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人才资源矛盾突出 政府雇员制的近忧与远虑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22日 13:37 经济参考报

  本报记者:马扬

  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人才资源情况,我国人才资源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于是在一些省市开始“试水”政府雇员制。

  吉林首个“吃螃蟹”

  2003年6月,吉林省政府成为国内试行政府雇员制的首个“吃螃蟹”的地区。从首开政府雇员先河,到如今仅剩下3名政府雇员,吉林省政府雇员制一直走得比较低调。对此,吉林省人事厅人才流动开发处一位姓殷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吉林省目前并没有继续招聘政府雇员的打算,轰轰烈烈的政府雇员将仅限于这3人,而最近几年内也不会再有。他说,我国新《公务员法》出台后规定,政府可以特殊聘任公务员,这就给一些过去需要聘用政府雇员解决的岗位提供了特殊聘任的可能性,但至于说如何进行,则需要观察后才能进行。

  政府雇员制出现后,有人把雇员比作“鲶鱼”,认为可以激励

公务员更加努力工作,不断提高效率和服务水平。据了解,继吉林省之后,国内上海、无锡、武汉、长沙、珠海等地也纷纷“试水”。因为雇员制没有全国性的统一部署,各个地方虽然都叫“雇员制”,采取的形式却不一样。在吉林、扬州和长沙,雇员不占行政编制,仅服务于政府某项工作或某一政府工作部门;珠海雇员虽不具有行政职务,但占用行政编制并享受公务员福利待遇。

  模式不同待遇不同

  同时,各种模式追求的目的不同,决定了政府雇员地位和待遇的不同。在珠海,实行雇员制的初衷是为了突破僵化的工资福利政策,用较好的福利待遇把优秀人才吸引到政府机关,这在无形中造成了政府与企业抢夺人才的尴尬局面;而在无锡,政府雇员制的特色在于先出台柔性引才规定,再出台特聘岗位人员管理考核办法,将特聘岗位人员纳入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的范畴,以“特聘岗位人员”之名行“政府雇员”之实。

  按照吉林现行的雇员制度,雇员不具有行政职务,不行使行政权力。待遇实行佣金制。但是,2002年当年首批计划招10人,结果却只招到2人。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副教授麻宝斌认为,吉林省政府实行政府雇员制的初衷,并不想因为推行这项制度而影响公务员制度的稳定性,但他认为,这种尝试本身就具有重大意义,其所进行的大胆制度创新,能够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和完善。

  而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马天俊则对政府雇员“可以此增强公务员队伍的生机和活力”提出不同看法。他认为,政府雇员与公务员依照两套不同的规则产生和运作,并没有一个渠道允许政府雇员变成公务员,还无法形成“鲶鱼效应”。相反,倒是某些“高级沙丁鱼”掌握着选择、评价“鲶鱼”的大权,大多数“普通沙丁鱼”依旧高枕无忧。

  麻宝斌对此观点也持赞同态度。他认为,政府雇员只是被政府部门临时雇用的技术专家,与政府之间是劳动合同关系,既不存在雇员干好了可以转为公务员的承诺,也不会影响到原有公务员的奖励、晋升和职位。

  政府雇员制应与公务员制度同步推行

  马敬仁是深圳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曾参与深圳政府雇员制的咨询,对政府雇员制保持着长期关注。在他看来,高级雇员身份特殊,难以融入政府。“他没有公权力,同时拿着高薪,这样在业务上跟公务员协调的难度很大。而在政府雇员的管理、权责问题等方面,目前还缺乏相关法规。”

  马敬仁赞成推广负责一般事务性工作的一般雇员,即深圳推行的“机关事业单位辅助管理、工勤岗位推行雇员制”。一般雇员不涉及决策和公权力,能按需设置,而且进出方便,从而在政府内部形成一个人力资源调节机制。他认为,雇员制的问题核心还是现行公务员制度改革,这涉及公务员薪酬、考核多方面的改革。尤其是现在僵硬的薪酬制度很难适应和满足各个层次、各有专长的人才需要,反而造成较高层次的人才流失。

  人事部的统计显示,从1998年到2002年,在人事部抽查的21个中央部委流失的本科学历以上的公务员中,流失比重最大的是专业人才,特别是涉及外语、国际经济、国际法、国际金融、国际贸易、涉外

审计等专业人才。

  一些专家认为,政府不得不采用雇员制的方式来吸引这类人才,显然只能归因于公务员制度本身的弊端。他们提出,需要澄清的概念是,所有的公务员本质上都是雇员,都是为纳税人提供公共服务的。因此,政府雇员制的创新,如果没有和公务员制度的改革同步推行,仍旧是体制外循环。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