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李从东谢海波曹章武谈中国EMBA发展实录(3)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17日 12:10  新浪财经

李从东谢海波曹章武谈中国EMBA发展实录(3)
  2007年8月17日,中国EMBA五周年系列活动在北京隆重举行,暨南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李从东、《经理人》杂志社总经理谢海波、北京市五洲在线广告有限公司总裁曹章武做客新浪财经嘉宾聊天室。图为《经理人》杂志社总经理谢海波。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曹章武:您刚才讲暨南大学EMBA办学触角已经到达安徽、成都、新疆,还要在国外发展。那么在整个办学规模扩张的过程当中,您怎么解决师资问题?

  李从东:您提的问题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在办学规模的扩张过程中,如果办学资源跟不上,势必会影响效果。我们在规模扩张的过程中用的一个办法来解决师资问题,就是通过分行业的这种EMBA学位方向,调动其他学院的资源来弥补我们学院自身资源的不足。

  另外一方面国务院学位办的三三制的规定——师资队伍三三制的规定,对我们来说也是解决师资资源非常好的办法和渠道。我们自己的师资只占1/3,这样可以利用杠杆的作用,用一个1/3撬动一个2/3,使得我们办学规模继续扩大。

  曹章武:谢总,您怎么看待三三制的教学模式?

  谢海波:三三制很好的概括了EMBA的学习特色,也能够满足学员的需求特征。

  曹章武:李院长,暨南大学管理学院跟国外一流的商学院合作的项目有哪些?

  李从东:从2002年开始我们已经有和美国斯坦福大学合作的项目,去年我们又增加了和美国西北大学的合作。我们和斯坦福大学和西北大学,除了EMBA教学师资上的这种交流,像游学、海外移动课堂上的合作以外,我们还和宾夕法尼亚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有一些合作。这些合作对于中西文化的贯通、引进最先进的管理文化、引进一流的管理研究成果都是必不可少的,我们也从中受到很大的启发,受益匪浅。

  曹章武:《经理人》杂志也曾经跟商学院有过类似的合作,比如跟哈佛商学院的合作等等。我们杂志一贯秉承“为CEO阶层提供领先思想和系统的解决方案”的理念,你们也有“案例中心”这样的专栏。您认为这种跟商学院的合作对杂志的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有哪些促进作用?

  谢海波:我们2005年、2006年跟哈佛商学院出版公司合作,开办了“哈佛管理实践”这样一个专栏。应该说当时启动这个合作也是想把国外最先进的东西引进来,从而更有针对性地为中国的管理者提供更多的一些应用和解决方案。毕竟国内的很多外刊,原汁原味地引进外国的案例,对中国的管理需求缺少针对性。我们通过自己的策划,利用对方长期积累的知识产品进行筛选和整合,尽管其中一些不是现在刚出来的可能是历年所沉淀下来的,但还是对我们中国本土管理教育有很大的意义,能够满足中国的需求特征。当然,我们现在又重新扩大了国际合作的范围,与国外更多的一些机构在内容上有一些合作,因此这个栏目现在改名叫“天下智库”。

  曹章武:我觉得确实从你们提供的一些案例中学到了很多东西,像国际化方面的管理知识和案例等等。我也经常拿你们报道的案例进行比较,通过仔细的阅读,我觉得《经理人》杂志确实在实践操作过程中丰富了我们的知识。请问李院长,暨南大学管理学院的EMBA教学中有多少案例是来自海外?我们有多少案例库?

  李从东:对于全国的EMBA教学来说,都面临着同样的困境。一方面,来自海外的案例少。哈佛大学商学院给MBA学员做的这种案例训练数以百计,而我们现在教学中能拿出来的案例,没有这么大的数目;另外一方面,海外案例,由于文化背景不同、由于企业的发展水平不同、企业的管理水平不同,这些案例对于我们自己的这些本土企业,到底能有多强的针对性,对于我们的EMBA来说有多大的适应性,这些都很难说。

  但是本土的案例建设现在也面临着一个困境。一方面是案例建设的规范性、案例建设的深度要求,我们各个院校都没有一个很清晰的指引。不是说我们随便从实际中拿来一个实践的经历就叫做案例,案例有它很复杂、很正规的要求。而且目前各个学校在案例教学上投资的力度不同,暨南大学管理学院现在是比较重视案例教学的。去年有一个校友给我们投了一笔钱,我们成立了一个基金,专门奖励教师对于管理案例的编制。今年又有校外企业家拿出1000万来给我们投资案例建设。我们希望能够通过对案例教学进行总结,设计出一些指引,对于案例教学制定一些规定,比如我们对于怎么编制案例、怎么运用案例、怎么解析案例做出一些指引,来指导案例建设走向正轨。我刚才讲的两个基金是我们在案例建设上采取的硬措施,但是案例库建设不能急,它是一个非常长期的工作。

  我也注意到,现在国内有些大学牵头,在搞大家合作参与的案例库建设,其中就有一些建设上的指引,这也是一个比较好的趋势。但是对于这个趋势我也有一些担心,就是这些不同学校编制的案例,我们在教学使用过程中,肯定对于其他学校编制的案例背景并不是特别了解。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了对案例背景上的一些特殊的要求,是没有办法去对它进行补充完善的,而只能反馈给案例的组织单位。但是这个修改周期、完善周期太长,还是有很多工作需要继续做的。

  曹章武:我们本土教授研究的案例自己使用起来肯定会得心应手。谢总,您也是从商学院EMBA课程走出社会的,我不知道您班里有没有移动课堂?

  谢海波:我们有一部分移动课堂。

  曹章武:您觉得移动课堂对您学知识的力度、或者说学知识的效率有什么样的帮助?

  谢海波:首先移动课堂脱离了原来的课堂模式,学员的心情比较好,带动了学习的激情。从根本上讲移动课堂的方式的确给了我们学员更多接触其他企业、了解其他企业的机会。它也是一种案例教学方式,这样通过实例教学对企业案例有更深度的了解、更深层次的体验和讨论。我相信这应该是EMBA教学当中非常具有特色的教学方式。从我个人参与EMBA学习的经验来说,我们到美国游学的时候,美国企业都很重视这种交流,公司企业的高管亲自介绍相关的情况、一起参与讨论,应该说移动课堂给了我们学员更高层面、更多维的互动。

  曹章武:国内有许多商学院不光把课堂放到国外去,也把学员跟国外商学院的学员放到一块上课,然后大家到各自的企业一起参观和研究。他们觉得这种方式是一种非常迫切的趋势,它进一步促进了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管理者之间的了解。李院长,暨南大学管理学院今后有什么样更好的方式,让“国际化”这个概念进一步得到提升或者升华?

  李从东:我们在全世界规模上的扩张,一方面要扩大EMBA办学的市场、扩大我们的办学规模;另外一方面也是给我们相互之间的游学提供基地支持。今年我带着70名EMBA学员到安徽参加徽商大会,去感受一下徽商文化。我们去年和前年到青岛的海尔、海信、青岛啤酒这样的知名企业参观学习,到四川绵阳的长虹参观考察,到呼和浩特的蒙牛和伊利参观学习。除了参观考察以外,我们“游学”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以一个企业为实际背景进行案例解剖。我们这些EMBA学员分组进入角色,来针对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意向,和当地企业的高管来共同研究、探讨这些方案、措施、意见是不是合适。这个方式对于EMBA学员来说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锻炼和磨砺,这样他们也能够将理论知识和现实的管理问题进行很好的结合。

  管理学院在海外游学上,除了和美国合作,除了刚才讲的在首尔办了班、在新加坡办了班,最近我们还洽谈了一个项目,就是吸引招收50个印度人到我们的课堂里来。我们下一步跟台湾的中央大学有一个合作的意向,这个合作的意向就是想一起在深圳办个EMBA班,我们的EMBA进行资源共享、进行游学和互动。中央大学的EMBA学员主要是台资企业的台籍管理干部,与我们学员相互之间的沟通,我想比和大鼻子坐在一起沟通可能更容易,沟通更直接、更便利。而且由于文化背景都差不多,我们的学员可能对于台湾一些优势院校的知识资源、师资资源的吸收会更加充分。

  曹章武:谢总,咱们商学院突破我们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不但从国外“引进来”,我们还“走出去”。您觉得媒体是不是也要突破传统的经营理念和方式,也要“走出去”?

  谢海波:其实中国的媒体产业体制改革仍然在摸索中,所以可能具备“走出去”潜质的单位还不多。我们《经理人》杂志曾经也想过在越南、或者在其他地方办一些版本。应该说能够走出去的媒体的背景和性质,本来就有一个限制;媒体本身的规模和实力、资金等情况,又可能并不具备这样一个基础。特别是中国的媒体是一个产业远未完善、市场化程度还不高,本身还没达到这样一个“走出去”的标准。所以我觉得,未来肯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媒体会走向国际,这是肯定的,但是时间可能会比较长。

  曹章武:我觉得商学院在组织过程中获得了非常大的成功。其实海外也有很多华人,他们迫切需要通过媒体获得、了解华人的经营理念和中国经济的发展。光是通过电视、网络,信息并不是那么准确,这方面更需要我们财经类的专业媒体向他们传播我们中国内地的商业环境和国内的经济政策。

  刚才李院长谈了很多暨南大学的资源优势,其实我们跟暨南大学有一些业务合作,但是我并没有了解得很透彻。请问李院长怎么让更多人了解您刚才阐述的暨南大学管理学院的优势和特色?

李从东谢海波曹章武谈中国EMBA发展实录(3)

  2007年8月17日,中国EMBA五周年系列活动在北京隆重举行,暨南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李从东、《经理人》杂志社总经理谢海波、北京市五洲在线广告有限公司总裁曹章武做客新浪财经嘉宾聊天室。图为北京市五洲在线广告有限公司总裁曹章武。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李从东:现在国内的教育市场也已经开放了,今后开放的领域会更多、开放的程度会更大。与境外高水平大学的EMBA项目相比,我们现在的EMBA教育还显得稚嫩、浮躁,短期功利化的倾向比较严重。国内EMBA项目必须在内涵建设上下工夫,而且内涵建设不仅要强调规范化,更要强调创新。这个创新要以现有的多学科为基础进行创新,要以学校、商学院自身的办学特色作为标志来创新。有创新才有生命力,经常创新才有竞争力。我认为以特色为标志的EMBA教学的品牌化,这是个必然的趋势。可以说EMBA教育发展这五年,这种趋势已经初露端倪。我一直强调我们的教育要适度的引入市场机制,既不能以传统的学术理念和形式办教育,也不能完全强调市场化。

  现在有些院校在EMBA办学的市场化方面,我觉得走得有点远了。教育如果过分强调市场化,势必会弱化我们学位教育的很多理念,比如说它的严谨、它的规范、它对于EMBA思想层次的提升。市场化的结果可能导致哗众取宠的东西多了一点,可能在教学过程中EMBA学员感觉热热闹闹,但是他未必真有那么大的信息量、那么大的收获。我们暨南大学一直强调学位主导、学科主导、师资主导。

  曹章武:大量的商学院在品牌建设和推广进程当中,选择我们《经理人》杂志作为建设的平台,您怎么看待商学院品牌的塑造和建设?

  谢海波:我觉得商学院包括EMBA品牌的建设,如何利用好学校的整体平台资源是重点。学员在选择EMBA的时候,应该说学校的品牌是主要考虑的因素。建设EMBA品牌,首先应该把EMBA品牌放到整个学校大品牌建设的框架内进行考虑。EMBA品牌应该最大化地继承学校的品牌资源,同时由于EMBA项目自己的独特性和高端的定位,相对来说比较复杂也有较为丰富的资源,这些都要求它作为一个新的产品品牌必须有创新。所以我认为用一句话来讲,应该说“创新地继承学校的品牌,将是EMBA品牌建设的一个相对比较便捷的道路”。

  曹章武:加上海外合作项目,现在国内大概有30多个EMBA的项目,大家都通过比较市场化的手段,或者说有些商学院比较过度地利用媒体平台进行品牌塑造,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谢海波:我个人不认为它是过度的塑造。市场化与品牌之间我认为并不冲突,但是在传播的过程中不能一味的靠一些广告、靠炒作去做品牌。对品牌传播我比较看中两个方面比较独特的传播方式。一方面是要注重学员之间的口碑传播。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现在每个人去选择EMBA课程的时候,肯定要找到他所想就读这所学校已经毕业或者在读的学员去了解,让他们给出建议。只要每个学员对自己所就读的项目有很高的认同程度,他也可以向周边的人、包括已经明确有这种需求的人灌输这个概念。所以我觉得商学院在确保它项目本身的质量、提高学员满意度的同时,可以考虑如何去加强EMBA校友网络的建设,这样可以充分的整合资源、促进EMBA品牌的建设。

  另外一方面,商学院都在通过活动推广来进行品牌塑造。但是目前市场上,应该说还是缺少那种传播辐射面非常广、影响力非常巨大的,由商学院自己或者商学院主导的品牌活动。如果商学院能够办一些大型的活动,像一些前瞻性活动,我相信将对它本身品牌的建设、对它的招生等等会具有很大的帮助。

  曹章武:那么谢总,以您自身这么多年的媒体从业经验,您有没有给我们商学院怎么通过媒体的资源平台去推广自己的品牌这方面更好的建议?

  谢海波:第一点还是要加强商学院和媒体之间的沟通。从现在来看,很多媒体并不见得非常了解商学院本身的情况,而且商学院本身也正在慢慢学会走一个市场化、品牌化的道路,相当一部分商学院对它本身的品牌建设并没有系统的规划,它的定位和特色在哪里,它又想怎么去做这个品牌,基本上还处于特别简单的阶段。所以我认为媒体和商学院之间要加强沟通。

  另外一方面,现在我们进入一个整合营销的时代,所以媒体资源非常丰富、商学院本身的资源也非常丰富。《经理人》杂志和商学院有很多的合作方式,我们杂志的读者对象就是已经接受过EMBA教育、或者是未来EMBA教育的主要人群;我们也是为读者提供管理咨询方面的服务,当然也会做一些活动。商学院是一个提供系统培训、学位教育的机构。从战略方面讲,财经媒体和商学院都是满足同一方面的需求,都是提升管理者的管理技能和思维方式的,这样来讲,双方完全可以开展多方面的深入合作,活动合作也是可以细分的。我们《经理人》也有自己的会员组织、读者组织,比如说我们有针对企业CEO阶层的“博士会”。我们常规性的活动也有很多,在全国各地都有。应该说媒体的资源跟商学院的资源,可以有一个高强度的对接。

  李从东:谢总讲的我很赞成。商学院的建设、EMBA的发展离不开传媒的支持、离不开传媒的配合。品牌如果不传播就没有品牌效应。另外一方面,品牌除了传播以外,它需要有内容支撑、有资源支撑。我们刚才讲到,暨南大学的EMBA品牌,有以工商管理学科为主干的多学科支撑、有三三制支撑、有来自国内外这些高人和兄弟单位的支撑。另外还有一个就是校友的支撑。我们在校友这方面有一个非常好的组织,叫MBA联谊会。它叫做MBA联谊会,但实际上EMBA学员也在里面参与;而且MBA联谊会的高层,几乎全是EMBA。我本人在MBA联谊会中兼任会长,我们的执行会长、将近20位副会长、我们的常务理事和理事,这些人既是这个校友组织的骨干,也是它的出资人。联谊会的运作都是由他们自己来筹资。

  这些人联系着一个多大规模的校友群体呢?2800人。我们从1992年开始办MBA,一直到现在大概有2800人,都是这个联谊会在维系着。下一步学校EMBA的品牌建设、学校商学院的建设,要和校友联系起来。一方面利用校友的组织传播我们的思想和知识;一方面我们给校友和学员提出这样一个承诺,就是一个以暨大管理学院为后缀的终身免费知识后援支持。对每一个MBA学员、EMBA学员,不管是在学的还是毕业的,只要我们这儿有讲座、有对话这种学术活动,我们都通过邮件和短信通知他们,并免费为他们开放。这样一种形式使得校友和学校能够比较密切、比较频繁地联系起来。那么通过口口相传,我们能够把EMBA和管理学院的品牌传播出去。除了媒体的宣传,校友的宣传是一个非常有说服力的宣传。

以下是本文可能影响或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查看该分类所有股票行情行业个股行情一览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