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商业评论 > 管理专栏_中国管理传播网 > 正文
 

中国企业为何还没有做大做强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28日 13:40 新浪财经

    邱旭瑜

  中国企业为何还没有做大做强

    中国目前在世界上经济地位与大国地位是不相称的,国际经济地位与政治地位反差,主要的原因之一是我们缺少一大批驰骋国际经济舞台的大企业,从进入世界
财富全球五百家最大公司来看,这些公司大都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都是国家投资的企业,依靠政治上的特殊地位和经济上的垄断地位,最大限度地占有社会资源、市场资源。而不是市场充分竞争中成长起来的,这样的企业往往都缺乏强大的国际竞争力和海外扩张能力,而且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中它们的地位势必要受到冲击和削弱。现在它们也只能保持我们国家在世界企业排名中的数量优势,因为缺乏市场经济中维持企业强大的内在机制,因而大未必强,现在大不代表将来的大。

  改革开放以后在市场竞争中成长起来的企业,由于我们特殊的历史环境、社会环境,就现状而言,也仅仅是初步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至今还没有一个企业能步入国际大企业的行列,就是在国内素有企业龙头老大的海尔集团,现在每年一千多万元人民币的营业收入,也就是一百二十多万美元,这在国际上尚属于中小企业,仅仅是国际市场经济中的一叶偏舟,而就是这样的企业在国内也是凤毛麟角。

  第一节、历史和现实的原因

  中国的企业没有做大做强,究其原因有:

  一、沉重历史的包袱

  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史,几乎就一部重农抑商历史,尤其是明朝中叶以后的水泄不通的闭关自守,让中华文明走向了衰落。这也就导致了中国人普遍的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意识的薄弱。每一个人中国人在面对市场经济的环境时,都会有一个惊惶失措、不知所措的过程。

  文化的缺位导致思想意识的缺位,思想意识的缺位最终导致行动和实践的落后,我国的市场经济建设几乎是荒漠上开始的一场革命,一场改革开放的革命。难在就难在每位中国人在灵魂深处对市场经济与生俱来的恐惧和抵触,这就是我们的历史留给我们最苦涩的遗产。大的不说,就看深圳二十多年的发展历史,每走一步都付出了艰辛的代价,深圳的前几任市长、书记无一不是以自己政治生命在拼死相搏,深圳的第一任市长吴南生甚至都已经作好了掉脑袋的准备,看起来他们是在僵化的体制作斗争,其实他们是在与孔子斗与孟子斗,与中国人数千年落后保守的思想斗,改革开放是中国人与自己历史进行的一场战斗和交量。中国的改革开放如果没有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提供强大的政治保障,是一步都走不动的,想想在中国搞市场经济是有多么的艰难,又是多么的伟大壮举。

  二、苦涩的体制包袱

  中国近代经过一百多年动荡和苦难,中国人终于找到了一条实现自己千年梦想的社会主义道路,计划经济是现实中的中国人的选择,也是历史的选择,是中国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耕者有其田”的大同社会的梦想的必然结果,中国共产党人仅仅是代表中国人民进行了选择,选择了社会主义制度、选择了计划经济。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78年党的十届三中全面的召开,这一段历史时期所经历的一切,仅仅是中国人为了自己梦想所交纳的学费。没有对这一岁月的痛定思痛,也就没有改革开放的暴发,因为历史毕竟是由凡人来写的,不是由圣人或神人来写的。相信这是对这一段历史最公正和客观的历史评价。

  “在同社会”中的人都不思进取,这也是始料未及的,“一大二公”变成了吃老本,国营企业成了福利院和养老院,一次又一次的政治运动几乎把国民经济推向了崩溃的边缘。所以改革开放也就必然成为了中国人的选择。

  改革开往的艰难在于是同自己斗,是在同数千年的历史陈旧的观念斗,在同僵化的体制在斗,为此全中国人都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其中最大的难题就是国有企业的改革,由于国有企业从一开始承担的政治使命和责任,所以对国有企业改革就是中国改革开放中最大的政治,不破不立,立新必破旧,但是改革毕竟不是捏面人,可以随心所欲地改变。

  从改革开放之初吸引外资,到国有企业改制,鼓励民营经济、私营经济的发展,但是国人企业的改革始终在制约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制约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从政策、立法、行政、司法,财政、金融、税收等等,既要考虑到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又要顾及国有企业的承受能力,从改革开放到现在,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都在这二难中挣扎、权衡、选择。

  由于社会资源总是有限的,改革开放其实就是要把国有企业占用的社会资源让一部分出来给其它的经济成份,不要忘了国有企业可是国家的企业、政府自己的企业,政府对自己的企业动刀子,难是可想而知的,国企改革经过十多年的陈痛和全社会的消化,已经初步取得全社会的共识,但争论依然存在,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如何为国有企业的改革中找到一条出路,依然是摆在全社会人面前的一个课题。

  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国企改革的进程,其它经济成份尤其是外资企业、私营企业、民营企业在迅速崛起,但是他们在政治上、经济上、社会资源,政策、法律、法规,政府职能、财政、金融、税收体制等等一系列与市场经济配套机制,都处于艰难的转型期。市场主体间交易自由、平等竞争的格局尚未完全形成,民营企业融资难是最典型的表现。

  改革开发二十多年来,私营企业、民营企业虽然在政治上获得了解放,但在政府职能、法制环境、财政、金融、税收体制等却仍处于艰难的调整过程中,尤其是至今还没有形成成熟的

资本市场,民营企业做起来容易,要做大、做强就难了。总的来说我们现在还缺乏造就国际化大企业的氛围和环境。

    (供稿:中国管理传播网)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