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慈善的艺术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21日 13:37 《长江》杂志

  慈善的艺术

  我们没有理由不为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感到庆幸,虽然这个世界充斥着灾难与困顿,但同时也充满了慈善的理念和行动。

  从全世界慈善事业的发展来看,企业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行动主体。在此次汶川大地震中,在中国的历史上,从未看到有一种组织能够像众多的企业这样拥有如此之高的效率。太平时期,他们是社会经济取得长足发展的中坚力量;一俟灾难来临,它们又以其能够迅速集结资源的强大优势,帮助那些坍塌的内心重塑家园。在它们实力空前壮大的同时,企业公民理念也开始在其肌体中生根、发芽。

  慈善绝不应该仅仅是一时的冲动,“大灾之中有大爱”,一旦社会回到常态,要防止慈善被再次遗忘。做慈善和办企业一样,需要管理的艺术,需要透明规则的程序,需要有效的监督。只有这样,中国才能孕育福特基金会这样的百年老店,长期高效的造福世界。所以,我们提醒一切希望在慈善事业上有所奉献的企业和企业家,慈善是一种艺术。

  慈善的个人化趋势

  万迪(加拿大) 于 展/文

  Laura Quilla 15年前从美国来到加拿大,在一家环境公司担任很普通的职位。在经历了奶奶耳濡目染的熏陶之后,开始了她个人的慈善之旅:她把流落街头的孩子们带回家,把钱捐给MS基金会(Multiple Sclerosis多组织硬化)糖尿病基金会,她帮助孩子们建MS患者合唱团基金会??

  像Laura Quilla这样积极从事慈善事业的普通人,在加拿大和美国,数量非常多。他们究竟抱着怎样的心态从事慈善事业?——毕竟,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并不是一项类似于股票基金的投资收益活动。

  全民慈善

  在美国,大约有85%的慈善捐款来自普通民众。13岁以上的人口中,50%的人平均每周志愿服务4个小时;75%的美国人为慈善事业捐款;每年有30%的慈善捐款直接从工资中划出,平均每个家庭捐出年收入的3%—4%;共有160万个以上的非赢利机构,掌握的资金为6700亿美元——几乎相当于印度或韩国的国民总收入;非赢利机构的雇员有1100万人;2005年,美国人的慈善捐助达到2603亿美元,人均捐款878美元。

  可以说,在美国人们几乎每天都会参加各种募款活动或从事志愿服务,在人们的意识里,为各种活动捐款捐物已经成为习以为常、天经地义的责任与义务。

  当NPR(美国国家公共电台)问盖茨夫妇是基于什么原因捐助资金帮助疟疾、肺结核和艾滋病患者时,他们说:“我们致力于那些被忽视的疾病,穷人的疾病。我们的社会缺少对这些疾病的关注。在富人的社会,一点小事情都会有上10亿的捐款,而那些真正能够导致人死亡的疾病,比如疟疾和肺结核却无人问津。”

  梅琳达?盖茨作为基金会创始人和一位母亲告诉大家,她绝不仅在美国呆着,而是去地球的另一端去体验去感受,想象如果是她和她的孩子们生于另一半地球,这个世界提供给他们的将会是什么。梅琳达说:“这种体验和感受对我们基金会真的是太重要了。”因此,尽管他们生活在富人的世界,却能了解到穷人的世界最需要什么。

  而像Laura Quilla这样的普通民众,多数的慈善行为则是到慈善机构捐款。与此同时,这些慈善机构也会由义工定期给他们打电话,询问是否有状况良好的多余物品可供捐赠。当然,很多人也十分乐意将这些物品进行捐赠。慈善机构会派车来运,留下收据,供捐赠人报税时估价,并备作税务局审计时出示的证明。而他们接收的物品从汽车、家电、服装、炊具到书籍,一应俱全,“来者不拒”。慈善机构回收这些物品后再分门别类,或直接提供给贫困家庭,或在机构开的旧货店进行廉价出售。

  同样的情形在加拿大也可以看到,超市的门口常年摆有捐款箱,快餐店收银机旁也摆满零钱捐钱盒:红十字、儿童许愿基金、各种疾病、教育设施、社会福利??

  一对一的帮助

  在从事慈善事业的人群中,大多数人还是会选择自己所信赖的捐助方式。尤其在美国,他们不盲从,也不轻易相信那些在电视上滚动播放的非洲无助小孩的广告。许多美国人会选择“一对一”的慈善方式,这种逐渐兴起的捐助方式,也缘于慈善组织时有爆出财务丑闻的无奈现状。

  Paula Shirk,一个来自纽约布鲁克林的母亲,正在为其养子的出生地——柬埔寨的一个村子提供急需的生活必需品;一群纽约的专业人士,包括世界著名的公共卫生专家Paul Farmer医生,正在开会讨论怎样帮助一个医学院学生在其祖国——非洲小国布隆迪建立一个诊所;亨特大学的一位教授正在乌干达的偏远山村建一所图书馆;一位出版社主管正在赞比亚建另一所图书馆??所有这些项目都是慈善组织本该在10年或15年前就该做的事情。

  来自布隆迪的医学院学生的保护人Charlie Wolf认为,“慈善组织的活动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活动与捐款人常常是隔离开的。但是新的慈善模式下,做一个赞助人可以让慈善活动具有鲜明的个人特点,成为了一种人生经历。”Paul Farmer医生则表示,“在这些新的资助小组进行的小规模活动中,你可以很清楚地知道钱去了哪里。善款不会困在美国国内无法到达需要的人那里,也不会被基金会的顾问们挥霍。而且小型的慈善组织更加灵活,更能够针对不断变化的情况和挑战随时进行调整。”

  因此,这些新型的慈善家们最大的特点是他们的慈善行为非常私人化。“我们所有的活动,不管是帮助本地人或是其他地方的人,都非常私人化。” Jeanne Donovan Fisher这样说, 她曾促成了剧作家Charles Mee的作品在百老汇的一所著名剧院上演。“我并不是古老的艺术家赞助人制度的门徒,但我能经常感到它的力量和作用,而且,它的确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

  慈善不是钱,是心

  谈到慈善事业,人们自然会想到捐助人的捐助能力。盖茨基金会的背后是世界富豪排前几名的盖茨和巴菲特,美国第二大基金会——福特基金会的背后是强大的福特汽车公司。

  难道只有福布斯榜上有名的那些富豪才能去做慈善事业?不见得。

  2007年2月16日,刚刚卸任的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得克萨斯州的一个庄园举行了一场慈善晚宴,旨在为非洲贫困儿童募捐,应邀参加晚宴的都是富商和社会名流。在晚宴将要开始的时候,一个名叫露西的小女孩被保安挡在了庄园的入口处,她要把自己储钱罐里所有的钱捐给需要帮助的非洲小朋友,即将步入会场的巴菲特正好听到她对保安说,“叔叔,慈善的不是钱,是心,对吗?”巴菲特深受感动,将这个小女孩带进晚宴现场。当天慈善晚宴的主角不是倡议者的安南,不是捐出300万美元的巴菲特,也不是捐出800万美元的比尔?盖茨,而是仅仅捐出30美元零25美分的小露西,她赢得了最多最热烈的掌声。而晚宴的主题标语也变成了这样一句话:“慈善不是钱,是心。”

  同样,不少人的慈善行径不被人瞩目,他们的爱心捐助行为在别人看来甚至有点奇怪且难以理解,但了解到他们进行慈善的初衷后,却令人心生敬意。加拿大人Jimi Peterson告诉我,他们全家给直升机救助项目捐款,因为也许哪天自己会用到;就算自己用不到,别人能用到也是一件好事。Linda Dickson说,她捐钱是因为她最好的朋友有糖尿病,她希望基金会能够把钱捐给相关医疗部门。

  年轻活泼的Suzanne Boisvert 同样很热爱慈善活动,她不仅捐款,还积极去做志愿者,宣传基金会。她所参加的主要是女性基金会的活动,因为她觉得女性在社会上依然被视为弱势群体,很多方面需要大家扶持。Suzanne说每个人都有自己选择慈善机构的不同侧重点,她本人则很重视机构的效率问题,在选择基金会的时候,她会去国家税务部门的网站查询该基金会的资金流向,如果用于行政部分的费用高于20%,她就会选择其他的基金会。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