嬉皮士重返硅谷

2015年05月29日 17:43  《第一财经周刊》  收藏本文     

  Maker Faire可不仅仅是技术公司和硬件产品,艺术家、手工艺人、普通人也乐于展示自己动手的成果。创造正开始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文|CBN记者 李蓉慧 徐涛 图|Maker Faire提供

  养蜂人Sanda Everette看起来有些嬉皮士的感觉。她穿着宽大的外套,头发因为编了辫子显得很长,头顶却修剪得很短。她坐在位于San Mateo会展中心一个展厅出口附近,摆了两张桌子,时不时招呼周围路过的人看看她以蜂蜜为主要原料自制的护肤品。

  这件事儿对Sanda Everette来说太熟练了—她已经连续10年来参加这个叫做Maker Faire的展会了。她就住在附近,从2006年第一次听说这里有很多有趣的人开始,每一年的春夏之交,她都会开车带上自己的蜂蜜和护肤品来到这里。

  “10年前肯定比现在小,人少,没那么多技术公司。”Everette说。当说到技术公司这四个字的时候,Sanda Everette的口气中带了些不屑,似乎是对那些误以为Maker Faire是个技术展会才买票前来的人表示不满。她的位置临近展厅的门口,几乎可以直接看到Google在会场内搭起来的帐篷。

  这个已经在全球传播Maker精神的创客嘉年华(Maker Faire)最早和媒体有关。Dale Dougherty在10年前创办了Maker Media,并发起意在展示艺术品、技术产品并倡导DIY(do it yourself,自己动手)精神的Maker Faire。

  如今Maker Faire已经是最有影响力的创客聚会。它从2006年发端于硅谷的San Mateo,到2014年已经在全球举办了140场,买票前来的人从第一年的2000人增加到2014年的50万人。也因这意义非凡的开端,在硅谷San Mateo举办的Maker Faire被称为“The Maker Faire”(真正的创客嘉年华)。

  “硅谷和Maker文化,我觉得很难说究竟谁影响着谁,可以说他们互相推动着对方的发展。”Make Magazine的执行编辑Mike Senese说。他刚刚完成了一场演讲,站在Maker Faire的某个会场外,“硅谷最有名的就是车库文化,1970年代的那些人在自己的车库里动手组装电脑是最具有硅谷特色的故事,它很好地诠释了Maker。”

  Everette可能不太同意这个观点。在解释Maker文化时,她提到了旧金山的嬉皮士。硅谷北边的旧金山是美国1960年代兴起的支持和平与反传统的嬉皮士文化发源地。半个世纪过去了,物价飞涨、陷入无尽的“士绅化”讨论中的旧金山已是技术之城。

  但在墙上随处可见涂鸦,各种不知名的手工艺小店、老唱片店最集中的Haight Street,你仍然可以看到这个城市过去精神世界的缩影,这也是为什么你仍可以在Maker Faire上看到各种开口自称艺术家的手艺人。

  “最早我见到的来参加Maker Faire的那些人,他们都热爱生活和艺术,对资本与政治感到厌倦。”Everette说。

  其实Senese也留意到了这一点,无论是参展者还是买票前来的人,都从最初的某些特定领域的爱好者逐渐变成普通人。至于技术公司的角色,“它们从一开始就是Maker的一部分,而且你得承认是技术让我们的创造更有效率。真正的Maker Faire提倡的精神是创造和分享,不局限在与硬件相关的技术产品上。”

  这令人想到互联网发明者Tim Berners-Lee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开幕式大屏幕上的一句宣言,“This is for everyone”,用来形容互联网无处不在的影响。

  这里当然能帮你了解技术行业的现状,甚至你还能看出点硅谷技术公司平时不会公开的一面—Google X实验室里的样品、Facebook很少公开的硬件团队等等。这些技术大公司都想在这里表现得酷一点。

  至于最能让你了解Maker概念的人—改装跑车的汽车爱好者、用老式打字机写诗的年轻女孩、利用3D打印为病童做气管支架的医生,还有Everette这样自制护肤品的养蜂人,和他们聊聊,你也会产生想做点什么的冲动。

  日落时分,不少小孩子的背包都塞满了他们今天的创造成果—孩子们在Maker Faire似乎成了主角,不仅有巨型机器人可以让他们钻进去兴奋地大叫,还有组织者特意安排的动手辅导课和音乐表演。更重要的是,他们看见任何有兴趣的东西,都有机会去了解它是怎么做出来的并亲自动手尝试。

  就像车库文化与嬉皮士相互碰撞那样,技术与创造也开始融入平常生活。

  “Maker当然指自己动手做点什么,真正的Maker Faire提倡的精神是创造和分享。”Senese不断重申,“任何人都可以是个Maker。”

  #和机器人面对面

  机器人依然热门。

  不过没有哪个地方的机器人像Maker Faire上这样—它们看起来都像还没完成的模型,有的甚至看着有点恐怖。尽管如此,也不会影响那些来Maker Faire的孩子一探究竟—它们到底怎么被做出来的?

  Mark Grote从英国来,他此行主要是为了展示自己参与设计的机器人。今年8月,他所在的英国玩具公司Meccano即将售卖这两款机器人。Mark Grote用自己手里iPad上的应用控制着机器人,让它们与来往的人握手。“这款机器人的特别之处在于,我们为它设计了一些使用情景,你可以在软件上要求它握手、弯腰等等。”Mark Grote说。他指着在Meccano展位上那些拿着零件埋头组装的孩子,“不过主要是让孩子们看到它,自己动手,你看这个机器人的零件完全裸露在外面。我们给孩子的零件,就是做这个机器人用的零件。”

  你看到的大部分情景都是像Meccano这样的。参展者展示着自己做好的机器人,并鼓励前来的孩子也动动手。

  看起来有些设计感的机器人是一个炒菜机和一个可以识别人脸的玩具,前者像个大一些的咖啡机,你可以把食材分别放入分好类的盒子里,设定好时间它就会自动炒菜。这个机器的Maker已经做好了一盘炒洋葱,招呼着路过的人尝一尝。

  后者更受孩子的欢迎。一个叫做Mira的公司想做一个可以给孩子生活带来点乐趣的机器人,负责人之一Vijay Sundaram让围观的孩子捂起眼睛,然后再看Mira。

  “Mira里的摄像头能捕捉人的运动位置。”Vijay Sundaram说。当Mira和孩子对视,它会闪着光播放音乐。

  “这是我第一次来Maker Faire,”Vijay Sundaram说,“目标用户是10岁左右的孩子,这里是我们观察孩子如何与机器人互动的好地方。”

  #艺术家?I am a maker!

  “我是个艺术家。”

  每当有人问起“你是做什么的”时,Paul Nosa都固执地这么说。这个年轻人留着胡子,坐在他的缝纫机旁,不管围观的人有多少,他的目光都没有离开缝纫机。他在缝纫机旁还架起一个纸板,上面写着如何把缝纫机改装成一个可直接织出想要的图案的机器。

  他有些腼腆。“这些图案都是我自己设计的。”他指着旁边架子上的T恤,都是纯底色加针织图案,包括马、太阳等等。“当然这个机器也是我自已学着改的。”Paul Nosa说。他旁边还有个太阳能板,这是他的备用发电机。Paul Nosa打算Maker Faire结束后从这里开车去纽约,一路推销T恤。

  像Paul Nosa这样的人在Maker Faire上到处都是。你看到他们总会问,这些人到底在干吗?一个身着Vintage风格服装的女士坐在一台老式打字机前在“写诗”,一个老年人用自己做的木偶做了一套类似中国皮影的道具,几个穿着老派的老年人则带着全套机器展示锡版摄影,它甚至要拍照的人在拍照时蒙上一块布—以往我们恐怕只能在电影或博物馆里看到这些东西。

  会场空地还有块叫Metamorphosis Project的镜子,它的镜面像电扇的扇叶,如果两个人分别站在镜子两边,会在转动的镜面中看到自己和对方。发起这个项目的人对周围好奇的人说,这是他们做的一项行为艺术,意在表达“我们是个整体”。

  Make Magazine曾撰文称,“所有艺术皆出自于maker之手”。从这点上,Paul Nosa的回答,倒是一点不差。

  #从不缺席的NASA

  不管是西南偏南(SXSW,另一个汇集艺术、商业与技术的活动),还是Maker Faire,美国宇航局(NASA)从不缺席这类与技术和创造有关的活动。这次NASA主要来宣传自己的Centennial Challenges。

  “其实每年NASA都面向大众的不同挑战赛,Centennial Challenges从2005年开始举办,邀请大众参与。”Sam Ortega介绍说,他是NASA Centennial Challenges的项目经理。“任何人觉得自己能为一个社会问题提供一个创新有效的解决方案,或对NASA有兴趣,能对NASA的技术问题提供自己独到的解决方案,都能来参赛。Maker Faire在硅谷办,这里当然是找到这些聪明人最好的地方了。”

  如果你知道,2014年NASA硅谷园区开放日吸引了10万人注册前往,你就能理解人们对NASA的热情。在Maker Faire上也一样。除了吸引人们参赛,NASA还展出了宇航员的服装、飞船里的食物、3D打印出来的宇宙飞船零部件,并解释它们各自的功能。

  #将maker精神带入手术中会如何

  3D打印总让人很难认真起来,至于和救死扶伤关系更是不大,但美国CS Mott儿童医院的Glenn Green医生不这么认为。

  他和他的同事,试图用3D打印技术来解决“气管支气管软化”这一疑难病。患这种疾病的婴儿常因为先天不足,气管无法支撑足够空间来正常呼吸。父母会惊恐地发现,自己的孩子突然面色青紫无法呼吸,一些父母不得不在夜晚每隔两小时就叫醒孩子一次,以防止他们长眠不醒。

  Green医生和他同事的解决方案是,通过扫描和计算机建模,为这些婴儿设计出适合他们器官的专用管状支架,然后用特殊的生物材料,用3D打印出一个适合孩子的气管支架,并移入孩子体内,支撑他们小小的气管。

  “大家或许听说过有人在用3D打印制作枪支,但我们想做更正面积极的事情。”Green博士在Maker Faire之前的Maker Con大会上这样说。

  这一技术已经拯救了3个婴儿的生命。植入支架的小婴儿随着成长和发育,气管会越来越有支撑力,而这些生物材料制作的支架会自行溶解。

  不止如此。他们已经在试验以类似方式来帮助人们重建耳朵或鼻子等器官。

  #儿童在Maker Faire上做点什么

  没什么好说的,只有一个字,玩!

  但你绝对不会想到,世界上能有这么多简单又好玩的玩法。其中一个展台是真人版的“打地鼠”。孩子们先要用硬板纸、锡箔纸和电线等材料做一个“电路开关”,在验证可用后,5人一组地钻入“地鼠的地洞”里,将开关接在洞口。成功从洞中钻出来并让开关闭合一次,就算是“地鼠”偷到了东西。就像通常的“打地鼠”游戏一样,他们若没躲开锤子也要丢分。在这之后,孩子们恐怕都会对做出一个电路开关印象深刻,也不会有恐惧心理。

  这也是那些倡导培养小小maker的教育者的初衷所在。“孩子需要动手去触摸,边做边学。”参展的一个老师说。在数学物理等学科上,让孩子动手做是比照本宣科做习题更好的方式,他们试图在Maker Faire上获得灵感,好将更多项目引入自己的教学体系中。

  而Andrew Milne,一个将创客空间设置在大巴中的男孩,则觉得在动手过程中,孩子能培养起更重要的能力,如诊断问题和寻找信息。“更重要的是,maker会遇到很多不确定的情况,不知方向在哪里,你必须培养起自信和平静的品质。”Milne说。这听起来像是创业者和领导者时常倡导的言论。

  一些创业企业正在做更多尝试,好让数字时代的孩子不但对DIY感兴趣,也能让各种科学融入到动手玩的过程中。纽约的创业公司Little Bits用带磁性的电路小部件让孩子随意组装有趣的电路,英国一个设计师妈妈Bethany Koby则创办了Technology Will Save Us,提供一些套件,让孩子通过DIY对科学产生兴趣。

  #大公司在这里酷得起来吗?

  硅谷的技术公司不会错过Maker Faire。

  Google在室外搭了两个展位,分别为Breaker Lab和Google Making Science。Breaker Lab用玩具和慢镜头展示所有东西被“破坏”的瞬间,Google Making Science除了在草坪上展示Google的机械手臂、拍摄Google Map的无人机,还邀请所有人进入搭起的帐篷里动手做些东西。

  英特尔[微博]展台上,今年CES上发布的蜘蛛机器人和开发工具NETLab Toolkit再次出场。帐篷中间还有一辆颇具设计感的全黑自行车。会场上,今年CES上那个穿着Intel蜘蛛裙子的模特也时不时露面。

  在充斥着各种硬件工具的展厅里看到Facebook多少让人意外。它带来了两个团队—Parse和硬件团队。

  作为一个开发服务平台,Parse几乎可以作为Facebook与软件开发者联系的纽带之一,它解释了Facebook连接软件世界的一面。这个硬件团队很少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媒体称之为“神秘的17号楼”。

  两年前加入Facebook硬件团队的中国工程师许明纯介绍说,硬件团队的主要工作是为Facebook设计和开发服务器,他指着Facebook展示的一个服务器,“你在Instagram上拍一张照片传到Facebook上,可能就是在这个服务器上发生的上下传输过程。”而Facebook成立这个硬件部门是为了节省成本,“如果我们买英特尔或其他厂商的产品,可能不符合需要,而我们自己做(与代工厂商合作)并且开源,不仅节省成本,更重要的是能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设计。”

  联系编辑:yahanxiang@yicai.com

  1.

  01 巨型机器Celestial Mechanica模拟太阳系运转。

  02 附近居民大多会带着孩子来Maker Faire待上一天 。

  03 身着Vintage风格服装的女士坐在老式打字机前“写诗”。

  04 机器人R2-D2也在Maker Faire出尽风头。

  05 Mark Grote设计的机器人吸引着孩子的注意。可以通过iPad上的软件控制机器人,让它们与来往的人握手。

  06 孩子们在Maker Faire似乎成了主角,一个会动的小丑模型都会让他们惊喜。

  07 乐高的经典小人也出现在了Maker Faire上。

  2.

  01 Reared制作的钢铁蝗虫和犀牛成为Maker Faire的亮点。

  02 一个男孩戴着头盔体验虚拟现实技术。

  03 Nick Jenkins“复制”的莲花7型跑车。

  04 在Maker Faire上你需要打扮得足够吸引人,这个家伙给自己配了一个带有LED灯管的头盔。

  05 Keahi Seymour在展示他创造的仿生“靴子”。它可以让残疾人快速奔跑。

  06 这个4米高的机器人来自Autodesk。 07 Maker Faire上有各种各样造性诡异的交通工具,比如这个“公鸡车”。

  3.

  01 蒸汽机车模型也出现了,家长正在向孩子介绍其中原理。

  02 养蜂人Sanda Everette第10次参加Maker Faire,每年她都会带来自己做的蜂蜜和以蜂蜜为主要原料的护肤品。

  03 Maker Faire上另一个吸引人的交通工具杯子蛋糕车。

  04 具有“蒸汽朋克”(Steampunk)色彩的自行车。

  05 NASA从不缺席这类与技术和创造有关的活动。

  06 代表创造力的乐高积木也成为Maker Faire的亮点。

  07 巨型机器人Robot Resurrection,它的嘴巴和手掌心都会喷火。创造者Shane Evans是个典型创客,自己做东西已经超过20年。

  除了干货,就是走私货!——扫描二维码关注新浪杂志官方微信,专注深度报道。

杂志精选

文章关键词: 财经新闻国内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新闻中央某部委官员涉毒被抓 因患艾滋未收拘
  • 体育亚锦赛-女排3-0韩国夺冠 第13次登顶
  • 娱乐杨子否认用不同名字结两次婚 尊敬黄圣依
  • 财经股市获利资金转战楼市 有人一次购30套
  • 科技携程瘫痪确认系员工误操作所致
  • 博客马未都:手榴弹藏入裤裆只能成笑料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大学生期望月薪上涨1830元幸福感下降
  • 专栏李银河:官员通奸与任职资格的三种关系
  • 谢百三:万金难买牛回头
  • 叶檀:贪官在境外如何投资?
  • 水皮:基金坐庄顶牛 股民为国接盘
  • 冉学东:地方融资平台何以起死回生
  • 刘纪鹏:4000点以上的慢牛应成为国策
  • 董登新:三只400元神股变成10元股?
  • 李锦:权威人士稳预期论堪比论持久战
  • 易宪容:对于当前股市要放下贪婪
  • 姚树洁:为啥股民昨天如惊弓之鸟
  • 徐斌:大牛市其实是一种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