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方程式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05日 13:33 《商界》杂志 | |||||||||
在这个地地道道的民营企业里,董事长隐于人群之中,像一个不声不响的平凡老头;总经理一飞冲天,像一只骄傲的风筝供世人仰望品评,并引领这个企业的方向。一把手的退隐与二把手的登台,在这里显得如此的平静,又如此的平和。 而这种特殊“二人转”所带来的结果,就是这个起点很低的企业,以远远超出内部人预期的速度成长起来—— 十年来他们名下的企业“统一石化”,每年以50%的惊人速度增长 □文/本刊记者 鲁渝华 这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企业,又是一个令人嫉妒的对手。有人称之为“鲶鱼”,有人叹之为“奇迹”。 统一润滑油是伴着那条经典的广告语——“多一点润滑,少一点摩擦”而声名鹊起的。3年之前,统一石化寂寂无名,李嘉不得不在每一个场合口干舌燥地向人们解释道:统一润滑油与统一方便面之间没有任何的关系。3年过后,这个弱小的品牌成长为国内车用润滑油市场的老大。 关于统一润滑油的成长,由此成了一个谜。这个企业为何一飞冲天?它是如何用3年的时间将销售额从6亿元做到了30亿元?这个企业的背后,是什么神奇的力量在谋篇布局,令它在市场上的每一步棋都旁逸斜出,并因此而出奇制胜? 直到2003年,“统一石化”38岁的少帅李嘉才开始浮出水面。这个说话爱调侃、亲和如邻家兄弟的总经理,站在最严肃的《财富》论坛上讲述企业成功的原因,也简单得几乎“让人笑掉大牙”:“统一所做的,只不过更加细心、更加努力地满足市场需求而已。”对于整个行业的评价,这个年轻人同样“很不会说话”:“润滑油并没有什么秘密,说到底,跟色拉油的配方差不了多少。” 一切简单的背后,往往都有着复杂的注解。这个企业的成长与壮大,那些令业内人士眼花缭乱的市场轨迹,在李嘉看来,不过是由无数被分解、可执行的简单片段所构成,而企业家要做的,就是找到这些“由复杂通往简单的有关方程式”。 30岁前的选择 30岁以前,李嘉自认自己“没太大的成就”。 1987年7月,1.87米的大个子、校篮球队主力的李嘉从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毕业,被分配到了北京市规划局。一年时间里,一帮年轻人整天用打扑克来打发漫长而苦闷的人生。一年之后,李嘉从规划局辞职,踏上了留学的路途,“争取用更高的学历来弥补理想与现实间的落差”。 然而巴黎的花花世界非但没有让他惊喜,反倒多了几分落魄。在这里,法兰西人傲慢地挥洒着他们的浪漫,像他这样的外乡人却根本无法进入他们的圈子。一年过后,他又回到了北京。 而后学建筑学的他开始找工作。不过对于当时的北京而言,拆房子和建房子的公司都凤毛麟角,李嘉“碰了不少壁,也长了不少智”。不久,他不得不开始做点小生意来养活1.87米的大活人。这期间,他卖过温州的皮鞋,倒腾过家用电器,日子过得轻轻松松,心情却日益失魂落魄。 始终做小生意终究不是出头之日,他觉得需要找个“正规点”的公司学点东西。1990年下半年,他应聘到台资企业火鸟色拉油公司作业务员。就在这家公司,李嘉第一次见到“销售有表格、有数据”,用来分析问题很管用。之后,这个善于学习的年轻人得到了上司的赏识,一年之内,他连升三级,从业务员做到了营销部经理。 也许他拼命工作的目的不过是想摆脱生活的现状,然而,命运却给他打开了另一扇陌生的门。一个偶然的机会,色拉油公司的中方投资者邀请他一起做色拉油的包装桶,他有了人生的第一次跳槽。此后很长一段时间,他又不得不绞尽脑汁为包装桶寻找销路。 就这样,在京郊大兴县做润滑油生意的霍振祥成了他的客户。 也就在交上这个客户之后,李嘉有了一次难得的人生际遇。他陡然发现润滑油行业几乎是暴利,而自己的包装桶做得再漂亮,也只能赚取少量的“铜板”。而当霍振祥邀请这个头脑灵活的年轻人加入时,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并出任了这家只有几十万元规模、十几条枪的小公司的副总。 事隔多年,李嘉斯文地坐在记者面前回忆过去,称当时的动机完全是胸无大志:“只想随着公司的发展自己多拿点奖金,然后买一辆吉普在大街上跑,后座放条狼狗,旁边坐个美女……” 那时的统一石化只是个毫不起眼的小公司,仅北京就有273家这样的企业,放在全国有4500多家。竞争归竞争,不过生意好做,“一个棒子一口锅,一锅能挣十万多”,那是一个大干快上、热火朝天的场景,第一年,统一润滑油做了600多万元生意。 第二年制定销售计划,霍振祥提出了翻一番的目标。不过,李嘉却大胆地提出要卖到3000万元。于是霍振祥决定给他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看看这个夸下海口的年轻人如何实现自己的承诺。 对于这次考验,李嘉没用多少力气就轻松过关。先是公司派人到市场搞调研,回来后一总结发现司机根本就不懂润滑油。当时市场上只有三类产品:汽油机、柴油机和齿轮润滑油,包装分别是红的、绿的、灰的。司机看别人买红的,就买红的,有点人云亦云的感觉。这样的笑话同样出在自己的公司内部,唯一的一辆桑塔纳车过了保养期要到外边买油,那个级别的油桶曾经是红色,结果司机依葫芦画瓢,最终买错了型号,发动机遭了殃。 “统一”那年做的一件事是:把汽车的照片印到了润滑油桶上对号入座,司机不再看颜色买,而看桶上的汽车照片。那时国内跑得最多的不外乎就是桑塔纳、夏利、切诺基、昌河几种车型,用什么样的润滑油一目了然。这个小小的创意甚至引起了业内的震动,1995年统一润滑油做到了3300万元。 初次出手,卓尔不凡。其后,慧眼识才的老板霍振祥决心退居二线。顺理成章地,李嘉被推到了前台,成为了这家公司的“操盘手”,开始在“可以放手干”的欣喜中忐忑地实施自己的计划。这年,他29岁。 一只放飞的风筝 这无疑是一个心比天高的年轻人,像一只遇到微风就腾空起舞的风筝。当拽在霍振祥手里的风筝线突然由慢放变成自由延伸时,这只风筝就会凭借风力迸发出一飞冲天的力量,甚至翱翔的高度超出了霍本人的想象。 其后,在李嘉的带领下,统一石化接连展开了“三大战役”,开始使这个公司跑了起来。 第一件事是“换了一个桶”。1996年润滑油市场几乎是高端品牌的天下,美孚、壳牌、BP们制定的标准成了主导市场的权威。相比而言,国内的几千家小企业无一不是盯着洋品牌亦步亦趋,跟在后面推出类似产品,以低端和便宜谋取份额。统一润滑油也一度狂推低端产品,结局却是“低端产品到处打架,洋品牌独自偷欢”。事实证明,此路不通。 要出头就得突破,经过又一次调研后李嘉发现,桑塔纳一次用油3.2升,夏利用2.8升,可国外产品和国内的主导产品大都是4升的包装,加完一次油后剩下的量很尴尬,扔也不是留也不是。就在那年,“统一”率先推出了3.8升、3.5升、3.2升规格的“对号入座”式的产品——“一桶不多不少,恰好够用”。 相同的创新还体现在卡车用油上,他甚至从自家搞装修的油漆桶上得到启示。卡车一次用油16升,如果用小包装一次则要4桶。如果改成16升大桶就可一次解决问题,包装成本节省30%,司机也可废物利用,拎大桶洗车……两个月后,“统一”的“水桶装”润滑油面世,三个月后,中国北方大大小小的卡车后面都挂上了“统一”的水桶。仅此一招,1996年统一润滑油的销售达到了8700万元。 “做生意就像在牌桌上,你手里总要有一张让别人想不到的牌。其实这张牌就隐藏在消费需求里,你所做的就是多用一点心去挖掘,这样你才会赢。” 紧接着,李嘉打出了第二张牌——“圈了一堆人”。 当时市场的通用规则是,整个行业都实行代销制,经销商先卖产品再付款。不过通行的规则却成了李嘉的“不能承受之重”,企业盘子太小,没有钱,拖一个月的账款等于占用了流动资金。两害相权取其轻,在圈内混了没多久的统一石化尔后给经销商定下的“规矩”是——现款现货。 开什么玩笑?先前还算合作的经销商 顿时采取了“非暴力不合作”态度:这个翅膀还未长硬的企业无疑是自断后路,凭什么要经销商接受前所未闻的“不平等条约”? 不过,未等到不耐烦的经销商拂袖而去时,李嘉又讲出了下半句:“只要你现款现货,我负责派人帮你销售一半,你玩不玩?” 一语正中下怀:“统一”承诺销掉一半,即便现款现货,到头来占便宜的还是自己。大部分“趋利”的经销商们一盘算,开始“全力支持厂家新的营销模式”。 这是一场完美的厂商双赢策略。就在这年,“统一”总部召集了500个市场人员,点对点地分发到各地的经销商队伍中。同时“统一”还专门选取了那些渴望成长的中小企业主作为经销商,主攻的市场也选在二、三线城市——一个市场尚属空白,大公司看不上,经销商也最忠诚和稳定的战场。这种先从二、三线市场突破的方式,甚至写入了公司的文件:“大城市一律不许建点儿,所有人员都得往下面跑”。 在这个冷门的领域,像卖保健品一样卖润滑油的方法,无疑是行业内一个前所未有的创举。那些经过专门培训后的“统一”促销大军,在车场、修理场、门市向似懂非懂的司机们耐心地讲授润滑油的知识,告诉他们该用何种产品、轿车如何维护、如何识别优劣等。这是一场由被动等待变主动出击的战役,其后,司机成了朋友,经销商成了“喝酒时抢着买单的兄弟”。1998年,“统一”轻松地将销售做到了1.5亿元。 1999年,统一润滑油的销售做到了2个亿。 小企业逐渐丰满。李嘉打出的第三牌是——“修建一个园”。 他向董事长霍振祥提议:“要修建一个年产10万吨以上的新厂区,总预算2.9亿元左右。” 这又是一个有些“脱离现实”的提议,尽管早已见惯了李嘉的跳跃式思维,霍振祥还是吃了一惊。统一润滑油年利润不过2000万元,“用得着玩这么大吗”?李嘉坚持己见:“中国的市场跟前几年的日本、韩国相仿,处于喷发的前夕;此时各个行业都不太景气,投资工厂成本比较低,方方面面都是个机会。”最后,他向董事长拍了胸脯:“一期投资8000万元,保证一年就能赚回来!” 建新厂的方案最终得以确定,2001年,工业园终于建好。在一片欢天喜地声中,统一去请业内专业权威出席剪彩仪式,不料却遭到了拒绝,理由是“不想看到悲剧发生”:以行业内15%的平均增长速度,统一10万吨的产能意味着至少要从2亿做到10个亿,短期内卖得出去这么多吗? 哪知悲剧最终却变成了喜剧,半年之后,原材料如钢铁、水泥等开始疯狂涨价,仅此一项企业便节约了至少5000万元的成本;其后,中国的车市开始井喷,润滑油需求突然大涨,建好的工业园生逢其时,这年,公司的销售再创新高,达到了4.3亿元。 事隔多年,李嘉回忆当时的情形,“压力真的很大,到处都是‘统一完蛋了’的唱衰之声”。他努力地将话说得轻转平缓,似乎找不出当年的紧张。这种缓解恰如这个企业的个性,在不断的出奇招中将每个可能遇见的拐点幻化于无形,以至于企业成功之后找不出当年的蛛丝马迹。 系统补课学问 成立不过几年的公司,有了疾步如飞的成长,是维系销售增长的速度,还是稍做停顿,给自己做个体检?对这个问题,李嘉想了很久,但没有答案,他相信自己的企业没有问题。 1997年上半年,李嘉做出了一个让众人期待很久的决定:进军南方市场!此前的“统一”虽然在北方遍地开花,但在南方尚属盲点。地方的诸侯终究要一统天下,为此,统一石化将主力全部调回,一路浩荡杀向南方市场。有人描绘当时的场景是,“骄傲浮现在每个人的脸上,饯行会最终开走了调,成了庆功会”。 哪知三个月后,无往不胜的队伍却垂头丧气地跑了回来。人算不如天算,南方气候温润潮湿,发往南方的产品不到一个月就开始生锈,锈迹斑斑的产品吓跑了消费者,也同样得罪了“被退货搞得很恼火”的经销商。信心百倍由此变成了万般沮丧,更重要的是,主力的南移也动摇了北方的销售基础,那一年,统一润滑油第一次没能实现销售目标。 整整两年时间,李嘉未能踏上南方一步。随后,这个心高气傲的年轻人开始对自己进行“道德上的沉重思考和深刻解剖”,闭门思过一关就是三个月。 “从表面上看,南方市场的失败只能说是产品上出了问题,但真的就只是产品的问题吗?事实并非如此。从根本上说,这是一种系统上的失误,包括产品研发、人员心态、危机处理等链条上都出了问题。倘若系统的各项功能都运转正常,在决策之前有充分的调研,并研制出相应的产品,做好各种应对措施,则事情远非后来的被动。” 说到底,个人再灵光四射,但没有约束难免会“偏离跑道”;倘若将个人的才智放在一个优秀的系统中,通过系统评估风险、权衡决策,那么企业做出正确决策的几率会大大增加,个人的力量也会在系统得以放大,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后发生的另一件事情更让李嘉看到了系统的“缺陷”。1999年冬天,有人告诉他,别的企业在“动”“统一”的人。李嘉不以为然,想想当时的“统一”在圈内还活得比较滋润,想必员工们不会“丢了西瓜拣芝麻”。哪知春节后上班才发现人不见了。销售骨干、生产骨干等活脱脱地被人拉走了一条线,连送货的司机和押运都被人挖走了几个。离开后的“前员工”叫嚣着要给原“雇主”一点颜色看看,并推出了与统一润滑油从包装到规格都一样的孪生产品…… 那一刻,李嘉形容自己的感觉是“几乎变傻了”。其后的工作中心变成了亡羊补牢,一年的官司,一年的重建网络,一年的过渡磨合……好在企业最终还是恢复到了平稳的轨道。 “如果当时未能顶住,你想现在会是什么样子?”这个“飞得太快”的民营企业经历了所有企业在发展中的磨难:市场败局、人才流失乃至战略迷失。在有了切肤之痛之后,他的心思随后由单一的追求速度变成了“一颗红心,两手准备”:一方面继续寻求销售的增长和新的突破;另一方面开始为这个成立不过5年的企业建立一个强有力的运营系统,“把人为随意性的影响降到最低”。 1999年,统一润滑油上马了在国内都还“处于看稀奇阶段”的ERP系统。 那是公司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革命总动员,6个月内公司展开大规模的培训,从来没接触过电脑的清洁工都被请到了电脑桌旁。传统的手工作业最终变成了流程清晰的系统作业,麻麻匝匝的数据变成了工工整整的表格,员工开始从高谈阔论的汇报变成了在字里行间找“感觉”。 通过这个在公司内部被称作“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系统建设,所有复杂的过程都被精简成一条“简单”的流水线:先市场调研,再分析结果,推相应产品和决定市场策略。全公司37部调研电话,每年打出近10万个电话,清单足足有500米长。通过市场调研的反馈,公司研发中心早已配备了上千种原材料,可以根据市场的需要随时调配出相应的产品。这里成了一个做比说还快的企业:2000年,市场调研人员在调查后发现,北方冬季寒冷,很多汽车难以点火,统一石化随后推出了9900抗冻机油,“低温启动,说走就走”;针对女士摩托车尾气难闻的情况,他们则在润滑油中加入香料,“宝马香车铺满路”,一时大受市场青睐……每年统一润滑油都要推出300多个新品,全行业无人能比——排第2位的,是50多个。 全公司1300余家一级经销商,全都通过一个客户端系统与厂家的服务器相连。经销商买了多少货,卖得怎么样,通过数据库一目了然;对于供应商,自己的库存还有多少,什么时候补货,也随时可以查到并早做准备。经销商要货时,只需轻轻地一点计划,信息将自动生成为生产计划,两天后,新产品就已陆续发往四面八方。速度成了这个企业快速奔跑的利器,全行业从供货到组织生产到最终送出产品的周期是10天,而统一润滑油只需要3天,相当于同样的时间做了别人三倍的事情。 看似复杂的运营系统,在企业内部则只有一个简单的“QCC小组”。小组分成四个部分,分别管质量、产销、人力、财务,组长直接对总经理负责,各小组之间分工协同。倘若某部门的不协作影响了其他部门,相应涉及的部门也要负连带责任;而每个小组的工作,都做到了全盘量化,做得好与不好一目了然。 洋品牌错看了中国市场 系统的力量最终转化为市场规模的快速增长。到2001年时,统一石化做到了6亿元的销售额,成为国内民营石化企业的老大。不过这一年,李嘉感到自己触摸到了“天花板”。 天花板下,数千家中小企业乱成一团,“统一”虽然个子最大,却不得不弯腰屈膝和小兄弟们肉搏抢食,而且所得微薄;天花板上,利润最丰厚的一块蛋糕被美孚、壳牌等巨人攫得,占据20%的高端市场却获得了全行业80%的利润。 李嘉又开始找人理论:“中国的车开四五十万公里非常普遍,而洋车差不多开十万公里就得更新,这就要求市场上的产品符合中国的车况,但事实上洋品牌在中国推出的润滑油依旧是欧美的标准;同样外国的卡车基本上不超载,而中国的卡车超载现象十分严重,洋品牌也没有针对的产品,本土品牌凭什么要在低端过日子?” 他很不服气。润滑油说到底只由基础油和添加剂两部分调和而成,跟洗发水一样看似神秘实则简单,大家都用差不多的原料但却有着太大的价格差别,凭什么? 李嘉甚至得出了一个“偏激”的结论:洋品牌完全错看了中国市场!为什么它还能活得如此滋润,说到底就因为它有一个品牌效应及品牌光环下的高端产品,消费者有一种“羊群心理”,中小企业也望而却步。 就为“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他决定做一回安徒生童话《皇帝的新装》中的小男孩:第一,高端并不高端,洋品牌能做的大家都能做;第二、揭开神秘的方式就是让神秘的产品大众化,“本来就很简单”的润滑油为什么就不可以做成大众产品? 从做出决定到付诸实施是一个“极其痛苦的过程”。企业已经做大,倘若抗争不过早已安营扎寨的洋品牌,偌大的企业就会毁于一旦;退回来也是绝路,因为一旦挪窝,原来你的中、低端市场已经被人迅速占领。 举棋不定之际,新的风险又不期而至。2000年下半年,一向与统一石化合作甚欢的国内某石油巨头为防养虎为患,下令停止对民营石化企业的基础油供应。国内基础油源被掐断,此后统一石化不得不在国际市场招标采购。采购成本加大,再去做质优价廉的中低端市场已基本没什么退路,统一润滑油被逼上了高端。 李嘉决定向洋品牌发起挑战,甚至破天荒地想到去央视参与广告招标。 就为论证一下可行性,他找来一些专家、顾问支招,并“期待得到意想中的喝彩”。哪知专家们齐齐亮起了红牌:“一个平常看不见、摸不着的工业品,要去央视招标向大众露脸,教科书上都没有先例。” 李嘉据理力争:“据我所知,早就有企业已经做过,比如“徐工徐工祝你成功!”还有一个就是远大中央空调。谁会看了广告之后,去买一台挖掘机或中央空调回家呢?” 但那仍然是一场N票反对、1票赞成的表决。不过孤零零的1票最终变成了2票。在一家路边的羊肉馆,霍振祥与李嘉进行了一场“惜字如金”的对话。“决定了吗?”“决定了!”“要多少钱?”“6000万左右。”“多准备点,7500万怎么样?”“行,超了这个数就不投了!” 6000多万元的广告最终投了进去,2003年元旦,统一润滑油的广告破天荒地出现在了央视黄金时段。第一个月的1000万元广告费投下来,市场几乎毫无反应。第二个月,又咬牙将1000多万元砸进去,市场依旧没什么起色。京城一家报纸用寥寥数语对这个“凑热闹的企业”作了点评,题目是《这个企业像爱多?》。 自助者天助之。熬到第三个月,李嘉期待的奇迹最终出现。2003年3月21日,伊拉克战争爆发。李嘉迅速做出决策,撤下现有的广告,改为播放那一条早就准备好的“多一点润滑,少一点摩擦”的广告。 原先的“不堪设想”最终变为了一场2003年最为轰动的“事件营销”。这个在非常时刻播出的广告无意间暗合了统一润滑油的诉求宗旨,于是产品及品牌的传播,在已有的基础上开始以数倍的放大效应向外延展,紧闭的市场大门一下子被冲开了。3月,统一的销售同比增长了300%。 2003年,统一石化有惊无险地将销售做到了12.6亿元。同样大获全胜的是,高端润滑油占全公司销售的比例由10%上升到了41%。“量变”走向了“质变”,统一润滑油昂头迈进了洋品牌多年霸占的高端殿堂,并震惊了业界。 “当时统一账上的流动资金只有3000万元,如果全投进去了而不能促进销售的增长,你想想结果会是怎样?”事隔三年之后的“交底”,李嘉依旧有些得意:“因为感觉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钱投进去了,自己什么都没有想了,回家好好睡了场大觉。” 总比对手先跑一步 用简单的思维,去做一件件简单的事情,并得到复杂的结果。事实证明,这是做企业最有效的方式。很多企业不能超越自己,就在于总是用复杂的思维,总想做出复杂的结果,结果不伦不类,到最后,自己也困在了千丝万缕的复杂程序中。 2004年,“受到启发”的中石油、中石化相继投入高端市场的战斗,业内开始刺刀见红。那一年,统一、昆仑、长城三个润滑油品牌都在电视上比着较劲,“每天投入的广告费足够买一辆奔驰”。在洋品牌内部,“统一”的“拔地而起”也让老外们感到了空前的不安,一家公司的会议一开就是两天两夜,主题只有一个:“关注统一”。 出头鸟遭所有的猎人瞄准,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对手们投入了更多的资金,制定了更庞大的计划,炙热的温度让李嘉感到自己又坐在了“火山口”上。也就在2005年底窗外依旧激战正酣的时刻,李嘉还是平静地坐在办公室,与记者进行了一场冰火两重天的对话。 记者:所有的对手都把枪口瞄准了“统一”,你有没有感到势单力薄、孤独和害怕? 李嘉:说不害怕绝对是假话,但害怕也没有用。另一方面,我认为我们也未必会输,因为我们什么事情都是提前做,现在已经建立了全行业最庞大的销售网络——上千家一级经销商,47000家零售商,甚至在拉萨、日喀则、喀什都有我们的产品销售店;同样,我们还有行业独一无二的ERP系统,有着全行业最快的反应速度和最好的技术支持。正因为我们都提前做了,对手即便逼上来了再做肯定就晚了。 记者:据我所知,很多对手都按照“统一”的套路开始拷贝他们的行动,你所说的这些优势他们早晚都会赶上来,那么“统一”的下一步又将如何应对? 李嘉:这个现象我们已经注意到了。心理学上有个印泥效应,也就是说先入为主的印象最为深刻。很多东西早晚都要做,与其如此还不如自己先做。2004年,我们提出了“21369计划”,将率先在全国启动2000家换油中心……你知道,在未来,传统的汽车业将由注重制造转为注重服务。当轿车驶入任何一家统一换油中心时,我们训练有素的人员会对轿车进行免费的21项检查,油液是否有问题、滤芯脏了要不要洗、刹车系统有无失灵,要不要换掉……相关人员会给出一个类似于结论的“诊断书”,而车主可以自由决定是否参与维护或到何处维修。传统的4S店无法做得如此精细,统一换油中心就恰好弥补了这个空当。同样,整车场装车用油配套工作可以提升我们的实力和影响,大家通常认为,被轿车厂家选用做配套的机油通常都是好产品。这些都是大势所趋。 记者:给我的感觉,好像统一润滑油总是在出奇招,总有使不完的绝招,这方面有没有什么诀窍? 李嘉:其实身处在同一个行业,很多问题大家都看得到想得到,没有谁比谁聪明。统一最大的诀窍在于,用简单的心态一个个地去解决实际的问题。 证明自己的最好方式就是用事实说话。 2004年11月,统一润滑油赞助了亚洲最顶级的宝马方程式赛车,并在赛场上首次推出以中国企业“统一润滑油”命名的车队。车队最终给了“赛场上那些持怀疑态度的家伙”一个惊人的结果:在这个车队参赛的一个赛季里,14个分站比赛中囊括了12站冠军。统一润滑油顿时名声大振。 2004年,统一润滑油将销售做到了20亿元;2005年,销售突破了30亿元。 同样在2005年,统一的OEM也如愿以偿地做到了9家,就在这年,雪铁龙、东风汽车、大洋摩托、北方动力、奔驰重汽等公司都纷纷与其签约。这年,“统一”的换油养护中心在国内遍地开花,新建的4个工厂也布局完毕…… 这无疑是个让人嫉妒而又让人钦佩的企业,顺利得让人眼红。李嘉的目标是在5年之内做到100亿元。他说,目标一定可以实现! 但这又是一个平凡的企业。董事长放心交权,总经理埋头做事,双方依靠一种心灵的默契相互信任,他们之间的关系找不到任何书面的约定。这个公司内部,少有员工的争吵,少有权力的勾心斗角,员工人数多年维持在1000人左右。公司内,你看不到高谈阔论讲战略、宏观的人,甚至没有一条可以让人“斗志昂扬”的标语。企业就这么维持着一种素面朝天的面孔,而员工最满意的奖励竟是企业内部特制的一种可以用来吃饭、用来听课的Q卷,得到它的人常常还会欣喜若狂。 当初那辆梦寐以求的吉普也早已换成了豪华的宝马,他说这是意外。很多时候,他说自己只是觉得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不去做很可惜。然后就开始全力以赴地行动,然后统一石化就给了行业一个大大的意外! 其实做企业需要什么大道理?其实做企业不需要什么大的道理!在复杂的过程中找出简单的结果,再多一点探索。就在这简单与平凡之间,“统一”做出了大学问,并反倒以特立独行的姿态上演了一出企业大戏。在这台戏剧里,李嘉好比聚光灯下自由而独立的演出主角,而幕后的霍振祥,却似一个无声的导演,只把微笑挂在脸上,用微笑让台上的主角身心松弛、全情投入。 这就是“统一”的境界! |