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刚:做乳业龙头老大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18日 21:49 南方人物周刊 | |||||||||
潘刚,1970年生于内蒙古锡林格勒盟,1992年内蒙古农业大学毕业后,进入呼和浩特市回民奶制品厂工作(伊利集团的前身)。13年间,他从一名普通的车间工人成长为伊利集团董事长。 -本刊记者 彭苏 发自北京
“我先喝点儿水,你们也喝点我们的伊利牛奶。”12月12日,在北大举行的2005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创新论坛上,发言开始,潘刚冲着台下300名学子使了招“幽他一默”,引得场下笑声一片。 伊利集团新一任董事长潘刚,“平常除了工作还是工作,不会打高尔夫,也不太擅长演讲,不是那种能把大家‘忽悠’得热血沸腾的人。”在助手刘春海的眼里,这位上司就是一个实干家,不爱张扬。 眼下,小小茶室中,记者与潘刚正面对面交谈。服务员斟茶时,手一偏将水洒在了桌面上。服务员很紧张,潘刚稳稳地坐在那儿,含笑依然。 这个35岁的年轻管理者,从普通工人到质检员,从创建冷冻食品公司质检部,到组建矿泉水公司任董事长、总经理、液态奶事业部总经理、总裁助理、集团总裁,最后成为集团董事长,其间13年的风风雨雨,他,经历得多了,眼皮子下的这几滴水又算什么? 潘刚的正式接管伊利,被媒体喻为伊利进入“潘刚时代”。 成长史 “听说你的员工把你比作一堵墙,抵挡了伊利2005年初发生的一系列风波。也有人说正是风波造就了你今天的位置。是这样吗?”记者问。 “我没想过,不过,我可以给你讲讲我的过去。”潘刚说。 “我出生在内蒙古锡林格勒盟下面的一个旗县,家庭十分普通,父母都是老师,对我们管教很严。1992年7月,我从内蒙古农业大学毕业,那年毕业的大学生是国家最后一届包分配工作的。我记得当时很多同学都分到了政府机关,留在了呼和浩特市,而我被分到了回民奶制品厂,它是伊利的前身,在那里,我当上了一名车间工人。 “刚参加工作,每月工资108元,中午没地方吃饭,晚上没钱租房,我只好跑回学校,找老师帮忙,这样才找到了暂时借宿的地方。这种生活过了近一年,直到公司成立了质检部门,我才搬进化验室,白天在里面工作,晚上支起行军床凑合一下。 “应该说对我能力上的锻炼正是始于组建质检部。1993年初,我的工资已经涨到了300多元,工资这么高,心里觉得挺满足的。可是组建质检部就要从头开始,而且就我一人,也没有任何经验。我挺矛盾的,到底是要稳定,还是要去做点事情?毕竟是单身,最后我还是决心一搏。 “最令人头痛的就是协调生产车间与质检部门的关系。质检过程中,如果发现一个细小环节不到位,就会有一箱箱雪糕被倒掉,也会导致一个集体的月奖全被扣。但条件的有限,决定了制作产品是手工业操作,工人也就是附近村子的村民,素质也不可能高到哪儿去,所以矛盾很突出。 “我来自车间,什么环节最易出问题,自然最清楚。可是工人们的难处,我也能理解。1994年,我又到了生产部,担任生产部部长,主抓生产。 “抓生产肯定就要得罪人。我记得1994年的一个冬夜,一批因为生产质量不过关被勒令下岗的工人,伙同附近的混混冲进宿舍,要把我强拉出去,叫嚷着要和我们到外面谈判。厂里的其他同事不干,又把我拉回去。你拉来,我拉去的,那幅拉锯战似的场景想想都觉得可笑。 “受挫肯定是有过的。1996年11月,公司看到市场上矿泉水的发展势头不错,又想让我负责发展这块业务。我也犹豫过,因为这样,我就要舍弃稳定的生活和工作,从头做起。 “集团对矿泉水开发的投入并不大,我是产供销一肩挑。我们在山上找到泉眼,找专家鉴定水质,自己找合作方投资。矿泉水1997年卖得很火,可是到了1998年,纯净水开始走俏,而且消费者都爱喝冰冻过的纯净水。我们坚持做矿泉水,结果水一经冰冻,矿物质就会在瓶底结晶成形,不了解的消费者都误解这是水有问题。销售下滑,加上1998年的一场大水,把客户装水的库房冲垮了,经销商要求全部退货。 “那是一次沉重的打击,我整夜睡不着觉。 “1999年,公司决定对战略发展和组织体系进行重大调整,我负责这项工作。年底完成组织体系调整后,我受命组建液态奶事业部。当时液态奶年销售额不到1亿元,到2000年,销售额突破5亿元,以后每年成绩翻番。 “谁都知道2004年底伊利发生的高管风波。危机刚发生时,很多投资者纷纷跑到伊利来质询,媒体不断报道,集团上下一片恐慌,互相议论猜疑。我想,很多企业面临这种窘境,都会去压、去堵、去封锁消息,但我们决定将一切透明化,让全社会看到一个真正高效运作的伊利。我们召开了员工大会,力求稳定大伙情绪。 “我这里有一张照片,这是事件发生后,一个记者在伊利拍到的。在那上面,我们的工人一脸平静,十分有序地在院门口扫雪,那是呼和浩特入冬以来最大的一场雪啊…… “我当时疲于应付一批批投资者的来访,还要接受一家家媒体的询问,每天重复同样的话,一遍遍回答相同的问题。有一天,我送完最后一批投资者后,已是凌晨2点,但是我没有一点儿睡意。我来到车间,看到我们的工人们正积极地投入生产,他们的表情比以往更认真,十分庄重。这一刻,我感动了。 “这两件事,促使我做了一个重大决定。第二天一上班,我召集了一个经营层主管的会议,当时我提了一个问题,2005年我们的经营目标到底要做多大?在那时的压力下,有两派主流意见:一派是,我们能保持2004年的水平已经很不错了,还有一派是比2004年下滑得不要太多,就是胜利。等大家说完之后,我站起来说:我要让伊利成为2005年第一家收入超过百亿的乳品企业,年增长30%以上。 “大家都认为我疯了。可我认为,伊利必须通过大发展才能摆脱危机。因为我有着对乳品行业的了解,对伊利的了解,对我们员工们的了解。事实证明,我这个决策是正确的。” 签约奥运 实际上,潘刚接掌伊利前后,中国的整个乳业也经历了一系列振荡: 2004年4月的“阜阳毒奶粉事件”;2004年5月一纸“禁鲜令”出台后,让中国奶协与乳协围绕牛奶加不加“鲜”字展开激辩,矛盾浮出水面;2004年底三元乳业业绩下滑,总经理换人;2005年6月,光明乳业“回奶事件”曝光;其间还夹杂着地方乳品与名牌乳品之间激烈的价格战,等等,这一切让消费者对国产牛奶疲倦了,心冷了。 在面对内部高管危机和外部行业信任危机的背景下,伊利并没有垮掉: 10月18日,伊利集团公布2005年三季度业绩报告,报告显示,伊利集团本年度前三个季度连续创造历史最佳业绩,超过2004年的各项指标; 11月16日,伊利签约北京奥组委,正式成为2008年奥运会乳制品赞助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