%-5%。2006年约有8400万成年人(占成年人的55%)提供了自愿服务,按照每小时平均工资18.77美元换算,折合货币大约2400亿美元。

  大家都来投资慈善

  近来,美国企业家热衷慈善事业又出现一种新的趋势,就是贯彻卡内基现代慈善的概念,在运作模式中引入市场机制,以“投资”的眼光来看待慈善事业。其实,这并不为奇。

  比尔与梅琳达-盖茨基金会便与单纯的捐款者不同,他们做的不仅仅是出钱,而是认真管理基金会的每一笔对外捐助:受捐助团体必须达到预定目标,基金会进行定期考核,作为下次捐助与否的依据。而为了让自己的捐款能够真正使穷人受益,盖茨夫妇基金会资金的投资也是比尔和梅琳达关注的重点。比尔与梅琳达-盖茨基金会的运作模式是:合理投资——高额回报——部分收益用于慈善,剩余收益和本金继续投资。他们认为,巨额本金配合合理投资,才能使基金会得以存续和发展。

  然而,传统慈善机构提供的社会救助,一般是不能对救助对象提出多少要求的。这样做救急是可以的,但救穷的效果不一定好。因此,有人提出,穷人获得救助不能以维持生存为目的,而是应该以此设法摆脱贫困。这让人联想到中国的一句古话:“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如此说来,在进行慈善救助时,对救助对象提出一定的要求是有积极意义的,往往也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慈善机制的有效运作,又不得不让人想到另外一个问题,即慈善基金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它的来源,它的合理投资,而这些都是卡内基现代慈善理念要带给我们的启发。

  盖茨慈善基金是一个免税的组织,它独立于微软。而Google公司则不同,它拿出最初上市的1%股份和每年1%的利润,在自己的名下设立了一个名为Google.org的部门(2004年年底成立),专门用于运营Google基金会的慈善项目,项目主要着眼于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本国经济。Google基金会的做法比较不拘一格。通常来说慈善组织都把自己定义为非盈利机构,而Google慈善项目却是盈利的,因而也纳税。另一个有代表的案例是Ebay成立的Omidyar网络(www.omidyar.net)。

  赛吉-布林和拉里-佩奇是Google的创始人,他们之所以这样做,有着比较深层次的缘由。不了解详情的人们有所不知,在美国开办慈善机构而获得免税这一资质非常麻烦,必须符合一系列严格的条件。但由自己出资成立慈善性质的部门,则用不着政府的批准认可。促使他们将基金会设置为营利机构的另外一个原因在于,按投资方式运作,可以提高Google慈善的范围与灵活性。

  Google慈善基金会主管、互联网先驱、老牌慈善家布瑞里安特(Larry Brilliant)说,传统的慈善机构就像是一个只能在钢琴上演奏高音区的音乐家,而“Google.org就像是一个能在所有音域里演奏的音乐家”。比如,它可以成立一家公司去销售环保型的汽车,与风险资本建立合作关系,甚至雇用游说人员,去影响议会,以通过对购买这些汽车的消费者进行税务上的优惠。而如果是有免税资质的慈善机构,上述做法在法律范围内是不允许的。

  当然,因此有人对此持批评态度,他们担心商业气息渗入慈善救助会玷污慈善事业的高尚性和纯洁性。然而这与穆罕默德-尤纳斯及其创立的格拉明银行获2006年度诺贝尔和平奖,无独有偶:市场手段如果运用得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但不会有冲突,脱贫解困工作反而会做得更好。比如,在未获得任何抵押的情况下向穷人发放贷款过去曾被认为是一件行不通的主意。尤纳斯作为孟加拉小额贷款的创始人,1974年孟加拉国大饥荒时期,他通过向一些村民提供27美元的微额贷款,让他们摆脱了高利贷的盘剥。迄今30余年的实践证明,哪怕是最穷的穷人也可以为自身的发展做出努力。这适用于任何文化和文明。对那些在压迫性的社会和经济条件下挣扎的妇女来说,小额贷款被证实是一种重要的解放性力量。

  由此,现在不少美国企业界的新兴慈善家认为,运用利益投资的杠杆作用能同时达到慈善扶贫和资金积累的双重目的,按经营产业的运作方式运作慈善性质的公司是可能的。如今,你可以在美国街头看到一些不靠募集捐款而靠盈利运作进行慈善捐助的机构。拿是否盈利来评判慈善事业的高尚性和纯洁性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只要是用来办慈善事业,募集资金的渠道不是重点。

  正如布瑞里安特所说,要是有些资助并不盈利,他们也不会介意,Google.org并非为了盈利才做这些事情。“关键是社会效益,而不是经济效益。”

  (作者系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经济社会系主任,本文为作者授权本刊发表,仅代表本人观点。因篇幅限制,本刊发表时有删节)

  新闻链接

  1994年,在父亲威廉-盖茨的建议下,比尔-盖茨拿出9400万美元,创立了威廉-盖茨基金会;1997年,他又创立了盖茨图书馆基金会,后来更名为盖茨学习基金会;2001年,比尔-盖茨将这两个基金会合并为比尔与梅琳达-盖茨基金会。盖茨基金会目前的项目已基本惠及美国各州和世界各地,是世界上最大的慈善基金会。

  “所有生命,不管在哪里度过,都具有同样价值”,“获得最多的人,也被寄予更多(希望)”,这两句话被奉为基金会宗旨。

  为了确保慈善基金能够用得其所,盖茨基金会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确保基金会运作透明而高效,善款不被挥霍浪费或者贪污,这就是为人们长期所乐道的“15条军规”。其部分内容为:工作人员不能接受受益方赠送的任何礼品;如果受益方与自己有亲戚等利害关系,工作人员必须在决策中选择回避;而且,工作人员家人不得申请基金会提供的各种奖金。欢迎外部监督,基金会为此设立热线倾听电话;如果举报者觉得不方便,也欢迎直接向司法机关检举。为避免卷入不必要的纠纷,基金会也不卷入政治事务,不向宗教组织和个人捐赠。而任何希望申请捐赠的组织,都可以上网查看基金会相关的项目要求,符合者可以直接填表申请。

  盖茨基金会的慈善工作范围:

  - 全球卫生保健:其项目致力于缩小贫富国家的卫生差距,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医疗技术。

  - 教育事业:增加对美国中学教育的投入,提高中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技能水平。

  - 全球数字图书馆:以互联网科技促进世界各地的文化教育。

  - 微软公司所在的美国西北部太平洋沿岸地区的慈善事业。

  比尔-盖茨慈善之路:

  - 美国历史上最大慈善捐款

  比尔与梅琳达-盖茨基金会拥有270亿美元资产时,比尔-盖茨宣布,在未来几年内给他的慈善基金会捐款33.5亿美元,当时,这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一笔捐款,而且,盖茨基金会已经成为美国规模最大的慈善基金会。

  - 50岁生日宣布捐献全部财产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在英国伦敦庆祝自己50岁生日时宣布,自己不会从政,数百亿美元巨额财富将捐献给社会,不会作为遗产留给子孙。同年,比尔-盖茨在英国白金汉宫被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授予荣誉爵士勋章,此勋章主要用于表彰盖茨与妻子梅琳达为消除英联邦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贫困状况、提高当地百姓的健康水平所作出的努力。

  - 巴菲特向基金会捐300亿美元

  2006年6月26日,股神巴菲特旗下的投资公司Berkshire Hathaway宣布,将向微软董事长比尔-盖茨及其妻子名下的慈善基金会捐款价值300亿美元的股票。根据美国《财富》杂志报道,时年75岁的巴菲特做出承诺,他将在有生之年捐出其85%的个人财富。目前,巴菲特身价预计在440亿美元左右,由此推算,巴菲特已经决定大部分捐款交给盖茨夫妇的慈善基金会。

  - 盖茨退休580亿美元全数捐出

  比尔-盖茨接受英国BBC电视节目《Newsnight》访问时表示,将把自己580亿美元财产全数捐给名下慈善基金比尔与梅琳达-盖茨基金会(Bill & Miranda Gates Foundation),一分一毫也不会留给自己子女。

  (本刊根据公开资料整理而成)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