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方风雷:引巨头进来 领国企出去(4)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15日 11:45  《当代金融家》

  时任中金公司董事总经理毕明建评论称,这个模式独一无二。

  2005年3月,《纽约时报》一篇长篇报道详细介绍了高盛高华的出世过程,称方风雷为“高盛的造雨人”。

  高盛高华的砰然落地在气势上打破了中金独霸中国高端市场的局面。但其随后的表现异常低调,成立近4年来,对国内市场的冲击力有限。

  4年来,笼罩在高盛高华头顶的谜团始终吸引着外界好奇的目光。

  例如,高盛为什么选择向海南证券捐款?

  据知情人士介绍,第一,国务院曾针对解决有问题券商的办法专门发文,可以通过市场化的手段进行重组,其中包括珠海证券、云南证券和海南证券;第二,当时汇金公司尚未成立,政府无法接手问题机构;第三,海南发展银行出事后,海南政府欠债100多亿,已无担保能力。此时,高盛愿意拿出5亿人民币捐给海南省政府,这就是舆论所称的“买门票”。

  至于高盛向个人借款,是由国家发改委批准的。当时,发改委有改革外债管理体制的设想,采取登记、批准的方式,国家不赔偿不担保,积极发展个人外债。方风雷等6人首先进行了立项,然后由北京市发改委将立项上报给国家发改委,最后由国家发改委审批获得该项贷款的资格。

  高盛高华的成立经过了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商务部、中国证监会、中国银监会等众多中央和地方政府有关部门的审核批准。

  知情人士认为,引进高盛不是资本市场本身的思考,而是大的战略意图。中国的开放有一个蓝图和路径,何时引进哪个机构,怎么引进,都有战略考虑,有一个主线。他说:“中国政府在利用外资上有一个战略考虑,高瞻远瞩,绝非为一时一事的利益而为。如果仅从保护民族证券业的角度看高盛高华,轻了点儿。”

  到目前为止,中金、中银、长江和百富勤、湘财和里昂、高盛高华、北京证券和瑞银等,这些合资公司款款不同,体现了审慎的原则,但又不乏战略考虑的安排。

  高盛进入中国一年半以后,保尔森就职美国财政部长,而其上任之时,正是中美经济关系处于冰点之刻--中海油收购优尼科夭折。此时,美国副国务卿佐立克提出了建立中美战略对话平台,中国需要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国家。布什启用保尔森,没有仅仅把他当做财长使用,保尔森同时是负责对华事务的总统特使,这是国与国之间大的战略。

  助推中国移动开创国企上市先河

  1995年,方风雷前往欧美考察。在英国,他了解到英国电信和大东电报局要合并,后者持有香港电信约70%的股权。随着1997年香港回归临近,解决香港电话系统依然控制在英国公司手中的问题变得越来越迫切。

  回到北京后,方风雷提议收购香港电讯。

  到目前为止,中金、中银、长江和百富勤、湘财和里昂、高盛高华、北京证券和瑞银等,这些合资公司款款不同,体现了审慎的原则,但又不乏战略考虑的安排中金的第一个项目是光大集团收购香港电讯股权。这次收购揭开了重组电信业的序幕。第二个项目是中国电信直接收购香港电讯。1997年春天,中国电信斥资几十亿收购外国公司在香港电讯的13%股份。当时由鲁平(后由廖晖接替)、吴基传、王岐山组成领导小组。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