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事会:标本深发展(2)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31日 11:12 《董事会》 | |||||||||
两支神秘力量 管委会接管后,几乎对每笔信贷业务都要过问,几乎架空了原有董事会和经营层,并在经营管理上与管理层发生冲突,以致后者不断向深圳市政府告状。而且,随着管委会尽职调查的深入,新桥对最早开出的每股5元进行压价。这使深圳官方发生了动摇。
2003年5月,深发展公告称撤销管委会,不再行使董事会授予的任何职权,双方矛盾公开化。 管委会从2002年9月29日设立,到2003年5月12日撤销,运作了8个月。怀胎8个月,最后以流产告终。 市场总结失败的原因是,新桥的收购价过低,尽职调查以及管委会推行的管理理念引起管理层不满,以及新桥作为投资机构而非专业银行机构的身份遭到质疑。 “新桥出价低是原因之一,但新桥并非唯一买家,深圳市政府还有其他选择。”一位知情人士说。据称,还有汇丰银行、摩根大通等外资银行有意以更高价收购深发展。 其中,来自台湾辜氏家族控制的中华信托商业银行一直没有中断与深圳的谈判,且出价不低。此外,有报道称德隆也欲介入。 但新桥并不甘心退出。2003年5月14日,管委会撤销的第三天,新桥在美国德克萨斯州对台湾中华信托银行提出诉讼,指控其干扰与深圳方面订立的框架协议的履行并构成侵权。这种打压行为激怒了深圳官方。 2003年9月,深发展选举周林为第五届董事会董事长。周原为副董事长(主持董事会工作)兼行长。知情人士向《董事会》透露,深圳官方原有新桥入主后周林另有任用的考虑。聘任何如为行长,政府以此表示强硬态度。同月15日,新桥以双方重组谈判的“排他性”为由,向国际商会仲裁院提出仲裁请求。 此举更加激化了新桥与深圳方面的矛盾。10月31日,深发展称“积极准备应诉及其他准备措施”。11月28日,深发展向国际商会仲裁院提交了答辩和反请求,深圳市投资管理公司等深发展股东随即向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起诉,要求法院认定新桥与其及深发展订立的框架协议中的仲裁条款无效。 知情人士透露,表面上双方火药味十足,私下里各支力量也在博弈,既有搅局者,也有斡旋人,“台资的中华信托银行搅局,港资的李嘉诚斡旋”。 坊间猜测,是新桥请李嘉诚出山,因为李氏家族与深圳官方关系密切。 据称,在第二次谈判中,曾经有方案让李嘉诚在深发展股权转让中持一定股份。此方案后来流产,原因不详。但在外界看来,新桥控制深发展后,未来李嘉诚仍有可能进入深发展。 此外,新桥还替换原谈判代表单伟建,以缓和与政府方面的矛盾。单伟建在6年前新桥收购韩国第一银行时作为新桥方谈判代表而一战成名。 银监会的推动,以及李嘉诚的从中斡旋,使深圳官方顺水推舟,加之新桥愿在价格上让步,使双方又重回谈判桌。2004年2月,双方最终选择了“其他准备措施”再开谈判,而没有直接对簿公堂,并于3月19日撤销了前述的仲裁请求和仲裁反请求。 新桥开出了一个适中的价格:每股3.546元,较深发展的每股净资产,溢价75%。以此为基础,2004年5月29日,双方订立《股份转让协议》,新桥将支付12.35亿元,购买深圳市投资、深圳国信、深圳城建和深圳社会保险局四家深发展股东持有17.89%的全部国有股和法人股,成为深发展的第一大股东。2004年前三季度,深发展盈利增长幅度超过70%,前景可期。 根据《股份转让协议》,新桥承诺在5年内把深发展建成国际一流银行,并承诺5年内不出售或转让目标股份,除非届时银监会另有决定。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